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精工产能利用率或遭“拔高”,募投项目数据上演“变脸术”

恭为德首,慎乃行基。

文|《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修远

风控|沐灵  映蔚 

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总额呈下降趋势,下游汽车行业遇冷、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两面夹击”之下,江苏中捷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捷精工”)或难“独善其身”,其2020年营收、净利润增速齐齐“告负”。

事实上,信息披露也是中捷精工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前,中捷精工收购实控人控制的一家公司成为其子公司,而早在2015年,该公司拥有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被撤销,而该标的还为其提供加工服务。同时,其披露外协供应商的营收规模,出现与官方“打架”的情形。另外,中捷精工一项募投项目的信披“疑云丛生”。不仅官网披露的项目投资总额与环评报告、招股书矛盾,已批复产能还出现“两个版本”,而中捷精工披露的产能利用率或遭“拔高”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一、营收净利双双“开倒车”,净资产收益率走低

近年来,中捷精工营收净利增速总体呈现下滑趋势,2020年双双负增长。

据同花顺iFinD公开数据,2017-2020年,中捷精工营业收入分别为5.41亿元、5.49亿元、5.61亿元、5.26亿元,2018-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1.37%、2.18%、-6.12%。

同期,中捷精工净利润分别为4,075.15万元、5,689.06万元、5,738.53万元、5,322.15万元,2018-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39.6%、0.87%、-7.26%。

与此同时,中捷精工毛利率逐年下滑,净资产收益率连续走低。

据同花顺iFinD公开数据,2017-2020年,中捷精工销售毛利率分别为28.71%、26.31%、25.87%、24.13%。

据签署时间为2021年3月2日的招股书上会稿(以下简称“招股书上会稿”)及签署时间为2021年5月27日的招股书注册稿(以下简称“招股书”),2017-2020年,中捷精工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5.04%、13.35%、11.51%、9.46%。

业绩的“不给力”的背后,中捷精工员工受教育程度或普遍偏低。

据招股书上会稿及招股书,2017-2020年,中捷精工员工人数分别为1,080人、937人、880人、866人。

其中,中捷精工员工的学历中,本科以上人数分别为97人、77人、77人、94人,占员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8.98%、8.22%、8.75%、10.85%;大专人数分别为146人、134人、143人、135人,占员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3.52%、14.3%、16.25%、15.59%;中专人数分别为73人、67人、79人、83人,占员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76%、7.15%、8.98%、9.58%;高中人数分别为143人、129人、115人、106人,占员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3.24%、13.77%、13.07%、12.24%;初中及以下人数分别为621人、530人、466人、448人,占员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7.5%、56.56%、52.95%、51.73%。

需要指出的是,中捷精工并未披露“本科学历员工人数”这一单独科目,而是以“本科以上”、“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分列。也就是说,其本科学历员工或已经包含在“本科以上学历员工”这一科目中。

这意味着,2017-2020年,中捷精工本科(不含)以下学历员工人数分别为983人、860人、803人、772人,占员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1.02%、91.78%、91.25%、89.15%。

事实上,中捷精工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或同样偏低,且其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多年不足10%。

据招股书上会稿及招股书,2017-2020年,中捷精工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84人、74人、69人、74人,占员工的比例分别为7.78%、7.9%、7.84%、8.55%。

据招股书上会稿,经《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底,除3名独立董事外,中捷精工6名董事中,魏忠、魏鹤良、范胜、华军的学历分别为初中学历、初中学历、大专学历、大专学历;3名监事中,陆奕、杨惠斌、王月萍学历分别为大专学历、大专学历、初中学历;3名高级管理人员中,魏忠、范胜的学历分别为初中学历、大专学历;5名核心技术人员中,范胜、华军、杨惠斌、程华的学历均为大专学历。

需要指出的是,招股书显示,华军已于2021年4月离职。

也就是说,除去3名独立董事以及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中重合的人员,截至2020年底,中捷精工10名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中,8名学历为本科(不含)以下。

近年来,中捷精工营收净利增速呈走低趋势,毛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亦连续下滑。同时,其员工受教育程度或普遍偏低,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多年不足10%。面对上述情形,中捷精工是否面临人才“吃紧”的现状?

