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金公司一边倒,权益类基金发行冰火两重天

几十亿的新品规模或许操作难度稍弱于百亿产品,但是在存量主动权益类产品多在10亿之下的现实面前,基金经理如何建仓同样值得深思熟虑。

投稿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持续火爆。Wind表明,前三季度共发行募集成立了744只公募基金,发行份额共计8043.95亿份;仅九月单月,新发基金数量就达118只,发行规模1719.82亿份,这也是自2016年11月以来,新发基金单月规模再次突破1700亿大关。

相对弱势的权益类新基金今年发行也大为不同。单9月份,权益类新基和混合型新基的合计募集规模合计就达到约578亿,且国庆后热潮仍在延续。但并非所有内地公募都参与了这场权益盛宴。《红周刊》统计,包括了华富、富安达、海富通、中加、光大保德信等大约20家内地公募迄今未发一只权益类产品。

“重债”基金公司,偏债基金业绩尴尬

今年以来,权益新品超过半数比例的公司不在少数:银华基金迄今新发了15只产品,其中权益类产品占7只。而凯石、汇丰晋信、信达澳银、圆信永丰等几家公司所发的新品皆为权益类基金。但呈现冰火两重天局面,今年迄今一只权益类基金都未发行的基金公司包括了创金合信、蜂巢、富安达、富荣、光大保德信、国金、海富通、新华等大约20家,这其中排名最为靠前的是光大保德信,该公司目前排在内地公募的第38位。

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杨晗指出,整体来看,一基未发公司中的大部分为小型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公司,旗下老产品数量及资产管理规模均很小,因为没有知名度、销售和渠道能力不佳,它们在新基金发行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也有几家中型基金公司并未发行新的产品,一方面基金公司本身资源较为有限,将发展重心放在投研团队的构建和老产品的持续营销;另一方面近期存在高管变更的共性,短期内影响了新产品发行速度。

此外,记者发现,颇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中多家公司更擅长固收类投资,如新华基金。Wind显示,公司旗下的权益类基金目前达到31只,但合计的规模仅有77.31亿,平均单只的规模约为2.49亿;同时公司旗下的固收类基金约为13只,但合计的规模却达到190.69亿,平均单只的规模约14.67亿,数字足以说明公司的重心所在。

根据《红周刊》记者查阅公司网站信息,新华基金上一次发行主动型权益类产品还要倒退回2018年9月,当时公司发行并成立了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新华安享多裕定开,但产品今年迄今的净值增长率尚不到7%;2019年以来,新华目前所发行的4只产品皆非主动权益类,具体包括了两只二级债基、一只偏债混合和一只被动指数。但公司存量的权益类产品今年业绩却比较出色,其中策略精选、优选分红等四只基金开年迄今的净值增长率均超过40%。

对于公司不发权益的原因,长量基金分析师王骅判断可能还有以下因素:“一方面,新华本身权益基金经理流失得很厉害,投资年限超过5年的老将就只剩崔建波和刘晓晨两位了;另一方面,新华基金经历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变动,也有天风证券曲线控股的消息,公司结构的变动和发展方向可能的转变可能是暂停新发的主因。”“年初新华还踩雷了康得新,年中还有专户涉及结构化发行,这些都可能造成了影响。”他同时强调。

而与新华基金比较类似的是,创金合信基金今年迄今也发行成立了四只新产品,这四只基金均为纯债型产品,其中两只属于短期纯债,两只则属于中长期纯债。Wind表明,公司产品结构同样向固收一端明显倾斜,公司旗下25只权益类产品的合计规模约34.74亿,同时公司17只固收类产品的合计规模却达到124.49亿。

引发关注的是,虽然公司的策略似有偏向债券之嫌,但是债基的业绩却并不给固收团队添彩。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10月15日收盘,创金合信尊盈纯债和创金合信尊泰纯债开年迄今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6.59%和-6.87%,排在全部债基中的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二位。

权益类发行占比大幅提升,小基金公司“一边倒”

不可否认的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江湖地位在今年得到提升:其中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挂帅所带来的话题热度,例如陈光明、丘栋荣大战所提升的关注氛围。

那么,基金公司的新产品发行能力究竟该怎样来考量呢?杨晗对此表示,新产品的总募集份额是能代表基金公司新产品发行能力的综合指标。截至2019年9月底,新产品募集总份额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汇添富、华夏、南方,募集总份额分别为879.29亿份、549.38亿份、480.19亿份。一般而言,大基金公司凭借优秀的股东背景,多年的品牌效应,完善的管理制度,新发产品整体比较成功。但记者注意到,即便今年迄今发行产品已经超过了20只,但是三家公司所发的权益产品“尚且理性”,其中发行最多的一家也仅发行了8只。

