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生物、江中药业颓势冷思,革新之变有多急迫?

喧嚣的年报秀,已进入高潮期。

投稿来源:首条财经

喧嚣的年报秀,已进入高潮期。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3月2日收盘,沪深两市共有1747家上市公司发布2019年业绩快报。其中,995家公司净利同比增长,占比56.95%,同比翻番者达154家。银行、电子、房地产、非银金融、公用事业、医药生物等六类申万一级行业净利总额居前。

以医药板块为例,截止3月28日,48家企业相继公布2019年年报。其中,38家企业实现盈利翻红,上海医药以1866亿元的营收领跑,恒瑞医药净利润最高,达到53.28亿。

对此,有专家表示,行业业绩整体向好,意味着多数从业者已适应了调整洗牌的趋势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效。也意味着医改政策的价值效应正在逐步发酵显现。

然几家欢喜,就有几家愁。复苏回暖的大环境下,一些“飘绿”者的掉队身影尤为凸显。

比如本文主角沃森生物、江中药业。

冰火两重

众所周知,新冠疫情的风口热度,带火了疫苗板块。身处赛道中的头部企业沃森生物,自然也受益良多。

截止4月1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31.09元/股,相比历史低点,股价涨逾7倍。相比开年2月3日的25.65元,涨幅20%。

沃森生物、江中药业颓势冷思 革新之变有多急迫?

遗憾的是,相比资本热度,沃森生物的业绩答卷冰冷许多。

2020年3月21日,沃森生物披露2019年报,营收11.21亿元,同比增长27.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5亿元,同比下滑86.14%,公司总资产70.1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3.03%。

沃森生物、江中药业颓势冷思 革新之变有多急迫?

对于净利大变脸,沃森生物表示,上年同期,公司转让子公司股权产生投资收益11.76亿元。报告期内无此投资收益,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同期减少。同时,营业成本2.3亿元,同比增长31.8%,高于营业收入27.5%的增速,导致毛利率下降0.6个百分点降为79.7%。

这种颓势表现,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有加重态势。

沃森生物公告称,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预计亏损1800万元至2300万元。上年同期为盈利3873万元;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90万元,上年同期为147.08万元。

对此,其解释称,疫情期间,绝大部分疫苗接种门诊因新冠疫情防控要求而暂停;受交通物流停运影响,疫苗产品配送也碰到大困难。

拉开时间维度,沃森生物的亏损早已是常态。

2014年至2017年其扣非后净利润连续4年亏损。2018年的成功扭亏大赚,也多得益于投资收益。由此来看,2019年尽管净利大降,已是难得。

显然,即将站在上市10年的周期节点,其业绩答卷并不光鲜。

来看竞品表现,智飞生物2019年实现营收105.87亿元,同比增长102.50%;净利润23.69亿元,同比增长63.20%。华兰生物实现营收37.0亿元、同比增长15.0%;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12.6%。

因技术准入的高壁垒,疫苗业的高毛利为众人所知。这从2019年沃森生物79.7%的毛利率中,可见端倪。

为何还会陷入增利大滑的尴尬中呢?

看看净利率,一目了然:较上年大幅下滑103.6%,仅17.3%。

这个数据水平,显然又拖了行业后腿。以竞品康泰生物为例,其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91.89%和30.9%。

三高之压

何以至此?

2019年报显示,年报来看,公司销售、管理费用增幅突出。三费合计高达6.7亿元,占公司毛利润的74.94%,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4.99亿元、1.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83%、53.44%,均高于营收增速。

显然,粗放的成本控制、低质量的发展模式是其净利下滑的一个重要考量。以上文中的华兰生物为例,营收增速不及沃森生物,但净利增速遥遥领先,即得益于较强的费用率控制能力:销售费用率下降2.65pp至14.07%,管理费用率从18年10.21%下降至9.76%(含研发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沃森生物的销售费历年保持高增。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其销售费分别为2.54亿元、3.49亿元、4.99亿元,增速分别为68.71%、37.76%、42.83%。

销售费高企,也折射出沃森生物的产品竞争力、市场话语权。

现金流看,报告期内,沃森生物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6,063.73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7,233.66万元,减幅150.6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6201.7万元,低于1.94亿元净利润,净现比为0.32。对比康泰生物,其2019年三季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68亿元,净利润4.31亿元,净现比为0.62。

可见,沃森生物对产业的话语权有待提升。

并购豪赌苦果

有待提升,不止于此。

在投资布局方面,其也多次碰壁。

资料显示,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1年,是国内专业从事疫苗、血液制品等生物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生物制药企业。2010年11月登陆深交所,李云春为企业董事长。

