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再某领导接任董事长,棋至中局,新华保险可“峰”回路转?

传闻至今,万峰的新华路可会“峰”回路转?

【财联社】(记者 路英)1月7日,新华保险盘中触及跌停;1月8日,开盘继续下跌,对于新华保险传出的董事长换届传闻,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事实上,此前一个交易日,即1月4日,新华保险在当前的市场下难得走出了4.27%的涨幅。当天,恰好保监会相关人士参加媒体论坛未走完流程,万峰出席救火,并发表了名为《迎接寿险业发展的新时期》的演讲。万峰在论坛现场表示,2018年新华保险投资成绩优异,并认为从整个行业看,预期2019年首年保费仍有可能负增长,但其也指出寿险行业拐点已至。

但巧合的是,当天传出了万峰不再连任的消息,后几经演绎,有媒体将舆论引向万峰当天的演讲是“唱空”新华,认为“万峰离任前不忘坑新华一把”。

但据财联社记者掌握的信息,万峰不再连任的消息早已于数月前传出,当时亦有接近万峰人士表示其身份敏感不愿出席演讲、论坛等,这在保险业高层圈内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1月4日,财联社记者获悉,继任者极有可能是同属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汇金”)旗下保险平台——中国再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再”)的一位领导。记者向多位中再系内部人士了解到,中再内部也有相同传闻。

记者多次拨打万峰手机,均处于忙线中,记者短信联系,其并未回复。

但就目前记者采访的多位来自新华、中再及业内资深高管信息来看,一致的意见是,新华作为保险头部公司,也是公开上市的公众公司,其高层人选确定在没有最终公布以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谓棋至中局。

传闻至今,万峰的新华路可会“峰”回路转?

上市公司管理层更替VS经营稳定性考量

据了解,传闻中的中再集团相关领导从业经历较丰富,在业内具有较好的口碑,但没有直保寿险从业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从体量上来看,中再集团与新华保险略有差异。

中再集团拥有6家控股子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整个集团在2017年的总资产2428亿元,保费规模1053.3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2.56亿元。

从新华保险来看,2017年其总资产7000亿元,规模保费约1143亿元,净利润53.83亿元。

对于万峰或不连任的原因,一位业内资深高管分析:“新华保险大股东是中央汇金,新华保险的党组织关系是归上级管的,董事会是根据上级党委提议来任命干部的。从体制上来讲,新华顶多算混合所有制企业,施行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上级党委定干部,党管干部。而党管干部就涉及到年龄这层,比如58岁、60岁就要退了,当然行业内也有到年龄没退的,这就涉及到万峰去留的另外一个因素——业绩。”

另外一位保险业资深高管则指出:“万峰到新华以后,转型做的很好,但只要是转型,规模就要降下去,这是规律。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股东,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首先忍受不了的就是规模的下降。”

并且,他表示,新华换帅这件事,往大处讲,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股东,这都体现了董事会对规模的追求与对保险经营规律把握之间的矛盾。

“因为转型期市场叠加因素的存在,整个业务的增长其实没有转型之初预想那么好,所以很多政策的红利公司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收入也就没有之前预想的或者转型之初设计的那么高,其实这是高管、机构或者是更高层面对他有些微词的原因之一。”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该知情人士指出,万峰近年的转型,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股东方都面临较大压力。

“保险是金融又不是金融,在经营发展规律上与其他金融行业差异较大。就像新华跟大股东在沟通理念、战略等方面,其实都存在一些问题。”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一位市场人士则对此表示,“外界在评价很多事的时候,都觉得人事调整应该是理性的,比如说是服从公司更好的发展这个整体利益的,实际上这种调整有时候是各种因素交织,最后形成一个不是必然的决策,而是一个很偶然的决策。”

能力或者专业度话题抛开,经营的持续稳定或许才是市场最为关心的。

万峰及新华保险的4年转型路

康典离开时,新华保险转型棋至中局,如果此次万峰离开,新华此次的转型也仍未画上完满的句号。

万峰是何人?在新华保险的哪个阶段接手?他又做了什么?当下为何换人?

据了解,万峰曾于2007年9月担任中国人寿总裁,2014年8月宣布卸任后赴新华保险履新。万峰1982年进入保险业,先后在国寿、太平的香港分公司担任管理职务,2003年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7年后担任总经理。

2014年初,传出万峰从国寿总裁位上离职的消息,下半年,新华保险前董事长康典携万峰出现在新华职场,万峰屈就总裁职务。年余,康典退位,万峰接任董事长兼CEO职务。

万峰在何种背景下操刀新华转型?

