被资本抛弃?中银消金增资缩水超八成,红杉博裕不参与

近日,据上海银保监局官网披露,上海银保监局批复了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银消金”)变更注册资本并调整股权结构的申请。

近日,据上海银保监局官网披露,上海银保监局批复了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银消金”)变更注册资本并调整股权结构的申请。

上海银保监局同意中银消金注册资本由8.89亿元增加至15.14亿元。增资完成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银行”)出资6.46亿元,占股42.8%;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百联集团”)出资3.34亿元,占股22.08%;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陆金发”)出资2.03亿元,占股13.44%;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占股13.23%;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博德”)出资8800万元占股5.81%;红杉资本中国旗下公司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红杉”)出资4000万元,占股2.64%。

据华夏时报报道,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拟再次进行增资。当年4月,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银香港”)发布消息称,公司间接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欲再按照其在中银消费金融的股权比例增资约4.33亿元。据此估算,中银消费金融此次增资的总金额约为35亿元。

除此之外,中银香港还在公告中透露,中银消费金融的其他现有股东,也亦根据增资与认购协议项下的条款和条件同意按同比例向中银消费金融作出增资。但从中银香港在2019年4月3日披露的向中银消费金融增资的信息中也可以发现,其股东之间对增资计划也产生了分歧,原定由所有股东承担的增资额则改为由除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之外的其余4位股东根据其各自于完成增加注册资本前在中银消费金融的股权比例承担。

但未曾料到,从上海银保监局公布的最终增资情况来看,中银消费金融此次增资金额仍较先前的预期大幅缩水,其注册资本仅由8.89亿元增加至15.14亿元,净增加了6.25亿元,较先前计划增资的35亿元,缩水了82.14%。

中银消金2010年6月成立于上海,是全国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质疑,也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5亿元,原始股东为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金发。2015年8月引入中银香港旗下中银信用卡(香港)、博德、红杉等三家新股东,完成首轮增资,注册资本增至8.89亿元。

在本轮增资完成后,中银消金的注册资本将赶超上海第二家消费金融公司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尚诚消金”)。

尚诚消金在2017年8月获批开业,初始注册资本为10亿元,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银行”)持股38%为第一大股东,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携程”)持股37.5%次之,深圳市德远益信投资有限公司、无锡长盈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2.5%、12%。今年8月23日,上海银行发布晚间公告称拟向尚诚消金增资3.8亿元,目前该笔增资尚未获批实施。

虽然开业仅2年,但依托于股东上海银行与携程,尚诚消金的业绩增速迅猛。据上海银行2019年半年度报告,尚诚消金201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312亿元,同比增长295%,已超过该公司2018年全年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扭亏为盈。总资产方面也已跨入百亿行列,总资产达到102.16亿元,同比增长48.6%。

然而,作为四大行中唯一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金在2018年的业绩并不好看。2018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加约28.02%,但净利润方面严重下滑,实现净利润5.59亿元,与2017年13.75亿元净利润相比减少59.34%。截至2018年末公司总资产为362.17亿元,同比下滑约8.98%,贷款余额360.79亿元,同比下滑10.46%,不良率3.15%,较年初上升了0.33%。

蓝鲸财经注意到,2018年中银消金共收到来自上海银监局的两张罚单。2018年4月17日,因在2016年办理部分贷款时存在以贷收费的情况,中银消金被警告,并罚没合计人民币138.68万元。9月,中银消金又因在2015年至2017年间存在借款人收入情况贷前调查未尽职、未严格执行个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规定、未采取有效方式跟踪检查贷款资金使用等三个原因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共计150万元。

事实上,中银消金在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也相当可观,仅在聚投诉平台的投诉量就高达857条,其中735条投诉已解决。对比同城消金兄弟尚诚消金,聚投诉平台对其投诉仅84条,其中80条已得到解决。中银消金的投诉内容大多集中于收取会员费、服务费式砍头息,提前结清还款难、催收不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