2019年12月31日,沃森生物公告称,公司拟斥资5亿元参与投资设立健康产业基金,用于筛选和孵化投资项目;完成后,公司对该基金持有33%股权。

目前,该投资已获董事会通过。但在议案投票中,徐万胜、张建生两名董事以“无法对本次对外投资未来的收益和风险作出准确判断”为由,投出弃权票。

两董事的弃权,有其逻辑基础。

往期看,沃森生物的投资眼光并不尽人意。

比如,沃森生物曾花巨资增资上海丰茂生物,进军治疗性单抗药物领域;还收购嘉和生物63.576%股权,进一步布局单抗产业。又购买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股权,进军血液制品;购买上海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股份,进军HPV(宫颈癌)疫苗市场;耗资3亿元收购实杰生物等。

然频频开辟的新战场,战果不多,苦果不少。

上海丰茂涉及合同诈骗纠纷;实杰生物在2016年陷入“非法疫苗漩涡”;河北大安业绩对赌失败,损失逾5亿元。

同时,激进的外延扩张战略,也让沃森生物资金链承压、凸显衍生风险。

一个突出表现即高溢价收购。2013年,其以11.3亿元的高价发起对宁波普诺生物、圣泰药业、山东实杰的收购。溢价率分别高达860% 、1102% 和847% 。沃森生物又花费8.66亿元取得资不抵债的河北大安制药90%股权。

这直接导致其8.73亿元的高额商誉,由此产生的逐年减值,也是其业绩亏损的重要原因。

显然,这场粗放的并购豪赌,让沃森生物受伤不已。

专家表示,上市公司会热衷并购有多种原因,一是主业不振或主业不明显,缺少核心竞争力,希望通过并购来做强主业。二是并购多由投资者买单,导致高溢价并购重重上演;同时,市场缺乏相关问责机制,董监高无需为并购担责有关。进而导致一些上市公司用高溢价并购收购垃圾资产,最终成为企业包袱。再者,一些不规范并购也暗藏违规交易,比如用高溢价并购来收购公司实控人或关联方资产,进而利益输送。或通过并购制造利好预期,掩护公司大股东或董监高进行股份减持等。

聚焦沃森生物,或许也有其无奈与急迫。

2010年,其上市时每股发行价95元,发行市盈率高达133.8倍。一时被誉疫苗新贵。然其主打产品全是传统疫苗,市场空间有限、竞争激烈。新型疫苗的生产风险大、投资高、产品上市周期也长。如何提升价值空间、吸引资本目光,成为其一大考题。

在此背景下,沃森生物提出“大生物平台”战略,包括疫苗、血制品和单抗三板块。买买买的外延扩张战略由此诞生。

不难发现,沃森生物的困境,或与其被资本利益裹挟,过于求快、求利有关。并购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过程,考验企业的实力、初心、耐心。需要相应成熟完善的风控体系,整合协同能力。

换言之,并购也如烹小鲜、甚至如履薄冰,需要更多的严谨甚至敬畏感。如被一时的规模、短利蒙蔽,甚至被资本利益裹挟,蒙眼狂奔,则会身处悬崖,危机四伏。

现在来看,沃森生物似已摒弃了上述战略。有舆论指出,其转让嘉和的控制权,意味着“大生物平台”战略的失败。

股东提款机?

值得庆幸的是,走过不少弯路的沃森生物,转向自研模式,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3月31日午间,云南沃森生物发布公告。子公司玉溪沃森所生产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首批产品,已获《生物制品批签发证明》,批签发量为141,119支。

自此,沃森生物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获得13价肺炎结合疫苗上市许可的企业。第一家为辉瑞。

2019年,辉瑞的沛儿13价肺炎疫苗(Prevnar13 /Prevenar13)在全球卖了58.47亿美元,排名第一,是其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

沃森生物副董事长、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项目负责人黄镇透露,后期批签发量将会逐步加大,上半年可以向市场供应近100万支13价肺炎结合疫苗。,年产能可达3000万支。就我国而言,每年仅5岁以下儿童对该疫苗的需求量就达1.2亿支;就全球范围而言,2020-2027年将面临10亿支采购缺口。

由此可见,沃森生物的未来业绩充满遐想。这或也是投资者持续青睐的逻辑所在。

然令人玩味的是,坐拥如此成长性,大股东的频频减持表现显得颇为刺眼。

3月13日,沃森生物发布公告,持有公司8689.79万股的股东刘俊辉及其一致行动人黄静,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2306.16万股,占公司现有总股本比例不超1.5%。按当日收盘价计算,两位股东减持金额最高或达6.94亿元。

再来看第一大股东的频繁更替,更有“股东提款机”的味道。

公开信息显示,沃森生物的大股东原为李云春,刘俊辉为第二大股东。自2016年11月11日起,云南省工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工投集团)成为公司新任大股东,持股比例为8%。

3名自然人股东当时合计套现近8亿元。原第一大股东、创始人李云春套现4.07亿元,持股7.91%;原第二大股东刘俊辉套现3.47,持股6.75%;高管黄镇套现0.5亿元。

沃森生物、江中药业颓势冷思 革新之变有多急迫?

