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40年,致敬20人|牛根生:集毁誉于一身的“乳业大王”

集毁誉于一身的中国企业家,60岁的牛根生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个。

编者按

40年,人生于不惑,国家见繁盛。改革开放40年,回望来路正当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世界工厂到中国智造;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论起对中国经济贡献,是哪些领军企业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又是谁“敢立潮头唱大风”?蓝鲸财经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诚挚推出《逐梦40年,致敬20人》大型专题策划,记录和纪念那些对中国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们。以下是关于蒙牛乳业创始人、原董事长牛根生的报道:

集毁誉于一身的中国企业家,60岁的牛根生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个。

从伊利到蒙牛,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牛根生的一生总是充满着传奇色彩。如果不是十年前那起对中国乳业起到致命打击的“三聚氰胺事件”,牛根生和蒙牛的历史或许都会被改写。

牛根生初创“蒙牛”时,“伊利”已经是内蒙古乳业的第一品牌。但是到2002年,蒙牛销售额突破21亿元,业内排名由1116位蹿升至第4位;2003年借助“神五升空”的出色营销,销售额再次翻番达到50亿元;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牛根生一句“中国牛”的口号更是奠定了其行业霸主地位。

但是,201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令蒙牛的“唯营销论”广受诟病,并直接导致了蒙牛的被迫易主,牛根生逐步淡出,中流而退。业界对他的争议也成为了牛根生身上抹不去的一个标签。退出后的牛根生投身慈善事业。

近日,牛根生再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其名字出现在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商务出版社和《财经国家周刊》杂志联合发起的推选、表彰“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改革奖章”100名候选名单中,成为中国乳业唯一进入候选名单的企业家。可见,外界对牛根生对中国乳业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及其多年热衷慈善的社会意义均给予了肯定。

狼性前半生

牛根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自己出生时家境贫寒,他被亲生父母以50元钱卖给了靠养牛为生的养父,从此便以“牛”为姓。

他的职业生涯与其身世一样,经历过大起大落。1983年,牛根生进入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现内蒙古伊利集团),从养牛工人开始干起,他的踏实肯干受到时任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的赏识,1992年成为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

身居高位后的牛根生在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时颇为大胆,郑俊怀则属于稳中求胜,众多因素导致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1998年,牛根生辞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离开伊利,随后,其在伊利的旧部也都陆续被免职。

辞职后的牛根生并未急于开始新的职场生活,而是进入校园,每天穿梭于北京大学各个教室之间。已经40岁进入不惑之年的牛根生,每天与一群刚刚成年不久的大学生一起学习。

当然,这样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仅一年以后,牛根生的一些旧部找到他,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另起炉灶,随后牛根生创办蒙牛乳业。让其感动的是,有很多伊利员工得知蒙牛成立的消息后,放弃原本的工作,带钱来入股蒙牛。

蓝鲸产经记者查询资料发现,蒙牛的发起人为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孙先红与原蒙牛集团总裁新闻助理、企划中心副主任张治国曾编写过一本名为《蒙牛内幕》的书,书中将创始团队的10人称为“中国乳界最硬的几颗脑袋”。

只是,刚刚创立的蒙牛当时处于没有市场、没有产品、没有奶源的“三无”境地。据当时媒体报道,为了打开局面,牛根生拿出500万给5000个养牛户发放贷款,并给养殖户鲜奶收购价格就高不就低。到了2006年,发展成了5万养殖户,养牛100多万头,蒙牛成为中国收奶量第一的企业。在奶源问题解决之后,蒙牛与哈尔滨的一家乳制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牛根生的团队接管该企业,这样,蒙牛也有了自己的产品。

在牛根生的带领下,蒙牛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的殊荣,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蒙牛乳业的销售额从1999年的4365万元,飙升至2002年的21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4位,成为中国乳业四强之一。

2002年,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对蒙牛的投资也成为蒙牛日后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强大助力,但是从另一方面,这笔投资也让日后面临危机的蒙牛雪上加霜。

据悉,2002年12月19日,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入股26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6亿元),3家投资机构经过此次入股后,共持有蒙牛乳业股份的32%。

投资方之一的摩根斯坦利不仅在资金上支持蒙牛,还在管理等方面与蒙牛合作。据了解,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有3位工作人员被选入蒙牛的董事会,并在蒙牛乳业设立了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部门。

