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缩窄后,阿里影业路在何方?

阿里影业尚需要时间去展示自己的巨大想象力。

亏损缩窄后,阿里影业路在何方?

作者:庆凡 编辑:江欣 

01

阿里影业亏损缩窄,这对投资人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11月8日,阿里影业发布了半年报。据财报显示,阿里影业有三大核心业务,互联网宣发、内容制作和综合开发。截至9月30日,半年内营收达15.32亿元人民币,较同期增长29.4%。经营净亏损为1.5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4.31亿元人民币大幅缩窄64.1%。

财报显示,本次对营收贡献最大的是互联网宣发。该业务首次扭亏为盈,实现经营利润0.638亿元,而去年同期的经营性亏损为2.2亿元。

这种变化来自多管齐下。

首先,阿里影业缩减了市场推广方面的费用投入,由去年同期的10.55亿元,降至8.72亿元。这意味着票补在逐步收窄。

对淘票票的持续补贴,此前是阿里影业亏损原因之一。数据显示,为了占领市场份额,2016年阿里影业为淘票票投入10亿元票补、2017年投入21亿元,2018年仅春节档一周投入就超过5亿元。即便是年年亏损,去年阿里影业依然喊出了对淘票票的投入“暂时没有上限”的狠话。

形势在今年下半年发生变化。9月,网传文化部和电影局有意叫停票补,已下文通知将于10月1日开始实行新规,将停止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

去票补是必然趋势。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票补被强制取消,淘票票的销售及市场支出会进一步减少。

不过即便没有政策因素,在阿里影业轮换了4个掌门人之后,淘票票的定位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

今年6月,淘票票总裁李捷在接受36氪采访时反复强调,淘票票将不再是在线票务平台,而是用户观影决策互动平台,配合面对电影片方的一站式电影宣发平台“灯塔”、 影院售票系统供应商“云智”,在宣发领域发力。这种定位的变化也可以视为阿里影业对票补取消的提前应对。

在技术支撑下,阿里影业在互联网宣发这一块的成绩显然也还不错。截至目前,2018年票房过10亿的15部影片中,阿里影业参与了8部。其中,联合出品及发行的《我不是药神》票房以30.99亿、联合出品及主发行的《西虹市首富》以25.48亿的票房分别成为暑期档的冠亚军。

02

在今年6月的上影节期间,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樊路远提出了“新基础设施+优质内容”的双轮驱动战略。现今,营收增长、亏损收缩表明双轮驱动战略正初具成效。

从平台端来看,“淘票票+灯塔+云智”已成为阿里影业打造电影行业新基础设施的“三驾马车”。

亏损缩窄后,阿里影业路在何方?

图:灯塔计划启动仪式上

灯塔是通过分析淘票票和阿里域内的大数据,帮助片方科学制定宣发策略。它还能通过支付宝、淘宝、微博、淘票票、优酷、UC、高德等“阿里系”全域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实现精准投放。

《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都是“灯塔”的受益者。其中,《西虹市首富》上映前,“灯塔”整合阿里生态体系优质资源,与近两百家品牌一起为影片带来了超8000万的流量曝光。

云智是中国最大的影院售票系统供应商,报告期内,云智签约影院数量超过3400家,同比增加12.6%。今年云智将和阿里新零售打通,进一步为影院赋能新零售场景,推动院线业务收入稳步增长。

内容制作方面,阿里影业实现收入3.10亿,增速高达83.9%。此前该项业务已经实现盈利,报告期内转为亏损。据半年报解释,亏损是源于对历史项目库存处理造成的,但目前已经消化完毕,预计不会对未来的业绩造成影响。

就在发财报次日,阿里影业发布“锦橙合制计划”,宣布将在未来五年的四大档期,以主投、主控或主宣发的身份,深度切入行业上游,推出20部合制优质电影。

早在上影节的论坛上,樊路远释放了这个很明确的信号——无上限加大对优质内容投入。

根据计划,第一部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已经完成拍摄,预计在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奇幻悬疑电影《刺杀小说家》也已经在11月初开机,路阳执导,雷佳音、杨幂、董子健、于和伟、郭京飞主演。此前自媒体“娱乐硬糖”报道表示,阿里影业扶持的女导演阎羽茜的《海上浮城》入围了2018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预计今年上映。

看起来,在内容上,阿里影业可能正在改变往日大IP、大导演、大明星的模式,转向优质影视内容的联合出品、合制等方式,推出正能量、有情怀的影片。

03

10月底,香港安捷证券研究报告称,基于阿里影业各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26元港币。

虽然此次财报中,衍生品为代表的综合开发贡献不大,营收只有0.49亿,经营利润约为2799万元,占比不大,但是在阿里影业三大板块业务中,IP衍生品变现的想象空间最大。

互联网宣发业务,受制于票补政策影响,无论是在线票务收入,还是此前第三方平台对于影院排片量的影响,都会受到削弱;内容制作业务,盈亏的随机性较大。相较之下,衍生品业务与阿里巴巴的电商基因匹配度最高。

安捷证券研报也指出,阿里影业“在电影衍生品市场中具有巨大且独特的优势,并且有能力构建行业壁垒。”

阿里影业内部更早意识到这种优势。今年1月,阿里影业将IP衍生产品业务与阿里鱼平台业务整合,将IP衍生业务更名为“阿里鱼”。基于IP授权和商业化构建的阿里鱼,成为了阿里影业与阿里集团之间的桥梁,它标志着阿里影业正在融入阿里生态体系。

当下时机刚好合适。目前我国IP衍生品市场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票房收入仍然是国内影视产业的主要收入构成。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达761亿人民币,其中非票房收益仅占约21%;反观国外市场,衍生品所产生的收入已经能占到七成以上,比如美国经典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的衍生品收入为45亿美元,占总收入比例的71%,《狮子王》的衍生品收入也占到总收入比例为72%。

这种落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国内衍生品发展空间巨大。

阿里影业以阿里鱼为平台,目前已经推出多个IP衍生产品项目。在2017年阿里影业主控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项目中,非票房收入超过3亿,是继《魔兽》之后衍生品再次销售过亿的案例;今年4月,阿里鱼取得了旅行青蛙在中国地区商业化合作的独家授权,相关授权交易额已接近2亿元人民币;10月20日,天猫“双11”预售正式开启,阿里鱼集结了全球海量IP正版周边,开售1秒钟,5000套商品便被预订一空。

在IP开发方面,阿里鱼目前已与Amblin Partners、派拉蒙、万代南宫梦、TPC、 Sony、华纳等海内外多家IP版权方达成合作,仅报告期内就新达成了 35个IP衍生品合作。

不过,安捷证券也坦言,阿里影业至少需要3到5年,才能迎来衍生品综合业务的收获期。就如之前无限投入的淘票票一样,阿里影业尚需要时间去展示IP衍生品的巨大想象力。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