2017年,工投集团不断增持股份,最高持股比例曾达12.99%。同时,李云春不断减持,截至2017年7月,李云春持股低于刘俊辉成为第三大股东,套现3.58亿元。

沃森生物、江中药业颓势冷思 革新之变有多急迫?

而工投集团也非战略性投资,随着股价上涨,其2018年11月开始大笔减持,一番操作下,大约获得5.77亿元的投资收益。

在此期间,董事长李云春一边增持,一边减持。2019年1月,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沃森股份1029万股,套现约1.9亿元,但因未履行披露义务,收到深交所监管函。2019年3月22日,李云春又减持500万股,共计9840万元;3月25日,李云春再减150万股,套现金额3202万元。

沃森生物、江中药业颓势冷思 革新之变有多急迫?

2020年2月14日,工投集团转让股票3044.1万股,减持后占股5.01%。刘俊辉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65%,刘俊辉夫人黄静占公司股份总数0.23%,与刘俊辉为一致行动人。至此,第一大股东再次更换为刘俊辉。

然一个月后,即2020年3月13日,刘俊辉及其一致行动人黄静,又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2306.16万股,股权下降至4.15%。

持有5.01%股权的工投集团,重回第一大股东“宝座”。

截至2020年4月1日收盘,沃森生物市值为477亿,市盈率为336.65倍。如此高市盈率,显示出市场对其未来成长性的看好。

但质疑在于,大股东之位为何如此烫手?频频减持中,又蕴含着什么信号呢?

下滑信号

沃森生物并不孤单,“红尘作伴”的江中药业,问题看点也不少。

2020年3月21日,江中药业披露2019年报,营收24.5亿元,同比增长39.5%,增幅创3年新高;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6亿元,同比下降1.4%;每股收益0.88元。

营业成本8.2亿元,同比增长42.9%,高于营收增速。期间费用率43.5%,较上年升高8.3%,不仅拖累业绩,还导致毛利率下降0.8%,降为66.7%。

对于增收不增利,江中药业向首条财经表示,收入增加主要系收购公司的业绩合并所致。归母净利润下降,主要源于收购公司的净利率较低。

对于如何提高盈利力,其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立足中医药行业,聚焦OTC领域,布局大健康产业,积极推动内生外延双轮驱动发展。围绕核心OTC业务,探索业务合作的发展机会。

不难发现,OTC仍是其发力重点。

公开信息显示,江中药业主营业务分为三块——OTC、处方药和保健品业务。其中OTC是江中药业的业绩保障,也是其赖以生存的支柱业务。相关产品包括江中健胃消食片、草珊瑚含片及利活乳酸菌素片。

然从市场表现看,其主打产品正遭遇成长瓶颈。

以明星产品“健胃消食片”为例。

公开数据显示,江中健胃消食片在2015年、2016年销售量分别为2.14亿盒、1.96亿盒,同比减少19.47%和8.43%。2017年出现小幅增长,2018年销售量1.81亿盒,同比减少8.36%。2019年,销售量1.73亿盒,再次下降2.11%。

曾几何时,该产品是不折不扣的健胃神品。2012年,业绩高达31.92亿元。

何以有如此下坠表现?

对此,江中药业并未直接回应该问题,其表示,2020年,公司将继续聚焦一肠一胃,构建肠胃品类护城河,强化“肚子胀、不消化”的产品定位,提升品牌粘性,推动品牌年轻化。同时,选择性延伸家中常备药品类,培育大单品。并择机寻求与其他优势品类标的合作机会。

业内人士表示,其传统OTC业务下滑和行业政策变化有关。

首先,2015年新广告法要求OTC药企广告去掉明星代言人,销售渠道受到影响;其次,药店分级分类管理推行,存量药方缩减;同时,处方外流导致药店销售OTC品类占比变小。

显然,这不是一个好信号。

竞争力不足

再看另一主营业务——保健品,情况也不容乐观:2019年营收规模继续下滑至1.45亿,负增长25%,毛利率50%。这也是其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

主要产品包括初元系列产品、参灵草系列产品等。

江中药业向首条财经表示,受行业遇冷、市场需求影响,销售不及预期,保健食品单位生产成本上升导致毛利下滑。同时,保健品渠道格局发生很大变化,2018年商超渠道销售占比只有2.5%,而公司保健品主要销售渠道在商超,必然会受影响。

客观而言,结合行业洗牌调整大势,上述回复有事实基础。

但除了外部原因,内部问题同样值得考量。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表示,权健事件后,市场大环境的变动影响所有拥有保健品业务的企业,江中药业旗下业务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不过,从自身发展来看,江中药业旗下产品老化,难以满足当前主力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力不足导致公司保健品业务下滑。

显然,如何清晰产品定位,快速创新提升竞争力,对江中药业的困境突破至关重要。

营销战略掣肘?