牛根生本人对这次投资表示,蒙牛在经过此次增资扩股后,摩根斯坦利将成为第一大股东,新增的2.16亿元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蒙牛公司的资本金,以提升蒙牛的资产质量。这种新的股权结构和资本情况,将为蒙牛实现海外上市融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随后,在2004年6月10日,蒙牛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港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可以说,如果不是那场给中国乳业带来毁灭性冲击的安全事件,蒙牛仍会在收割中国乳制品市场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佛系后半生

上市后的蒙牛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宣传方面力度越来越大。公开资料显示,蒙牛2004年的广告宣传费用为4.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6.3%;2007年该笔费用上升至15.35亿元,2008年上半年就已达到12.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之前,蒙牛在2003年以3.1亿元人民币的代价获得2004年央视广告“标王”。

宣传力度的强硬,却没有产品质量的严格管控相伴,食品质量问题让蒙牛瞬间跌落神坛。2008年9月16日,至今仍被中国乳业人牢记于心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国内整个乳制品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蒙牛也没有避免这次灾难。

公开资料显示,三聚氰胺事件期间蒙牛倒掉3万吨原奶,当年业绩即亏损9.486亿元。同时,投资机抛售其股票,投行机构评级下调,并且由于此前签订的对赌协议,蒙牛面临被外资机构并购的危机。

牛根生被迫写万言书向校友柳传志、俞敏洪及马云等人求助,避免蒙牛落入外资企业之手。在众多企业家的帮助下蒙牛最终没有落入外资之手。2009年7月,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入主蒙牛,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同年8月29日,牛根生辞去蒙牛董事长职务,转任上市公司蒙牛乳业的董事会主席,蒙牛董事长一职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接任。

2011年6月10日,蒙牛乳业发布公告称,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替其成为董事会新主席,牛根生仅保留非执行董事职务,继续参与蒙牛策略规划。之后,随着中粮系的逐步接管蒙牛,牛根生也渐渐淡出蒙牛体系。

不过,牛根生即便离开蒙牛,也会在背后支持蒙牛,就如此前媒体报道的一样,牛根生早已计划好离开蒙牛后,要花几年时间做两件事,一是用心发展基金公益项目,把倾塌的正面形象一砖一瓦重新堆砌;二是低调进军乳业上游供应商,与蒙牛继续保持强关联。

低调进军上游供应商是在2007年年底,牛根生的“老牛基金会”投建了“老牛投资”,主要投资农业等领域的基金,该机构此前最大一次投资就是重组现代牧业公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聚氰胺事件”成为过去,但是该事件对中国乳业造成的伤痛却很难消弥。消费者慢慢淡化“三聚氰胺事件”中其他的涉事企业,却没有淡忘这位蒙牛的创始人,很多人认为正是蒙牛脱离产业基础的快速布局,以及其一直倡导的“唯营销论”,才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并认为牛根生此前表现出来的热爱慈善都是虚假的。

蓝鲸产经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牛根生最开始做慈善是在2005年,他将个人持有的蒙牛股份捐赠到老牛基金会,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2006年2月,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后,牛根生的主要精力便转移至慈善事业;直到2009年辞去蒙牛集团董事长职务后,即专职慈善事业。

他曾对外表示,前半生做商业,是通过度己来度人;后半生做慈善,是通过度人来度己。

牛根生还提出“基因式”慈善,在他看来,这是改造“社会基因”的一种慈善模式,比如把慈善方面的立法研究、制度研究、文化研究等纳入慈善事业的支持范围,因为一部好的法律、一项好的制度、一个文化范式所改变的往往是整个国家的全貌。

从商业领域转身步入慈善事业后的牛根生变得低调,各种场合也就很难再见到他的身影,“江湖”仅剩下“双面牛根生”的传说。

不过,近段时间,已经久不露面的牛根生重回大众视野,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身上多了几重身份。如,成为西藏水资源,以及Maui牧怡公司首席战略顾问;重新成为蒙牛非执行董事;成为上海那滋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二股东,并担任战略委员会主席,有意思的是,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以及执行董事付吉祥为牛根生旧部,曾在蒙牛工作18年。

业内人士认为,在沉寂多年之后,牛根生终究还是重新回到公众面前,在于其作为行业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法被业内淡忘。正如其被重选为蒙牛非执行董事,首先是他了解蒙牛,可以为蒙牛今后的战略提供意见,其次因为其在蒙牛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可以协调新人与旧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其致力于慈善事业,对创业者和企业家们有积极的引导意义。(蓝鲸产经 杨泽世 yangzeshi@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