二、收购标的为其提供加工服务,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在收购前被撤销

实际上,为减少关联交易,中捷精工实控人将其一家控制企业转让给中捷精工,而该标的主要为中捷精工提供加工服务,被收购前其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遭撤销。

据招股书,无锡佳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佳捷”)原系中捷精工控股股东、实控人控制的企业,2017年8月18日,无锡佳捷召开董事会并作出决议,同意魏鹤良、华惠康将其分别持有的无锡佳捷75%、25%股权转让给中捷精工。

据签署时间为2020年11月24日的首轮问询回复(以下简称“首轮问询回复”),截至评估基准日2017年5月31日,无锡佳捷经审计的所有者权益账面值为1,030.23万元,基于资产基础法评估结果为1,683.91万元,评估增值653.68万元,增值率为63.45%。评估增值主要系无锡佳捷拥有的土地房产评估增值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无锡佳捷主要为中捷精工提供加工服务,未独立对外经营。

关于上述收购原因,招股书披露,中捷精工为消除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优化公司治理,实现业务整合,在报告期内实施对无锡佳捷等公司的股权收购。

需要指出的是,首轮问询回复显示,无锡佳捷未独立开展对外经营,收购无锡佳捷时,其主要为中捷精工提供加工服务,未独立对外经营。

且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息显示,无锡佳捷成立于2003年12月31日,2017年9月28日,无锡佳捷的投资人发生变更,由魏鹤良、华惠康变更为中捷精工。此前,无锡佳捷未发生投资人发生变更记录,且截至查询日2021年7月13日,中捷精工仍系无锡佳捷投资人。

也就是说,自2003年12月31日成立以来,至2017年9月28日投资人发生变更之前,中捷精工实控人控制的企业无锡佳捷,或并未开展独立对外经营。

而《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研究发现,无锡佳捷拥有的一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早在2015年便被撤销。

据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无锡佳捷仅拥有一项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颁证日期为2014年2月10日,撤销日期为2015年4月14日,认证覆盖的业务范围为底盘件和钣金零部件的冲压、焊接、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

此外,据该认证证书变化历史轨迹,2015年2月13日,该证书状态由有效变更为暂停;2015年4月14日,该证书状态由暂停变更为撤销。

也即是说,无锡佳捷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颁发一年后,便经历从有效变为暂停再到被撤销的过程。

同时,首轮问询回复显示,中捷精工外协加工工序包括冲压成型、压铸成型、涂覆和机加工等工序。

即上述工序与无锡佳捷拥有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覆盖的业务范围或相近。

可见,无锡佳捷自2015年2月13日被“撤证”,至2017年9月28日完成被收购,在这近2年半的时间里,中捷精工选择无锡佳捷为其提供加工服务。

然而,关于中捷精工外协加工服务的问题才刚刚开始。中捷精工外协采购金额居高不下,2019年超2,800万元。

据首轮问询回复,中捷精工外协采购模式为包工不包料模式,即中捷精工提供原材料并交付外协供应商进行加工。

且中捷精工表示,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期间,其不存在严重依赖外协供应商的情形,但中捷精工对外协采购的金额仍居高不下。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中捷精工外协采购金额分别为3,101.98万元、3,495.48万元、2,885.85万元、1,000.99万元。

不止如此,中捷精工在首轮问询回复中对外协供应商的信披或该“打上问号”,中捷精工披露其经营规模,与官方信息公示的数据矛盾。

据首轮问询回复,深交所要求中捷精工披露主要委托加工供应商的基本情况、设立时间、股权结构、主营业务、经营规模、采购金额占比、合作历史等信息。

对此,首轮问询函显示,江阴市云德电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德电镀”)成立于1995年2月28日,中捷精工与其于2014年开始合作。2019年,云德电镀的营业收入约为1,000万元。

然而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的2019年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云德电镀营业收入及主营业务收入均为8,599万元,实现净利润146万元。

事实上,从市场监督管理局披露的年度报告来看,云德电镀历年营业收入均远超1,000万元。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2014-2015年、2018-2020年,云德电镀营业收入分别为2,023.2万元、1,954.71万元、6,435万元、8,599万元、9,137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1.6万元、17.84万元、53万元、146万元、191万元。

可见,官方披露2019年云德电镀营收,比中捷精工在首轮问询回复中披露的数据多出约7,599万元,令人费解。

上述表明,为减少关联交易,中捷精工向实控人收购无锡佳捷。而无锡佳捷成立以来或并未独立对外经营,而在被收购前,其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在收购前被撤销,其为中捷精工提供加工服务。另外,中捷精工披露的数据为何与官方信息存在重大的“出入”?中捷精工问询回复或难自圆其说。

三、现有产能数据与环评报告“打架”,募投项目投资额与官网对垒

经《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研究发现,本次上市,对于其一项募投项目的总投资额,中捷精工官网披露的数据比环评报告、招股书,多出逾2,800万元。