上述观点,并非危言耸听。

梳理江中药业财报发现,早在2002年,其就开始加大销售费用投入,当年达到2亿元,同比增长1180%。销售业绩也水涨船增长88%,营收达6亿元。

2005年至2006年,销售费用分别为4亿元、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24%,对应营收分别为9亿元、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22%。

这种打法在2014年达到高潮,当年销售费高达9.01亿元。此后不断缩减,到2018年减少为5.03亿元,累计减少44.17%,同时营业收入也随之跌落。

2019年,其销售费用再起升势,达到8.69亿元,同比增加72.73%。然业绩拉升效果差强人意,营收增幅不及一半,且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之中。

然处境更尴尬的,还是研发投入。

2015年至2018年,江中药业的研发投入合计分别为4800万元、5400万元、5600万元、5000万元,研发费用仅为销售费的十分之一。

众所周知,创新研发是药企的命脉所在。甚至有专家发出,无创新,就无未来的警言。

结合上文专家的核心实力不足、精进变革建言。凸显江中药业的创新革新的迫切性。

有无未来,留给时间做答。可以确定的是,江中药业重营销的病态发展,已经在堆积风险。

问题人设

除上述业绩困局,最突出表现便是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问题。

2012年,曾有网友表示,江中集团生产的参灵草被宣传为能清除人体内乙肝、HIV等病毒。

甚至时任江中集团董事长钟虹光在介绍参灵草功效时称:“根据初步临床实验,参灵草对清除人体内乙肝病毒、HIV病毒等,提升癌症放化后白细胞水平、改善毒副反应有相当的作用。”

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信息显示,参灵草的保健功能是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注意事项中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业内专家认为,无论怎样的豪华包装,炒作概念,参灵草就是一款普通的保健食品。

无独有偶,2012年3月,上海工商部门通报江中药业子公司江西江中医药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广告宣称,“江中牌儿童健胃消食片”的销量为“每天卖出71万盒”,这一数字与事实严重不符,属于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再看产品质量。

2019年1月3日,江中药业公告称,以现金增资方式分别取得江西南昌桑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桑海制药”)、江西南昌济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济生制药”)51%股权。

有行业专家表示,本次增资有利于江中丰富产品批文和品牌资源,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遗憾的是,2019年6月,济生制药出现在财政部公布的“77家医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名单上。

2019年12月,贵州省药监局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黔药监药罚〔2019〕8号)显示,毕节百原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因销售劣药“安神补脑胶囊”被处以罚款,这批劣药的销售标示生产单位正是桑海制药。

问题,并非个例。

2019年7月5日,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监督检查及处理情况通报》,有99家企业存在生产缺陷。江中药业涉及硬胶囊剂、原料药(蚓激酶)、糖浆剂、片剂(A线、B线、D线、E线、F线、G线)、颗粒剂、口服液、膏滋剂,检查结果显示存在11项一般缺陷。

此外,2017年12月,江中药业明星产品健胃消食片被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查出不合格;2016年10月,广州市消委会发布的保健食品和营养强化食品比较试验报告中,江中药业生产的2批次初元牌氨基酸口服液被检不合格;2013年,健胃消食片被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查出不合格。

频频违规行为,折射出江中药业的问题人设。在首条财经看来,食安无小事,药安更无小事。忽视产品内功打磨,摩擦市场乃至监管红线,无疑于火中取栗。

显然,江中药业的重营销模式,存在不小漏洞,已行至尽头。改变已迫在眉睫。对此,沃森生物模式调整后的新品利好,即为力证。

客观而言,面对种种不在线表现,江中药业已开启转型升级之旅,并有意在营销模式上入手。

2019年2月,华润医药入局江中,成为其控股股东。鉴于华润雄厚的业界影响力,后续改变值得期待。

向前看

放眼行业,发轫于2009年的医疗改革,正在进入关键深水区。带量采购政策、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重磅政策的持续发酵,凸显了提质增效、创新深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行业洗牌之下,实力者价值凸显,问题者尽显问题底色。往期的粗放扩张、依靠销售砸销量、高价低质、追逐断裂的路径打法,已经没有市场。行业进入拼内力、拼初心、拼深耕、拼质量的新周期。

以此来看,无论沃森生物、江中药业,如想突破困境人设,还需有更精准、高效的革新之变,各中取舍,考验着李云春、卢小青的大智慧,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