2011年底上市之后,新华于2012年启动战略转型,尤其在2013年首月保费负增长11.5%之后延续了长达10个月的负增长,当年底保费颓势才开始扭转。用当时康典的话说,新华保险这盘转型的棋局算是走到中盘,2015年开始可以逐步进入收官阶段。

2015年下半年开始,康典将经营权交给万峰,但万峰与康典经营风格迥异,资源支持的方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放权给三四级分支机构,减少二级机构对三四级机构控制等,当时万峰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事后我们可以看到,万峰接手的间隙——2014年至2016年,在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正处在发展周期的上行及下行两侧。这意味着,两个年份的决策有可能截然相反。

新华先于行业主动转型之前铁腕转型,聚焦期交业务,大幅缩减趸交业务,建立续期业务拉动增长模式。

原因就是他曾公开表达过对的保险业中资产驱动负债这一模式的不认可:“资产驱动负债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满足资金的需要而去配置负债,这不叫保险。”

万峰提出新华保险“三步走”战略,2016-2017年是转型期,2018-2020年为发展期,形成新的发展态势。

但彼时行业的下行发展态势超出预期,整个行业迎来困难期,这也加剧了新华转型的难度。

“其实他在转型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规模肯定是会下降了,但是没有想到整个的市场都进入了冰冻期。有叠加的效应在里面。”一位新华保险管理层告诉记者,“也要看利润的增长,在行业中是非常可观的。从去年报表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到利润、价值、业务增长,包括结构的转型成果是很明显的。尤其在这种这种叠加期的情况之下,还能够维持这么好的各方面指标增长,其实说明转型是很有成效的。”

当下真实的寿险业是怎样一种状况

近日,万峰发表2019年首年保费仍将负增长的言论,引起市场发酵,一则因为断章取义,二则对当下保险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存在理解的偏差。

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2015年是保险业的一个高潮,也是一个拐点。理财产品占了寿险业保费的大半,风险暗藏,也正是那时高利率、短存续期的产品为近几年所有投资驱动型险企的挖下了深不可测的坑。所以,多家寿险公司实际上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美,当下多已千疮百孔。

2015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开始收紧政策;2016年初,一年期中短端存续期产品在圈内被禁止,从此开始了“保险姓保”这近年来保险业最热的词,随后万能险开始“下架”。再后来,原保险保费与规模保费按季度下指标,后者规模比例不能超前者。

然后,134号文,算是拿住了保险业诸多“下有对策”的“七寸”,2017年,所有寿险公司合计“规模保费”3.24万亿元,同比下滑约6%,这也是该指标公布以来的首次下滑;前一年保险业还大谈转型,2018年转型的声音渐渐弱下来,“开门红”被戏称“开门黑”,这在国内保险史上也是罕见。

事实上,保险业的这波增长,最早伏笔于2008年左右,当时明天系、安邦最早进入,2012、2013年开始崭露头角,随后跟风者众,来保险业掘金的投资者如入集市。在2015年仍有不明所以的投资人积极运作,以期获取保险牌照。2016年在监管排队等的不下200家,2017年仍有投资人心存希冀。

客观因素也因为,即使保险资金的获取成本比以前高了,但仍远低于常规渠道的融资成本,不少投资人放手一搏,但记者所知,也有不少股东帮助资本大佬解套高位接盘,目前捧着烫手山芋,苦不堪言却只能默默苦吞悔药。

2018年经济下行,更多不利因素叠加进来,大家寄望的科技转型其实没有实质性进展,2019年的开门是红是黑,没人知道。

数据也正如万峰所言,截至2018年11月30日寿险趸交保费负增长47.3%,几乎是断崖式下滑;首年期交保费负增长4.7%;2018年首年保费负增长,产品出现较大变化,理财型业务大幅度下滑,负增长48%,但健康险业务增长了23%,也就是说2018年最大的特点是产品结构在发生转化;险企投资回报率下跌。

这其实也是业内共识,以及所有保险从业者焦灼的原因。在此,需要提及的几个专属名词,趸交、续期;首年保费、续期保费。

以新华保险为例,2017年,转型中的新华业务收入依旧负增长,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92.94亿元,较2016年同期下滑,这主要是由于其在2017年砍掉了近200亿元的趸交业务所导致,与此同时,其首年期交保费278亿元,增速为17%。续期保费775亿元,同比增长19%,占总保费比例由2016年的58%增至71%,续期拉动的增长模式初步形成。

万峰之所以作出2019年首年保费仍会继续负增长的原因也说给出了清晰的原因: 其一,理财型产品还会继续下降。2019年理财型产品业务预计会收缩,理财型产品总量将有所减少,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市场流动性不足,银行资金仍然偏紧张,储蓄存款可能会继续下降。

其二,从行业来看,过去以理财型产品为主,在2019年(其实2018年已经体现出来了)竞争力会大幅度下降。

其三,健康险2019年会大幅度增长,增幅有可能超过30%,但它的体量小,增长额度不足以弥补理财型产品下降造成的缺口。

当然,转型需要付出代价,深度转型之下,新华保险排名从行业第三降至第六名,规模保费也先行业一步缩水。

如果将险企的股东粗略划分为国有股东和民营股东,那么后者更加在意净利润,当然,如果净利润与现金流相比,就要算现金流给股东带来的实际效益,所以决定一家险企经营策略的不仅是利润,有规模的衡量,也会有更多层面的考量。

话说回来,这种更多层面的考量,如果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大家不会关注到,但新华不一样,保险头部公司,也是公开上市的公众公司。

新华保险董事长换届,万峰会“峰”回路转么?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