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VS李斌,理想、蔚来的瑜亮短长与特斯拉之舞

李想与李斌,如同硬币两面。截然不同的发展观与行事风格,让理想、蔚来泾渭分明。

投稿来源:铑财研究院

导 读

李想与李斌,如同硬币两面。

截然不同的发展观与行事风格,让理想、蔚来泾渭分明。

究竟是理想后发制人,还是蔚来先入为主?面对可怕对手特斯拉的咄咄进击,如何共存共舞,消逝李想口中的“灭顶之灾”?

2020年,造车新势力爆发,颇似寒冬中的一缕曙光。

美东时间7月30日,理想汽车亮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LI”。不仅是蔚来之后,第二家在美上市新势力,也是2018年爱奇艺以来,中国企业在美的最大一起IPO。

发行价11.5美元,公开募资接近11亿美元。

同时,其现有股东还通过私募购买了3.8亿美元的A类普通股,发行总市值97亿美元。

截止美东时间8月5日16时,理想汽车每股16.75美元,总市值141.63亿美金。距离蔚来的146亿美元,可谓一步之遥。

相比上市首日一度破发的蔚来,理想汽车的火热表现,也是卡对了时机。

进入2020年,新能源汽车一直是投资者追捧板块。

特斯拉股价已上涨约250%,成功挤掉丰田,成为全球市值第一车企。龙头效应,也引导了下层品牌动向。

比如,蔚来汽车一改去年下坠颓势,走出一波爆增步调,相比开年的3.78美元/股,13.92美元的股价涨幅已近4倍。另一竞品小鹏汽车,也频频传出上市可能。

李想此时入局,显然比2018年的李斌更懂审时度势。

显然,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业,繁华似锦且泡沫上升。

这并非贬义。

泡沫存在,不全是坏事。放眼任何优质产业,例如房地产、互联网等,早期发展都需泡沫助推。一定泡沫也代表了活力潜力,更多资本关注,行业才会蓬勃向上。尤其是新能源这样的耗钱产业,资金就是其生存发展的血液。

但前提是,适度。

一旦泡沫太大,企业没有足够基本面支撑。一地鸡毛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例如当年叱咤风云,如今却杯盘狼藉的ofo、乐视等。

回到汽车业,尽管特斯拉已贵为全球市值第一车企,但其36万辆的年销量,还是暴露了小弟软肋。甚至不及丰田1074.2万辆的零头。

龙头尚且如此,下层品牌问题则可想而知。

“新兵”理想汽车,亦不例外。

理想汽车的“下盘”

就在上市两月前,理想汽车主体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涉及注册资金、股东、董事变化等。

天眼查显示,车和家注册资本从约7.25亿元减少至4.34亿元。18位投资人退出,包括嘉兴创冠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宁波天时仁合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等。

此外,原公司董事赵天旸、赵永、王华东三人也退出董事行列,其企业类型由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公司创始人兼CEO李想仍为理想汽车最大股东,持股61.5%。

这并非首次大变更。

2019年12月13日,理想汽车注册资本由原来的9.15亿元变更为约6.83亿元,降幅约25%。同月,17位投资人和两位董事退出。

尽管理想汽车表态,此举是为优化整体组织架构,但难平质疑声音。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这个事反映了理想汽车发展很不顺利,内部问题较多,虽然总体销量还比较好,但近期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负面效应就较大,销量会受很大影响,理想车价格偏高,用的是增程式混合动力,这个拿国家补贴也比较困难。从商业上来讲未来理想的风险评估就会比较大。盈利可能性很小,多名股东感觉到危险,撤资躲避风险。

上述观点,并非夸大。

资本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一面问题“放大镜”。聚光灯下,会将企业种种漏洞曝光开来。股东们为图安稳,变现离场也理所当然。

毕竟翻雨覆雨的资本局,永远是利益为先。

来看理想汽车业绩。

2020年第一季度,其首次实现毛利为正,季度营收8.52亿元,销售成本7.83亿元,毛利润6829万元,毛利率为8%。实现了中国造车新势力单季正毛利的突破,值得肯定。

且烧钱方面,相比一干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相对收敛。结合此前5.5亿美元的D轮融资,理想现金储备达到10亿美元,约70亿元人民币。

遗憾的是,理想汽车终究没突破行业亏损怪圈。

招股书显示,理想汽车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一季度,亏损分别为15.32亿元、24.38亿元、7700万元,累计亏损40亿元,平均年亏20亿元。

与所有新势力一样,理想汽车的亏损原因,主要是生产、研发环节的大笔投入,在此不过多赘述。

相比之下,资本端更关心亏损背后的成长逻辑。

然目前情况看,理想汽车的亏损,恐还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或许,亏损逐年收窄,包括一季度毛利为正等因素,给了市场盈利期许。

但招股书显示,理想汽车“未来三年资本支出需104亿人民币”,直接将此苗头浇灭。

试问,理想汽车需要卖多少辆,才能填补这百亿坑呢?

