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3.3亿,比马云还狠却自称打工仔,至今无人知晓他究竟多有钱

中国有一家最赚钱的民营企业。这家企业既不是腾讯,也不是阿里,而是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平安集团。

投稿来源:创业最前线

中国有一家最赚钱的民营企业。这家企业既不是腾讯,也不是阿里,而是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平安集团。

其创始人马明哲只有初中学历,当过水电工,却成了世界500强排名前十的公司老总,管理资产超过2.8万亿。

除了进入500强前十,马明哲还把司业务做到了全球第一,光正式员工就有21万,全国雇员140万,也就是说,每100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领着平安集团的薪水。

不久前,平安集团公布2018年全年业绩:净利润1204.52亿元,同比增长20.5%。

这意味着,2018年平安集团日赚3.3亿元!是首家利润超千亿的非国有企业。

从一个只有13名员工,总资产不过5312万元的地方性保险企业发展到全球第一大保险公司,马明哲从未敢放慢脚步。

金融界称马明哲是“将来时”,如果你想知道未来金融商业要发生啥,去看看马明哲在做什么。

01

“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来蛇口,必须在中国购买保险。

蛇口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而工伤保险又属于商业险,需要成立新公司。

马明哲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当时蛇口工业区的党委书记袁庚组建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中心,每人每月交一定数量的钱作为基金,为工伤或离职人员提供保障,这就是平安保险的前身。

1988年,在袁庚的大力支持下,平安保险获得央行的批文,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公司。而年仅32岁仅有初中学历的马明哲出任董事总经理,成为蛇口创业的第一代人。

平安成立时,虽然只有13名员工,但由于是国资控股,轻松拿下不少保险业务,成立第一年便营收418万,利润190万。

早年的马明哲是一把利剑,锋芒毕露,不像现在这般内敛。在发展过程中,马明哲和国资股东发生了不少矛盾。主要原因有两条:1、国资股东想多分红;2、对董事会控制欲强。

与此同时,一直躺着赚钱的方式渐渐也满足不了马明哲的野心。

他先是想方设法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国际资本,摆脱禁锢他手脚的体制内身份。同时也在推动业务转型,马明哲认为不能只做商业保险,还要做寿险,做综合金融。

很快,马明哲遭到了外界一致的反对和不解。

在一次会议上,有领导说:“保险公司就应专注在自己的保险上,把产险业务、寿险业务统统分开,信托、证券都剥离出去!有些人要搞什么综合金融?不是时候!”

会场上,几百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指向马明哲。

马明哲压力很大,经常去找监管部门的领导,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连员工都觉得憋屈,他却说:“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终于熬到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

时至当下,平安已经手握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全牌照”企业之一。

这些门票,是平安从亿元级别跃至7744亿年营收的根基,而马明哲当年那句“有桥就走桥,没必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过桥论”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02

“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

保险业将马明哲形容为“不是人,而是神”,但马明哲本人却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打工的。

实际上,马明哲是个裹得严严实实的“神秘人”。

除了一年出席两次业绩发布会外,他很少面对公众和媒体。他认为“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把个人的兴衰跟企业绑起来,是对平安的不负责任”。

马明哲确实只是“打工仔”,虽然一手创立了平安集团,也仅持有非常少量的股份,但大家都服马明哲,除了谦虚低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专家。

马明哲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自从进入平安后,他始终保持学习和进修,不仅考取了金融学博士学位,还成了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马明哲有句名言: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平安每进入一个新领域,他都是第一个进去研究的人,找领导、和外资谈判,也是他带队打头阵。

有媒体曾评价马明哲:一个人弄懂一个行业已经不容易,马明哲是保险、银行、信托样样精通。

马明哲留给外界的另一个印象就是十分善于在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人才。他负责“0到1”,其他人负责“1到N”,确立了方向,他便放手交给其他人。

