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提振需求,血液制品市场风云再起

血液制品行业无论在一级、还是二级市场向来都是资本关注的焦点,也从来不缺乏话题热度。

投稿来源:英才杂志

由于主要品种静丙和白蛋白在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液制品行业自年初以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A股的血液制品企业普遍走出了不错的市场行情。

从浙民投、佳兆业两大资本势力竞逐ST生化(现双林生物000403.SZ)到上海莱士热衷于“炒股”导致的2018年业绩巨亏;中信资本、高瓴资本参与私有化泰邦生物,血液制品行业无论在一级、还是二级市场向来都是资本关注的焦点,也从来不缺乏话题热度。

而自今年年初以来,先有上海莱士对全球知名的血液制品龙头基立福子公司GDS股权收购完成过户,后有华兰生物拟引入高瓴资本分拆华兰疫苗上市,国内血液制品江湖风云再起。

得意OR失意

血液制品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有的得意,有的失意,行业的格局也在逐渐变化中。

血制品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制品,在临床急救、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源于血浆,受限于国内血浆资源,且国家自2001年起不再新批血制品企业,血液制品成为了高门槛的生意。

近年来,国内血液制品企业通过提高采浆量,扩大生产规模,加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行业逐步走向集中。这一趋势与发达国家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进程一致,在市场集中的过程中,龙头的地位会不断巩固扩大,强者恒强,行业内的上市公司龙头自然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不过,《英才》记者复盘近两年内的行业动向发现,血液制品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有的得意,有的失意,行业的格局也在逐渐变化中。

行业内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华兰生物,其股价自2018年至今已经翻了一倍多。华兰生物一直是行业中专注于主业的代表,自上市以来几乎没有进行资本运作,采血站点主要通过自建而非并购,经营较为稳健。

具备国资背景的天坛生物自2018年至今也实现了股价翻倍。资料显示,天坛生物是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中在营浆站数量最多,采浆规模最大的。且2018年以来,公司共有获批新建或获批采浆浆站(含分站)9家,为其带来很大的业绩增量。

上海莱士的高市值状态曾多年不变,即使在2015年股灾也未有下跌,依然横盘在千亿左右。但由于其炒股暴亏、控股股东股权高比例质押等问题,其在2018年底股价一度跌超60%,目前的股价虽有回升,但相比此前的千亿市值已接近腰斩。

数据来源:Wind

股权争夺战尘埃落定后,ST生化更名为双林生物,由浙民投和佳兆业“共掌”。2019年也实现了净利润的翻倍,经营效益有所提升。不过,其吨浆净利润仍低于行业龙头不少。自2018年以来至今,股价涨幅在30%-40%之间。

技术OR资本

过度的资本运作和轻视技术是非常短视的行为。

血液制品企业近两年的业绩变化和资本市场表现似乎暗含着一种价值回归:热衷于资本运作的企业被市场抛弃,而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企业获得市场青睐。

上海莱士的千亿市值主要由不断的并购扩张来支撑,通过并购推升股价,然后大股东在股价高位质押融资,最后融资来的钱再用来并购,循环往复。但这种循环也十分脆弱。今年3月份,股东科瑞天诚质押给中信证券的上海莱士股票就遭到了强平。

反观另一个行业龙头华兰生物,与上海莱士一样覆盖11个血液制品品种,且采血量也十分接近。但凭借稳健的增长和技术积累,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尤其是长期坚持研发和培育的疫苗业务,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并已经获得了高瓴资本的投资,计划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19年疫苗业务营收规模已经达到了10.43亿元。

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足以给行业内的“后进生”提个醒,无论这种结果背离是否巧合,过度的资本运作和轻视技术是非常短视的行为。

尤其是对于博雅生物而言,这家由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控制的血液制品公司,从骨子里就有资本运作的基因。

2017年博雅生物通过其体外并购基金,收购了广东丹霞生物(现博雅广东),丹霞生物旗下有26个采血站,而上市公司博雅生物有12个采血站,资产如果成功注入,将带来跨越式发展。但是丹霞生物2017年因产品质量不合标准,药品GMP证书被国家食药监督局收回,直到2019年才重新获得。

经营事故也直接影响了资产注入的时间,进而影响到了博雅生物的成长预期和股价表现。2018年至今博雅生物股价先涨后跌,目前维持在130亿左右,与2018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所幸丹霞生物资产并未注入上市公司,否则这种严重的经营问题将是滑铁卢式的重挫,也会影响到广大的投资者。

安全问题是血液制品行业最高的生存和要求指标。2009年行业内具有GMP认证的血液制品企业还有31家,目前只有27家在运营了。行业内只有固定玩家,数量只能更少不再多,这已足够提醒各家企业重视经营和技术问题。

而研发和技术进步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几家同行们由于缺乏长期布局和积累很难复制华兰生物的成功。去年,博雅生物试图收购罗益生物48.87%股权布局疫苗领域,就收到了证监会的否决。

血液制品企业的经营提升,除了采集更多的血浆之外,提取更多有价值的血液制品也是重要途径之一,其背后主要依靠技术实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能从同样的血浆提取制造更具价值的产品。

A股上市公司中,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分别能从血浆中提取11种产品,而博雅生物、双林生物、卫光生物分别只能提取制造7、6、9种。而国外已经上市或进入临床阶段的血液制品种类至少还有20多种,这其中的差距还需要企业长期研发投入来补足。

时隔两年,血液制品行业的变化着实不小。据智通财经消息,国内四大血制品企业之一的泰邦生物的私有化在今年3月底有了新进展,由中信资本和高瓴资本参与的买家财团已掌握68.54%的股份,其回A上市之路更进一步。顶级资本加持下,A股的血液制品竞逐或将更进一步。泰邦生物如何破局,行业格局如何变化,《英才》杂志将会继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