姑且抛开单车利润,先看销量,2020年4月,理想汽车销售量为2622辆;2020年5月,下滑至2148辆;2020年6月,再跌至1834辆。

乘联会数据显示,自2019年底理想ONE交付以来,截止2020年6月16日,理想ONE的交付辆仅达1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疫情影响渐褪,消费复苏、政策刺激下的成绩。

如此销量,也让李想的“10万辆交付”目标基本告吹。两年前,其豪言2020年百分之百能达10万辆交付大关。

单从产能看,难度不大。毕竟理想常州工厂,最大产能可达10万辆。

问题在于,产能不等于销量。半年完成一成,且销量每况愈下,消费影响力可见薄弱。

产品,还是产品

卖车,未必赚钱。但车卖不出去,一定赔钱。

众所周知,我国已进入购车第二代的新生态阶段。增量红利消失,存量激烈竞争,可谓刀刀见血。相比营销,产品实力成最硬指标。

目前,理想汽车旗下仅一款产品,即理想ONE。

放眼市场,SUV一军凸起,也更符合国内消费用车需求,直接导致轿车市场萎缩。相比蔚来等新势力,理想汽车的用户盘子无疑不占有。

再看价位。

32.8万元,也算定位高端。保证了利润也进一步缩小了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补贴新政策确认:售价30万元及以下的新能源车才能享受补贴。

这意味着理想汽车踩了补贴大坑。尽管已为购车用户承担8500元补贴差价,但也意味其单车利润进一步压缩。

这已不是理想首次踩坑。

理想 ONE 之前,理想汽车本想打造微型电动车SEV,但由于低速电动车属于政策灰色地带,项目告负。理想汽车损失了钱,更损失了宝贵时间。

另一个潜在争议点,则是技术层面,也是其产品端的掣肘点---增程式电动。

关于这项技术的具体原理,不多赘述。简言之,就是纯电动车加上一台燃油发动机给电池“充电”,以解决续航问题。

可谓成败皆萧何,其是理想汽车最大“卖点”,也是最大“痛点”。

理想汽车官方称,NEDC综合续航里程超700公里,市区工况续航里程将超1000公里,达到普通燃油车水平。

相比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如此豪横续航,妥妥做到了差异化。

问题在于,这项技术本身属于过渡技术。

原因一,增程式电动的动力输出性能不强,体验较差。

原因二,这项技术本身有碳排放,并不符合新能源环保目标。

原因三,部分消费者认为这是多此一举的事情,既然用汽油发电提供动力,为什么不直接买台燃油车。

原因四,增程式技术成本较高,会降低企业盈利空间。

原因五,插电混合动力乘用车(含增程式)补贴仅0.85万,相比纯电的1.62万元-2.25万元,差距不小。

原因六,与SEV类似,我国部分地区,增程式汽车不能上新能源拍照。

种种瓶颈,都需钟情增程式技术的当家人李想解决。

然强如宝马、雪佛兰等技术大拿,都在增程技术上步履蹒跚甚至折戟沉沙。新势力理想汽车能有多少突破?时间,又需多久呢?

况且,还有更急迫的品控问题。

2020年5月8日,长沙街头理想ONE自燃事件,引发外界一片质疑。

2020年5月7日, 有车主在车友群中反应,购买的理想ONE汽车曾在高速上出现“刹车失灵”情况, 最后仅能通过动能回收将车慢慢“溜进”服务区。

此外,断轴、漏水等问题也有发生。交付量少,产品毛病却不少。看来千呼万唤的理想汽车第一炮,并不太尽人意,是否即不较好、又不叫座呢?

知名车企研究员廖杰认为,新造车势力首要的努力并不是拿出一款完美产品,而是先活下去;一般而言造车流程没有三年是做不出来的,理想One的测试可能只跑了一个循环就仓促上市。

想来如此急迫,也有其无奈。

放眼市场,蔚来、威马汽车、小鹏汽车均已推出多款车型,拥有更加丰富产品线。而理想汽车还在处女秀上蹒跚,看着竞品大朵快颐,收割红利,换谁不急?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显示,理想汽车计划2022年推出一款全尺寸SUV,并将配备新一代增程系统。

换言之,两年内,理想汽车仍只有理想ONE这一款产品在售。

综合看,资本受捧的理想汽车,相比真正具备坚实成长逻辑和基础的优质上市公司,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蔚来,未来?