马明哲对于求贤极度饥渴,他的手下称马明哲做什么都抠着时间,唯独见人时格外大方,而且马明哲看人不拘一格,各行各业的精英他都要。

求贤计划始于1994年,当时马明哲力邀黄宜庚等有经验的台湾保险职业经理人加入,2000年9月,安达信最年轻的高级合伙人汤美娟加盟平安任首席财务官,成为当时公司旗帜性人物。

为了拉拢人才,马明哲下足了功夫。有着亚洲保险之父之称的梁家驹,加盟平安前已经衣食无忧,每次和他见面,马明哲都要事先准备几个小时,从民族大义谈到责任与使命,最后才打动梁家驹。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美国林肯金融集团高级副总裁斯蒂芬受公司之命到平安集团挖角,最终自己却加入到平安的团队中。

2010年后,平安向科技转型,马明哲先是挖来了麦肯锡全球资深合伙人计葵生,后者带领团队创建了陆金所。

2014年,马明哲又挖来了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马云早期“五虎将”之一的王涛,随后平安好医生横空出世。

为了挖人,马明哲给出的筹码也很实在。

首先是超高薪酬。马明哲会为一些真正的人才提供顶级经理人级别的薪酬,平安的人力成本也因此为国内业界之最。

其次是充分授权。真正的人才,绝对会渴望足够的空间去施展拳脚,马明哲便给予他们高度信任和自由。

主管投资的叶黎成在2008年投出了680亿元,马明哲没有参加任何一个项目;公司的财务,曾十几年没有找过马明哲签字。

这样任用人才的方式让马明哲遭到了很多非议,但马明哲坚持认为:他们能为平安带来的收益,足够平安为他们发500年工资。

成立20多年来,在中国平安153位核心高管中,有62位空降兵,占比行业第一。

03

主动求变

马明哲一直强调,在平安,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场势不可挡的浪潮正悄然撼动着保险、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的格局和地位,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新贵崛起,跨界掠夺,引起了金融业注意。

面对互联网来袭,马明哲的策略是主动求变,然后化敌为友。

他认为金融互联网是以改良为主,互联网只是工具,利用互联网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客户体验。

壹钱包上线前,马明哲给平安集团全体员工写了一封名为《科技,让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的信,一方面告诉传统业务人员不用担心会被淘汰,另一方面他希望传统营销队伍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全新的营销服务模式。

在信中,马明哲这样评价道:

“互联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打破了阶层和文化分隔,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是对文明社会传统秩序的一次重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给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变革,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金融行业也不例外。”

实际上,马明哲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和趋势判断,明显带有“先知”的感觉。平安好医生CEO王涛曾回忆,第一次见马明哲时,他发现这个60多岁的老头对互联网的理解,超越了业内的绝大多数人。

早在2010年,他就曾在内部会议上说:互联网浪潮下,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

虽然当时主流金融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极其消极,但马明哲仍力排众议,率先开始了互联网布局。

2011年,创办陆金所,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2014年,创办平安好医生,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平台;

2015年,创办壹账通、平安医疗健康管理公司。

时间验证了马明哲的判断。后来,平安集团将这四家独角兽公司分拆,估值超过400亿美元。

年过六旬的马明哲,成了第一批收割移动互联网红利的人,并和马云、马化腾并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三巨头”。

不过马云上榜是靠蚂蚁金服,马化腾靠微信红包,而马明哲则靠一长串企业所组成的庞大事业群。

结语

近年来,马明哲虽然一直在淡化自己对于平安集团的烙印,但他做出的成绩却始终无法磨灭,在《财富》全球500强的榜单上,平安位列第96位,内地非国有企业中排名第一,在《福布斯》的“全球2000强”中,平安集团位列第32位。

独角兽专业户、隐形地产大亨、世界500强,外界对于马明哲的印象隐秘而伟大,但马明哲并未止步于此,“不变就死”“不要幻想明天”,仍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

“他的危机感非常强,可以不吃不喝的整天琢磨事情。”一位平安内部员工曾向媒体表示。

对于马明哲而言,外界的歌功颂德都是过眼云烟,如果做企业的过程中因为一些丰功伟绩而丧失了危机感,这才是最大的危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