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两极分化,巨无霸与迷你化并存

伴随着ETF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是愈发严重的两极分化。

2018年无疑是ETF规模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但伴随着规模猛增的,是ETF愈发明显的两极分化,强者恒强,ETF向头部产品、头部公司集中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的193只ETF中仅有13只规模超过100亿元,合计规模占ETF总规模74%。而过去一个月成交金额排名前十的权益类ETF与规模前十的权益类ETF高度重合,合计成交金额1699.61亿元,占整个权益类ETF市场成交金额86.25%。

工银瑞信百亿50ETF成立

12月7日,工银瑞信上证50ETF成立,公告显示,该基金首募规模113.50亿元,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8037户,户均认购额为141.22万元,基金经理为工银瑞信指数投资部副总监赵栩。

这是市场上第6只上证50ETF,从规模来看,也是市场上规模第二大的上证50ETF,仅次于400亿元的华夏上证50ETF。

华夏上证50ETF也是国内首只ETF产品,该基金成立于2004年12月30日,首募规模54.35亿元,2018年三季度末的规模为413.06亿元,是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权益类ETF,基金经理为公司数量投资部负责人张弘弢。最新数据显示,该基金上周净申购约8.90亿份,最新规模为195.36亿份,周成交89.52亿元,份额相比年初增长46.66%。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已经成立的6只上证50ETF中,仅有华夏和工银瑞信两只产品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华夏上证50ETF单只规模更是占到6只上证50ETF总规模的77.27%。

ETF马太效应凸显

马太效应不仅体现在上证50上,从整个ETF市场来看,2018年无疑是ETF规模爆发式增长的一年,而在规模猛增的过程中,向头部产品、头部公司集中的效应愈发明显。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7日收盘,目前市场上共有193只ETF,合计份额1699.32亿份,相比2017年末831.04亿份增长104.48%。而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国内指数基金规模共计已达5382.5亿元,较二季度增长了490.6亿元,其中ETF规模单季度大幅增长了351亿元,总规模达到2897亿元,占据指数基金的半壁江山。

但伴随着ETF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是愈发严重的两极分化。

从规模来看,截至目前,市场上的193只ETF中仅有13只规模超过100亿元,合计规模占ETF总规模74%。而此外,则有36只ETF的规模低于5000万元。

目前153只权益类ETF中规模突破百亿元的仅有10只,其中上文所述的工银瑞信上证50ETF位列权益类ETF规模第10位,此外依次为华夏上证50ETF、南方中证5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博时中证央企结构调整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安上证18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华夏中证央企结构调整ETF。

而从年内的份额增幅来看,规模最大的华夏上证50ETF份额较年初增长62.15亿份,增幅46.66%;排名第二的南方中证500ETF份额年内增长46.35亿份,增幅164.92%;排名第三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份额年内增长53.92亿份,增幅108.19%。

此外,创业板也展示出强大的吸金能力。其中,华安创业板50ETF份额从年初的2.88亿份,一度曾在11月13日跃升至221.57亿份,份额增长75.93%,截至12月7日华安创50的最新份额为189.30亿份,年内增幅为64.55%,是今年增幅最大的ETF。而易方达创业板ETF的份额年内增长106.48亿份,增幅3.5%。

交易活跃度也是考察ETF的重要因素。从成交量来看,过去一个月成交金额排名前十的权益类ETF与规模前十的权益类ETF高度重合,合计成交金额1699.61亿元,占整个权益类ETF市场成交金额86.25%。

与头部ETF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众多迷你ETF的濒死挣扎。据同花顺数据统计,在36只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ETF中,有19只的年内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缩水,且除货币型ETF外,近一个月的成交金额无一只超过5000万元。

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解释道,ETF之所以会产生马太效应,是因为投资者非常在意ETF基金的成交量,而ETF规模越大,往往流动性也越好,因此更容易赢得投资者青睐,从而形成马太效应,这也意味着中小型基金公司想要赶超的难度将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