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市场变化,零售商提效第一刀下在了出行上

员工出行用车的痛点不是费用,是管理成本。

投稿来源:商业街探案

“你们是不是都觉得饭馆不开了,我们从业者就闲着了?错了,我在疫情期间一直是打车到处跑。”一位餐饮从业者王红(化名)告诉商业街探案。

她所在的餐饮集团在北京有数十家门店,堂食在疫情期虽然全面停摆,但集团也趁这个机会积极进行业务模式的拓展,比如在门店零售区开设外卖菜站,清理库存维系人气、进驻物美开设零售窗口,尝试从餐饮向新零售转型,王红因为在总部的职能部门,每日也要巡店、跑超市做业务支持,出行频次甚至超过疫情前。

“尽管门店停摆为总部带来了以亿计的营业损失,但总部还是同意我们打车出行,一方面,打车的效率是高的,比如可能一天内要从家到北京北边的总部,再跑到通州门店做业务支持;另一方面,我感觉公司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因为这时候有一个员工感染对企业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打车可以尽量减少和人群的接触。”王红说。

这实际上是疫情期传统实体企业面对的典型困境:疫情期业务停摆,现金流吃紧,但积极复工复产、转型自救,又会给本来就紧绷的现金流带来更大的压力,“降本增效”在此刻显得无比重要,如何降低出行成本就是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员工出行的需求多,痛点也多

王红告诉商业街探案:“外界对实体经济成本的关注点一般在房租、原材料、人工成本,但从员工的角度来说,那些都是老板需要操心的事儿,唯独打车出行,是企业所有部门,包括老板、员工、财务后勤都能切身体会到‘痛’的地方。”

根据王红的说法,一家成规模的餐饮公司在日常经营里,应用到出行的场景频次很高,比如总部会有督导部门,在产品上新、新品陈列、食品安全等层面都需要频繁去到门店做“飞行监督”,再如营销部门也要频繁去到门店做支持, “总部可能只有财务部门不需要出行,但财务部门要处理出行票据,也脱不了干系。”王红说。

此外,门店店长也是“出行大户”,包括去税务局报备、凡是有重大活动开启都要去到总部参加誓师会、培训会等,在王红看来,公司只有不到100家门店就已经如此频繁出行,像海底捞这种规模更大的餐饮公司对出行的需求只能更多。

如王红所言,到了疫情特殊时期,尽管门店停摆,但总部职能部门的出行反而更频繁,传统餐饮业一般只有大区经理以上级别的领导才有能力自行购车,大多数有出行需求的员工还是要依靠打车出行。

4月,艾瑞咨询发布《复工后我国企业出行服务需求洞察》(以下简称《出行洞察》),报告显示:复工背景下,在员工期待的公司防疫措施中,“给予员工疫情期间安全出行保障”占比31.3%,排名第一, 因为出行途中感染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已经有多家企业顺应趋势,比如阿里、德邦、GE等均在疫情期间使用网约车企业出行平台,允许员工通勤打车报销,但在企业采取的措施中,占比46.9%,低于测量体温、准备防护物资、消毒,可见企业仍然出于成本原因无法大规模推广打车出行。

不过,商业街探案也了解到,即便在推广打车出行的企业中,部分企业因为采取比较粗放的、让员工自行打车的方式,也催生了诸多痛点,而这其实是一个员工老生常谈同时怨声载道的问题。

系统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对企业来说,出行成本中除了费用本身外,管理成本是不能忽视的一环。

王红看来,员工自行打车出勤的核心痛点有两个“贴”:一是贴钱;二是贴票。个人贴钱就不用说了,真正闹心的地方在于“贴票”,因为公司出于管控打车的原因,都会要求员工在每张票据上写明出勤事项,时间和起止地点。

“我现在主要打滴滴,票据可以十几个行程一起开发票,省的和出租车一样一张张贴了,但是自己贴钱和写出行细节的事儿还是省不了。我烦,估计财务审核的人也很烦。”王红说。

《出行洞察》显示:规模100-300人企业,单月审核报销单数量约在595张;而1000+人企业约在14280张。企业规模越大,每个月的审核报销票务工作就越繁重,这些都是除打车费用外的隐形成本,不但加重了财务的负担,老板也非常头疼。

朱宏是国内某连餐饮连锁品牌的老板,旗下目前管理着约100个加盟店,他告诉商业街探案,公司内部需要打车的场景也很多,比如市场人员要到处跑,帮客户做餐饮选址,销售有接客户参观总部、实地探店的需求,此前因为担心员工公车私用,所以报销流程比较繁琐,员工每张票据都要登陆公司内部的管理系统填写详细的事由、时间、地点,这让业务员怨声载道,本来人手就不太足的财务更陷在这些繁琐的“小事”里,报销慢了,业务员更不满意。

19年12月,朱宏在朋友的推荐下试了试滴滴的企业出行服务,他的反馈是:感觉不错,最直接的好处是因为对公支付,不需要销售人员垫款报销,自然也免了贴票据的问题,只要财务审核就行。目前,正准备在疫情后大规模在公司内部推广。朱宏甚至考虑,未来大规模推广后,让公司的出行线上化、数据化,在滴滴企业出行服务平台的帮助下,每个月智能化定制出行预算,甚至可以连人工审核都省掉。

“疫情的发生让我必须正视过去想做但一直没执行力推进的事儿: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精打细算。”朱宏说。

据商业街探案了解:多家传统企业使用滴滴企业出行服务平台的轨迹都是在19年下半年尝试,到疫情期降本增效的需求空前迫切后,决心大规模推广。以九阳为例,其在2019年6月开通了滴滴企业版,一方面减轻了公司车队的派车压力;另一方面不再需要个人打车报销贴票,由行政部统一审核报销分摊,半年内节省报销时间超300个小时,也极大减少了财务报销整合的工作量。

出行解决方案是企业数字化的切口

从商业街探案的观察看,传统实体经济选择企业出行服务平台的趋势意味着企业“数字化外包”的进程在加快。

《出行洞察》显示: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国家通过政策推动和鼓励企业经营聚焦主业、剥离非主营业务,2019年服务执行额已经突破一万亿大关。

但在一些领域里,传统外包方式并不能解决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问题,就比如假设某公司认为自身车队是重大的成本负担,将其转为独立运营实体或干脆裁撤,找传统出行服务商,仍然解决不了员工用车在流程上的繁琐,因此,“数字化”外包才是关键,核心不在于外包,而是要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向线上转移,精准高效地把控各个环节,实现降本增效。

目前,已经有传统企业正通过以出行服务的“数字化外包”为切口,推进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升级。香飘飘相关负责人告诉商业街探案,公司在19年12月和滴滴企业版合作,初衷是减少员工出差垫资,减少贴票报销的麻烦,让员工聚焦本职工作,试行了两个月后效果不错,后期准备拓展到集团,并提升到信息化建设的高度,加速财务共享的步伐。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