那么,相比蔚来汽车又如何呢?

作为在美上市的唯一两家中国造车新势力,这种前浪后浪、瑜亮之争,很有些舆论市场。

是成为第一个理想?还是下一个蔚来?还要看二者基本面。

与理想汽车上市红相比,同日,蔚来汽车股价下跌3.94%,报12.2美元。

今年,蔚来汽车整体涨势彪悍,但近期走势震荡加剧。

美东时间7月17日股市收盘,蔚来股价报11.09美元,跌幅14.3%。盘中,跌幅一度近20%。

原因在于,华尔街知名投行高盛将蔚来下调评级至“卖出”。高盛分析师认为,蔚来当前估值“过度乐观”,并重申目标价在7美元。而截止美东8月5日16时,其股价为13.92美元,相当于要有腰斩跌幅。

何以如此看衰?

销量因素不可忽视。

与理想汽车类似,蔚来近期销量也有下滑。

7月蔚来累计交付3533辆新车,同比增长322.1%,但环比6月的3740辆,下滑了5%左右。

另一尴尬是,蔚来仍陷“亏损”泥潭。

2019年,蔚来交付量仅20565台。2020年一季度,净利润-16.92亿元,整体毛利率-12.2%。

总收入由16.312亿元缩减至13.72亿元,同比下降15.9%,环比下降51.8%;汽车销售收入由15.352亿元缩减至12.556亿元,同比下降18.2%,环比下降53.2%;

汽车销售毛利率由-7.2%降为-7.4%,经营性亏损由26.177亿元收窄至15.703亿元,净亏损由26.236亿元收窄至16.91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其研发费用环比下降49.1%,销管费用环比下降45.1%看,上述收窄并非实力改善所为。

以此观来,吹哨人自居的高盛,看空有一定道理。

产品好坏,市场说话。蔚来销量不利,除疫情影响、整体车市乍暖还寒外,也与其自身往期的自燃、充电故障、系统死机、续航诟病、车门无法打开等产品问题不无关系。

这对股价正红的理想汽车,也是前车之鉴。千呼万唤四年,姗姗来迟的理想首秀,竟也陷入品控黑洞。自然引发市场的潘多拉拷问:一向标榜“生而成熟”的理想汽车,产品质量几何?成熟度几何?而作为首秀产品,出现多维问题漏洞,可谓一大利空。一旦标签固化,不要说10万、100万辆的宏伟目标,理想汽车能否活下去,可能都是个问题。

尤其是身处强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老格局日益成熟、消费者日益理性,容不得太多试错时间。有分析师预测,如今年理想汽车没能稳住行业前3阵营,或可能快速淡出大众视线。

放眼市场,这个目标不乏挑战,凸显改变的急迫性。然这又与实操的长期性形成两难。

可以说,汽车是一件精密度、协同性颇高的商品,行业木桶效应明显。研发、生产、资金、技术、营销、销售服务等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传统汽车工业上百年沉淀,成熟车型十几年、几十年打磨面前,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仍是稚嫩小弟。单靠炫外观、黑科技、生产管理模式模仿等,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突破核心三电,打磨出高质量、高品质、高稳定性的新能源好车,还任重道远。

而这些,除了时间沉淀,自然更离不开钱。

遥想2019年,暴跌的股价市值、紧绷的现金流、差强人意的产品质量,曾让李斌焦头烂额。跌落神坛,连连充当救火队员,李斌获得2019年最惨人的称号。其也放下了身段,称自己依然是一位创业者。

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情。真正经历过烈火,涅槃才会来的更快。

2020年上半年,为缓解资金压力,蔚来汽车进行了5次股权和债权方面融资。一番努力下,李斌和他的蔚来,也摆脱了“最惨”人设。

但资本助力的,最终都要还回来。

以从合肥市政府获取的70亿元融资为例。得到资金的同时,也背负了对赌协议压力。

对赌协议显示,蔚来中国5年内不上市则股东有权要求回购股份,赎回价格为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总额,并以年利率8.5%计算利息。

事实上,即使没有此次对赌,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在此前的财报会议上也表示,从蔚来中国角度而言,当然具备在中国资本市场IPO的可能性。

对蔚来而言,上市门槛较低的科创,无疑是最佳选择。

问题在于,连年亏损,月销仅几千辆级别,即便上市,蔚来汽车又能带给投资者怎样的回报呢?