比较而言,部分规模相对排名靠后的小基金公司开年迄今却“全额”发权益,这也是近些年来少有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泓德、凯石、天治、同泰、信达澳银等多家公司年内所发产品皆为权益类。

其中发行数量最多的是凯石,开年迄今该公司所发的4只产品皆为权益类。有趣的是,算上今年新成立的产品,凯石旗下目前的产品也皆为权益类。然而,从新发四只基金的整体情况来看,实际的情况似乎并不令人满意。

首先是产品规模,Wind显示,今年最先成立的凯石湛两类份额的合计规模约为2.63亿,紧随其后成立的凯石浩品质经营两类份额的合计规模约为0.98亿,8月成立的凯石源两类份额的合计规模约为2.02亿,上月成立的凯石沣相对最好,但两类份额的合计规模也不过大约为4.85亿。考虑到发行一只新基金有相对不菲的各种费用成本,因此凯石发行的四只权益产品或许有“赔本赚吆喝”的嫌疑。

对此,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向记者坦言:“权益类产品的费用除了显性费用(认购费、申购费)之外,还要隐性费用(管理费、申购服务费、托管费等)均需要投资者承担。从发行环节来讲,如果不是特别牛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渠道一般不会满足于取得认申购费,而要求分享隐性部分的部分管理费、申购服务等。各家基金公司比例不同,但一般营销成本会占到基金公司管理成本的一半左右,甚至更高。”

其次考虑相关产品的业绩,年内成立新产品时间尚短,另三只今年以前成立的基金在2019年的表现或许更具有说服力。《红周刊》记者注意到,除去澜龙头经济定开表现勉强位于同类中游外,淳行业精选和澜行业精选的业绩表现均难堪人意,特别是淳行业精选A,开年迄今其在721只同类基金中仅排在第711位,排名几近垫底。

权益类新品爆款频出或留隐患

国庆长假过后,主动权益类基金再现一爆款产品:原本预计募集上限60亿的兴全合泰不仅一日售罄,而且最终的配售比例仅12.12%,照此推算其吸纳的认购资金约为495亿元;而公募主动权益类产品的上一只爆款还要追溯到几个月前睿远首发的第一只产品,彼时其吸纳的认购资金甚至超过了700亿。

同时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5日,按认购起始日算,今年市场上有1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首募份额超过30亿元。由于部分基金设置了募集上限,因此,实际认购资金远高于其发行规模。就连之前不擅长于权益投资的银行系基金新品甚至也受到了热捧,9月25日募集成立的民生加银持续成长混合规模达到大约40亿。Wind统计,迄今发行主动权益类基金合并发行份额排名前三位的产品分别是:前海开源优质成长(65.14亿)、汇添富红利增长A(62.43亿)、南方智锐混合A(52.72亿)。

杨晗指出:“过往业绩得到验证的明星基金经理旗下新发产品更容易募集资金;同时,投资管理绩效和销售渠道的建设对于新产品的募集同等重要。”

“从封闭期的角度看,有三年或者两年封闭期的基金仍是具备良好投资能力的基金公司的备选,交银施罗德的王崇、嘉实的洪流的新发产品均募集到近30亿元。需要注意的是,封基受欢迎主要是基金经理以及基金公司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而这其中明星基金经理让投资者的感受最直观,过往业绩符合投资者预期,也直接帮助了营销行为。”王骅则补充强调。

但是,潜在的风险仍然需要警惕:新品多带有几年封闭期,某种程度上也是让投资者以时间换空间,但换到的空间能否令人满意尚不可知;其次,二级市场是否能有一次像样的爆发性行情尚且存疑,新基金规模偏大的话,则或许被迫重点建仓大蓝筹类股票,存在业绩变数。

而公募近几年的发展史上,也确实有过爆款基金狠跌一跤的多次教训:上一轮牛市中,上海某基金公司首发的医疗服务基金募集超过250亿,但基金成立后市场逆转,基金净值蒸发了大约三分之一;首募超过300亿的兴全合宜一度下跌接近20%,比首募规模缩水了大约55亿。

如今,几十亿的新品规模或许操作难度稍弱于百亿产品,但是在存量主动权益类产品多在10亿之下的现实面前,基金经理如何建仓同样值得深思熟虑。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