据无锡市行政审批局于2020年4月14日公示信息,无锡市行政审批局受理了中捷精工“高强度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基地项目”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环评报告”)。

据环评报告,“高强度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基地项目”的建设单位为中捷精工,建设地点为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电力装备产业园东升路西、创业路北,建设性质为扩建(异地新建),建筑面积为29,520(新增)平方米,总投资为15,079.3万元。

此外,环评报告显示,建成后,该项目预计产能为年产高强度汽车零部件6,383万件,且项目需新购冲压设备及焊接设备共计44台。

据招股书,本次上市,中捷精工拟募集3.35亿元,分别用于“高强度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基地项目”(以下简称“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灏昕汽车零部件制造无锡有限公司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自动化生产项目”、“江苏中捷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额及募集资金均为15,079.3万元,由中捷精工实施,拟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电力装备产业园东升路西、创业路北地块建设,建筑面积29,520平米,建成后每年将新增高强度汽车零部件6,383万套件/年的生产能力,需购置冲压设备及焊接设备共计44台。

而招股书披露的“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的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投资金额、建设地点、建筑面积、新增产能、所需设备等指标,均与环评报告一致。也就是说,环评报告披露的“高强度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基地项目”,与招股书披露的“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或为同一项目。

不仅如此,环评报告显示,中捷精工已形成2.8亿件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

据环评报告,截至编制日期2020年4月,中捷精工名下共建设两个厂区,一工厂(老厂)位于东港镇港下锡港西路81号,二工厂(新厂)位于东港镇东港路8号。经过历期建设,中捷精工已经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其中一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汽车零部件18,000万件,二工厂年产汽车零部件10,000万件。

同时,根据环评报告披露的中捷精工历期项目情况一览表,除“研发中心项目”以外,其他位于锡港西路81号、东港东路8号的项目建设情况,均为“投产”。

而通过招股书披露的,中捷精工危险废物存放和处理情况来看,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锡港西路81号、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东港路8号,均系是中捷精工危险废物的存放和处理的场所之一。

也就是说,环评报告披露的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情况,或系中捷精工的现有产能数据。

除此之外,中捷精工官网也对其现有产能情况做出了披露。

据中捷精工官网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的《中捷精工汽车零部件产品耐腐蚀生产线搬迁及高强度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首次公示》(以下简称“环评首次公示”),汽车零部件产品耐腐蚀生产线搬迁及高强度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基地项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新建冲压焊接生产线,新建年产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以下简称“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另一部分为“耐腐蚀生产线搬迁项目”。

其中,“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的建设单位为中捷精工,建设地址为无锡市东港镇东升路西、创业路北地块,建设规模为新建冲压焊接生产线(冲压焊接设备44台套),配套表面处理等设备和基础设施,并配套环保设备(有机废气处理实施及废水处理设备各1套),新增建筑面积29,520平方米。项目达产后,新增年产高强度汽车零部件6,383万套件。

也即是说,中捷精工官网发布的“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的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筑面积、设备数量、新增产能,均与招股书及环评报告一致。也就是说,该项目与招股书及环评报告披露的“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或为同一项目。

“蹊跷”的是,中捷精工官网公示的项目,在总投资额以及已有产能方面,却与环评报告矛盾。

一方面,中捷精工官网公示项目总投资额,比环评报告及招股书多出逾2,800万元。

据环评首次公示,中捷精工“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额为17,956.91万元,且该总投资额或并未将另一部分“耐腐蚀生产线搬迁项目”的费用计入其中。

而招股书和环评报告均显示,中捷精工“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额为15,079.3万元。

在官网公示时间与环评报告编制日期接近,且披露项目或均为同一项目的情况下,官网公示的项目投资总额,却比招股书及环评报告披露的金额,多出2,877.61万元,令人不解。

另一方面,官网公示的中捷精工现有产品的生产能力,也与环评报告存在“出入”。

据环评首次公示,中捷精工现存两个工厂,其中一工厂位于东港镇港下锡港西路81号,生产能力为年加工汽车零部件产品耐腐蚀产品2.5亿套件,二工厂位于东港镇东港路8号,生产能力为年产汽车零部件10,000万套。企业历期项目均已经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上述信息公示时间为2020年3月31日。

环评首次公示显示,“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新增年产高强度汽车零部件6,383万套件。此外,中捷精工将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汽车零部件生产线迁至东港镇电力装备产业园,项目按照“整体部署、分期建设、保证生产”的原则实施,统一规划冲压、焊接、表面处理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0,164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6,944万元,设备搬迁费用1,000万元,通过购置新设备以淘汰未搬迁的老设备金额为2,220万元,维持原有汽车零部件产品耐腐蚀生产加工能力2.5亿套件。

