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拟上市:一张嘴,能否开辟出一条商业之路?

如何保证知识内容的价值?如何让“知道”知识变为“得到”知识?如何让知识付费在商业化的同时依然不失“本心”?这才是“知识付费第一股”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投稿来源:青峰财经

不久前,北京证监局官网更新了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维造物”)的辅导信息情况,中金公司担任其辅导机构。作为罗辑思维的运营主体,思维造物按照辅导协议上的时间节点显示,现已经进入正式辅导期第一阶段,到今年12月将完成辅导期的第二阶段。

这意味着,此前有关罗辑思维谋上市的传言或将成为现实。如果进展顺利,罗辑思维有望成知识付费第一股。

01

知识付费:是在收版权费,还是在收智商税?

虽然能成为所在领域的“第一股”会让罗辑思维感到兴奋,但外界对此却大部分是唱衰的声音。这当中,有很多人唱衰罗辑思维,也有不少人唱衰知识付费。

2012年年末,“罗辑思维”知识型脱口秀节目上线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同名公众号也正式开通运营。2015年,罗辑思维团队推出“得到”APP,内容以知识服务和众多大咖的课程为主。2017年,罗振宇又面向中小学生推出定制知识内容服务的“少年得到”。

起初,凭借过往知名央视主持人、制片人的身份,罗振宇和他所创办的“罗辑思维”一直深受资本青睐。2015年10月,罗辑思维获得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启明创投、优酷土豆-合一集团和正心谷创新资本领投的1.32亿元B轮融资。2017年7月,罗辑思维被曝出进行了一轮Pre-IPO轮次,投前估值为70亿元。

罗辑思维曾有风光无限的时期,那时的知识付费也正经历着从零到瞬间高潮的阶段。然而没过几年,随之而来的各种关于收割、伪需求、贩卖焦虑等质疑,开始让罗辑思维乃至整个知识付费领域陷入困局。

从前,当大量内容同质化、粗制滥造的互联网垃圾信息充斥各大知识型网络平台时,知识付费让我们可以用不多的花费,获取到垂直领域专家或者大V的精准、精确、精细的解答和知识分享,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知识需求。

但好景不长,原本是为了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用知识换取资本的知识付费初衷,渐渐变成为了资本和流量,去不断生产知识的纯商业行为。将似是而非的大道理包装成要付费的知识,就能在消费者的迷茫与消费满足中赚得盆满钵满,被大众称为“梦想贩卖家”的罗振宇,显然深谙此道。

在罗辑思维不断变现、升值的路上,罗振宇从卖会员到卖月饼、卖书,并开始放言“挣钱是世界上最体面的生活方式”、“我不是什么媒体人,我就是个买卖人”。

说实在的,读书人想赚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是一味的追求变现,把忽悠人当成生意的一部分,就有些“有辱斯文”了。特别是罗辑思维如今仍依赖于社群经济,在社群之中若名声败掉了,用户的信任不在了,今后恐怕再难维系。

02

看好or群嘲,“罗胖”能否爬上科创板?

大多数初创公司寻求上市,都意味着其核心业务已然触碰天花板。上市只为套现离场,实现最后的疯狂。从表面上看,罗辑思维似乎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仔细分析仍能看出罗振宇对于罗辑思维的上市其实早有布局。

有消息称罗辑思维将冲击A股科创板IPO。之所以选择科创板,首先,科创板采取的是注册制模式,大幅度缩短了企业上市审核周期,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IPO程序。其次,科创板发行市盈率保持合理水平,能为公司股票的上市带来更高的溢价,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多融资,而且公司原始股东在股票解禁后也可以更多地套现。此外,IPO审核条件放宽、股权融资便利等优点,也是罗振宇看中它的主要原因。

除了科创板,罗振宇也看好A股市场能带给企业的市盈率。不过想登陆A股,盈利能力需达到一定的要求。以难度较低的创业板为例,要“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但据资料显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季度,罗辑思维营业收入分别为1.59亿、2.89亿及1.51亿;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860万元、4462万元及3805万元,对应净利率分别为11.7%,15.5%和25.2%。从营收数据上看,罗辑思维想冲击A股还是颇有难度。

此外,科创板主要面向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成长型企业,要求研发投入较高且公司科技研发人员不低于公司人数占比10%,公司营收中高新技术产值不低于收入50%。这对于主打内容付费模式的罗辑思维,显然有些“不对路”。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罗辑思维虽然不具备“硬核科技”,但却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比如说它与出版社的深度绑定,从过去的线下出版的分销变为线上,更多的是模式的创新。尽管罗辑思维距离主板、中小板或是创业板的上市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但在指标相对更低的科创板,通过提升估值来符合上市最低标准的思路还是可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艾瑞数据显示“得到”APP的月活跃用户在持续下滑,从今年初的432万,到5月的210万,再到8月份的170万,可以说是在断崖式下跌。对于上市一事,不管是早有准备,还是无奈之举,罗辑思维目前恐怕都要靠上市来“救急”了。

03

上市第一股,能否“照亮”前方的路?

有研究表明,“听讲”所得的知识在脑海中的存留率只占5%,而80%都需要人们去自己反复学习、考试、研究。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才是人们真正学到知识的过程,也是为什么在学校看似低效和昂贵的学习方式,却能持续这么多年的原因。

这也就是说,当前流行的知识付费模式,其实并不科学。

为迎合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付费课程被拆解成数十节,甚至上百节,以方便碎片化学习。而用户学习的过程也以听讲为主,这种“碎片化听讲”不存在同行激励、作业、竞赛和实际运用,用户只有接收授课者说“是什么”的结论,而没有研究“为什么”的过程,很难说真正学到了东西。

当然,这并不是罗辑思维自己的问题。在“分答”被迫下线、罗永浩专栏停、“吴晓波频道”上市失败、“知乎直播夭折”种种事件之后,知识付费行业的流量与资本渐渐冷却收缩,进入了发展的平缓期,大家也开始寻求破局之道。

要知道,大众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需求与痛点一直都在。只是人们花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谈资,感觉焦虑暂时得以缓解,却忽略了自身的知识匮乏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可见,知识付费的关键不应是知识本身,而是组织者将知识传递出去的本事,人们实质上是在为一种下沉式的教育服务买单。

因此,如何保证知识内容的价值?如何让“知道”知识变为“得到”知识?如何让知识付费在商业化的同时依然不失“本心”?这才是“知识付费第一股”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