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前员工涉合同诈骗被捕,“承兴案”罗生门即将真相大白

京东前员工因合同诈骗被捕,诺亚、承兴、京东之间的“罗生门”事件离真相似乎又近了一步。

今年7月初,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控股,为京东提供供应链融资的34亿信贷基金爆雷的事情在业内引起了广泛讨论。而近日,案件突发反转!

据第一财经报道,有消息称,近日,京东一位许姓员工因涉及合同诈骗被正式批捕,该员工曾于京东3C事业部担任采销经理,自2016年起在京东任职期间即负责承兴与诺亚三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于今年5月突然离职。

对此,京东方面回应称,并不掌握上述情况,无法判断其真实与否。但京东方面确认,此前在警方调证过程中,出具了21份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

诺亚、承兴、京东上演“罗生门”

先来回顾下事情经过:

今年7月初,诺亚财富旗下上海歌斐资产主动报案,控诉广东承兴、承兴国际控股以及博信股份实控人罗静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金融欺诈事件,随后罗静及财务总监姜绍被刑拘。

具体来看,歌斐资产旗下的34期“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就是向承兴与京东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的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还款来源为“债务人京东世纪到期还款或广东承兴回购”。

但有趣的是,作为上述信贷基金的两个还款方,一方的承兴实际控制人罗静被刑拘,已无能力进行回购;另一方京东却在7月9日称并未参与上述爆雷基金,“承兴国际涉嫌伪造和京东的业务合同,目前京东已经报案。”

对于京东的这一表态,歌斐明确表示不认可,认为“承兴国际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歌斐已经就这个供应链融资对承兴和京东提起司法诉讼,正在积极配合并尊重司法调查的结果”。

随后京东正式声明,警方调查中出具的多份所谓未结账款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并表示对于广东承兴作为其普通供应商的承兴国际关联方涉嫌伪造合同的行为毫不知情。京东还顺便质疑了一下歌斐的风控能力,称歌斐在此过程中从未通过任何方式与京东进行过合同真实性的验证,这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规和风管上存在重大缺陷。

在京东、诺亚纷纷站出来“澄清”后,本次故事的主角承兴国际控股也开始“甩锅”。7月9日,承兴国际控股公告,有媒体报道公司与京东订立了伪造合同,对此公司董事会澄清,“广州承兴并非公司成员,公司也未与京东订立媒体报道提及的有关合同。”

承兴和京东的合同到底是真是假?三方一度各执一词。

诺亚风控能力遭受质疑

事件发生后,各方人士纷纷对诺亚财富的合规风控能力提出质疑。

一方面,面对一笔34亿的大融资,承兴与京东的交易状态、业务关系状态以及合约履行情况等等,作为资金提供方的诺亚财富居然未做尽调,也未在提供资金后随时监控,甚至没有与京东进行过合同真实性的验证,这听起来就不可思议。

甚至网上陆续有业内人士爆料,承兴系方面对出资方要求的京东高管出面进行面签这一核心程序极为抵触,使得部分融资平台最终敬而远之,而诺亚财富居然能忽视核心当事人方面签,风控漏洞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也有专业人士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对此事提出了疑问。

《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一书中对“供应链金融”提出了“融资成本最小化原理”,即在满足假设条件下,特定供应链的对外融资行为由该供应链中信用最高,从而融资成本最低的公司来承担。但在诺亚、承兴、京东的供应链融资中,显而易见,作为经销商的京东信用最高而融资成本最低,因此供应链的对外融资应该是由京东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认为,供应链金融有别于其他资金借贷的重要一点,便是其资金融通的基础是供应链上下游所形成的交易结构和贸易关系,因此,为了套取资金,有些主体采用虚构贸易实施所谓的贸易金融。即在关联企业之间形成虚假贸易关系,形成一系列交易合同和单证,进而据此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在这种欺诈行为方式下,形式上看,的确存在着交易流(买卖)和物流(物流服务),也存在着不同的参与方或服务者,交易的单证和要素也是完整的,但是实质上,所有的交易场景都是关联方假造出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质性的产业活动。

此次京东前员工因合同诈骗被捕,诺亚、承兴、京东之间的“罗生门”事件离真相似乎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