需注意的是,通过环评首次公示的上方披露的情况可知,官网公示的中捷精工现有产能情况,是现有两工厂建设完成后的产能情况,或并非是建设之前。

也就是说,该产能情况,与环评报告披露的产能情况,口径一致,具有可比性。

然而,环评报告显示,中捷精工一工厂已批复的生产能力为年产汽车零部件18,000万件,二工厂已批复的年产汽车零部件10,000万件。环评报告编制日期为2020年4月。

需要指出的是,环评首次公示显示,中捷精工的“耐腐蚀生产线搬迁项目”,将通过购置新设备以淘汰未搬迁的老设备金额2,220万元,维持原有汽车零部件产品耐腐蚀生产加工能力2.5亿套件。

也就是说,无论中捷精工生产线是否经过搬迁,其汽车零部件产品耐腐蚀生产加工能力,或均是2.5亿套件。即官网与环评报告披露的产能数据存在的“出入”,或并非因生产线搬迁所致。

那么,招股书及环评报告中拟使用1.51亿元募集资金的“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与中捷精工官网显示的总投资额相差逾2,800万元。并且,官网显示其现有生产能力也与环评报告存在“出入”。面对上述数据“打架”异象,中捷精工现有产能真实情况如何?或该打上问号。

实际上,不仅官网与环评报告矛盾,中捷精工招股书披露的产能情况或也与上述信息“对垒”。而中捷精工产能利用率真实性是否经得起“推敲”?同样值得关注。

四、募投项目产品售价及销售金额双降,中捷精工产能利用率或遭“拔高”

上述问题仅为“冰山一角”。本次上市,中捷精工拟投入1.51亿元进行扩产的主要产品冲压零部件,近年来却面临着销售价格、销售收入双下滑的“窘境”。

据招股书,本次上市,中捷精工拟募集3.35亿元。其中,“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额及募集资金均为1.51亿元。

同时,招股书显示,中捷精工“高强度汽车零部件项目”属于生产类项目,所产产品为冲压零部件产品。

据招股书,2018-2020年,中捷精工冲压零部件销售金额分别为3.03亿元、2.76亿元、2.35亿元,2019-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9%、-14.81%。同期,中捷精工冲压零部件销售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5.44%、49.34%、44.76%。

据招股书,2018-2020年,中捷精工冲压零部件的平均价格分别为4.37元、4.05元、3.79元,2019-2020年变动幅度分别为-7.32%、-6.41%。

即在产品销售金额及销售单价均走低的情况下,中捷精工仍募资超1.5亿元对冲压零部件进行扩产。

值得一提的是,中捷精工产能利用率高,但其称无法准确计算产能情况。

招股书显示,中捷精工主要产品按照基础工艺划分为冲压零部件、压铸零部件、注塑零部件和金工零部件。除金工业务因包括机加工、铝挤出等业务无法准确计算产能,其汽车零部件的产能瓶颈主要为基础工艺环节,分别对应冲压设备、压铸设备、注塑设备的生产能力。

由于中捷精工产品种类丰富,且不同产品的单件对应的工序和设备运行次数不同,中捷精工设备的生产能力无法准确对应产品的件数,因此选取冲压设备、压铸设备和注塑设备的运行次数作为衡量其产品产能的重要指标。

2018-2020年,中捷精工冲压零部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25.28%、104.45%、87.08%;压铸零部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7.3%、117.03%、89.68%;注塑零部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08.88%、101.78%、92.57%。

然而《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研究发现,中捷精工官网及环评报告披露的其现有产能,均能够对应产品的具体件数。

据环评报告,中捷精工经过历期建设,已经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其中一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汽车零部件18,000万件,二工厂年产汽车零部件10,000万件。

由环评报告可知,中捷精工两座工厂合计拥有2.8亿件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该现有产能情况,或与招股书中所称的“设备的生产能力无法准确对应产品的件数”相悖。

同时,环评首次公示显示,中捷精工一工厂生产能力为年加工汽车零部件产品耐腐蚀产品2.5亿套件,二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汽车零部件10,000万套。

这意味,根据官网数据,中捷精工两座工厂合计现有产能为3.5亿套件汽车零部件产品、耐腐蚀产品的生产能力。

需说明的是,耐腐蚀或是中捷精工产品特性,并非是一种产品类别。

需要指出的是,中捷精工在招股书中,并未提及关于耐腐蚀产品的信息,而关于“耐腐蚀”、“防腐”字样,招股书通篇仅有一处涉及。

在招股书披露的中捷精工核心研发资产情况处,中捷精工表示,其具有耐腐蚀检验设备等检测设备。上述设备对应的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研究。