要知道,蔚来164亿美元的市值已超广汽集团A股。真实实力足够支撑吗?

李想VS李斌,瑜亮短长与特斯拉之压

诚然,理想与蔚来存在不少问题。

不过,作为行业新兵,正如李斌的4岁孩子养家论,市场还应给予更多耐心与宽容。相信这也是资本端仍然友好的原因。

当然,另一个重要考量,或是投资即投人。

李想与李斌,可谓汽车业“绝代双骄”。从易车、汽车之家,到如今的造车新势力,二者创业轨迹出奇相似。从过往履历看,也同属成功者范畴。

但相比互联网,操盘一家真正车企,则是另外一回事。

梳理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的发展路径,李想与李斌的风格迥然不同。

李想,更像一位实干家。

其朋友圈表示,“理想汽车超过3200人的团队,只有两个VP,连高级总监都寥寥无几。行政要求出差经济舱都必须买折扣最低的,经济酒店都要两个同性在一起住,理想ONE的上市发布会用了不到200万拿到上万订单。”

同时,从早期投入门槛低些的SEV,以及后来专注理想ONE,不盲目扩张推新,包括融资相对较少等动作,都可看出李想的务实和沉稳。

这也使理想汽车在财务方面更加健康。

不过,这些也会被解读成另一种人设:保守、缓慢、孤注一掷。

细品,也有逻辑。毕竟这种稳或低调,也可能让理想汽车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慢,错失良机。推新迟缓,市场红利就不占优,抗风险能力就会减弱,一旦政策端、市场端出现任何变动,对理想汽车都是一场“地震”。

反观李斌,4年烧掉400亿,高端品牌开场发布会一场接一场,融资一轮接一轮、产品线不断丰富.....

不仅如此,蔚来还成立整车公司、电池管理公司(换电)、充电公司等多个板块,这些板块目前都保持独立发展。蔚来资本也在投资新能源汽车上下游的产业。

相比李想,出手更为大方的李斌显得土豪,但也不乏战略格局、生态眼光。

也得益于李斌的激进,蔚来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甚至形成了自己的闭环生态。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一旦蔚来羽翼丰满、上下连贯,对比其他新势力,都会造成降维打击。

但负面影响也十分显著,步子太大、野心越足,不可控性风险就越高。从往期看,蹒跚步伐,屡有险境,让不少投资者神经撕扯。持续亏损、现金流紧绷、对赌协议等,财务压力可见一斑。

一定意义上说,造车需要沉淀心、敬畏心、专业心。一旦赌性占优,难免会被短利裹挟,

机构看空、市场瓶颈也就在情理中。

如何平衡虚与实、快与慢、大与专、成长与风险,是企业家的必修课。

想来,马斯克也是学会了这点,才让特斯拉的现金流量从负转为正。

8月4日,对于特斯拉Model 3一线城市销量持续走高,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软件感慨:大部分人还没搞明白特斯拉到底是怎么赢的。谈及冲击,李想甚至用“灭顶之灾”来形容。

一向画风沉稳的李想,自然不是在吸引眼球。

声惊四座背后,敬畏心亦或警世钟凸显。

同日,特斯拉再次强调,中国将是其扩张重点,全球50万销量目标不变。Electrek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共销售电动车17.9万辆,超过汽车巨头雷诺-日产、大众和比亚迪三者销量总和。120.21亿美元营收中,中国市场贡献近20%。第二季度贡献23.19%,而去年同期数据为11%。

中汽协数据也显示,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国产Model3以4.58万辆拿下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型销冠,市场份额高达14.6%。而随着特斯拉本土化战略加速,预计2020年底本土化率望达80%;2021年上海超级工厂将能交付新款SUV车型ModelY。

看看这一系列的彪悍数据,国产新势力怎不后背发凉?

这只是前期的鲶鱼效应,一旦巨无霸口碑人设、市场渠道等固定,后续不乏一轮轮价格屠夫、性能血拼,怎不是一场“灭顶之灾”呢?

如何与这个可怕对手共存、共舞、共赢呢?

市场不相信眼泪!看似温柔大度,实则冷酷现实。

一句话,无论买车,还是买股,都不能仅靠情怀、故事。产品实力,才是抗拒高压、赢得掌声的核心所在。个中取舍,铑财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