即“耐腐蚀”或是中捷精工所生产产品具有的特性,而并非是单独的产品类别。

在此情况下,按照官网数据,中捷精工现有产能或已经达到3.5亿套件,而按照环评报告披露的数据,中捷精工现有产能或也已达到2.8亿套件。

那么,在官网及环评报告披露的产能,均能够对应具体产品件数的情况下,中捷精工在招股书中,选择用设备运行次数作为其产能利用率的计算标准,是否具备合理性?或该“打上问号”。

事实上,中捷精工的同行业可比公司的产能,或同样能够对应产品的具体件数。

据招股书,中捷精工选取上海凯众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众股份”)、浙江正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裕工业”)、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普集团”),作为同行业可比公司。

据凯众股份于2016年12月19日签署的招股书,报告期即2013-2015年以及2016年1-6月,凯众股份主要产品减震元件的产能分别为1,881.96万套、1,918.43万套、2,144.55万套、1,072.28万套,产量分别为1,874.22万套、1,966.89万套、2,197.36万套、1,306.8万套,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9.59%、102.53%、102.46%、121.87%。

同时,凯众股份表示,减震元件包括聚氨酯件和塑料件产品,在产品销售时具有较大程度的协同效应,报告期内销售数量在1:1左右,因此,在计算减震元件产品产能、产量、销量时,以聚氨酯件的产能、产量、销量作为计算减震元件“套”的基准。

据签署时间为2016年9月5日的正裕工业招股书,报告期即2013-2015年以及2016年1-6月,正裕工业产能分别为945万支、1,038万支、1,038万支、519万支,产量分别为719.94万支、856.34万支、771.48万支、391.54万支,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18%、82.5%、74.32%、75.44%。

据拓普集团于2014年11月13日签署的招股书,2011-2013年及2014年1-6月,拓普集团橡胶减震产品产能分别为220万套、220万套、230万套、128万套,产量分别为199.48万套、195.82万套、245.62万套、137.67万套;隔音产品产能分别为60万套、75万套、100万套、57.5万套,产量分别为55.56万套、68.72万套、95.9万套、54.4万套。

同时,拓普集团指出,其根据关键工序生产设备的每班产量,按照每日两班,每年300个工作日测算整体产能。

可见,在上述同行业可比公司中,同行产能的计算或均能够对应产品具体件数。而中捷精工所称的“设备的生产能力无法准确对应产品的件数”存差异,令人费解。

由此,按照环评报告及官网产能数据,中捷精工真实产能利用率或遭“拔高”。

需要指出的是,招股书披露,2018-2020年,中捷精工冲压零部件、压铸零部件、注塑零部件、金工零部件的产量合计分别为1.5亿件、1.63亿件、1.58亿件。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四种零部件系中捷精工的主要产品,其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包括冲压零部件、压铸零部件、注塑零部件和金工零部件。加之招股书并未披露其拥有耐腐蚀产品,或说明耐腐蚀是中捷精工的产品特性,并非是产品类别。那么截至2020年,中捷精工主要产品合计产量仅为1.58亿件。与其官网显示的3.5亿套件产能,以及环评报告显示的2.8亿套件产能,均存“出入”。

若按照环评报告及中捷精工官网披露数据,计算中捷精工现有汽车零部件产能情况,则2020年,中捷精工对应的产能利用率或分别为56.48%、45.18%。

一方面,冲压零部件销售单价及销售金额双下滑的情形下,中捷精工仍募集1.51亿元扩产。另一方面,其环评报告的编制时间为2020年4月,官网项目信息公示时间为2020年3月31日,而招股书报告期期末为2020年末。那么在这相隔不到一年时间,中捷精工产能是否存在大规模缩减情况?招股书披露的耐腐蚀产品的信息“寥寥无几”,中捷精工的真实产能利用率是否遭“拔高”?均待解答。

恭为德首,慎乃行基。数据上演“花式”打架的中捷精工,本次上市能否实现“华丽转身”?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丛麟环保涉嫌“拔高”产能利用率,三千万元采购额或存熟人关照
浙江华远业务招待费远高同行,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为何仍欲扩建
曾被证监会查出造假的广东科茂IPO“二进宫”,产能利用率连年下滑仍用6成募资扩产
千亿“锂王”赣锋锂业,面临周期性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