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齐聚反思金融危机十周年,防控风险要善于“拥抱”科技

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金融行业要拥抱互联网,拥抱区块链,同时要控制它们的风险。

适逢金融危机十周年,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举办《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会议对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思考,展望未来,专家一致认为,金融行业要“拥抱”互联网,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风险趋势预测及防控应对。

谈起10年前的金融危机,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金融危机是一个金融体系潜在失灵问题的集中纠正,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深刻检视和反思金融系统内在问题的重要窗口和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表现在信贷质量的失控,其根源在于“错配”——错误的机构在错误的周期内以错误价格与错误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

“目前,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都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能力纠正错误,要警惕重蹈十年前的覆辙”,刘明康提出多方面预警,对于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关联,要警惕各种嵌套产品所谓“增信”行为对市场安全预期的误导;对于信贷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进行价格共振,要警惕存在“亲周期”内生循环隐患;警惕评级机构趋利行为导致对市场信息的误导。

此外,刘明康特别强调,大型金融机构的“自营交易化”和“表外化”交织要引起银行、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过度承担风险、以获取当期收益的行为不可取,他认为,“本来自有资金和资本金就是来定义重大风险的,去掉本源功能在带来市值飙升的同时风险也是增加的”。

面对以上问题,刘明康进行了三方面思考:监管规则是否过度复杂,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造是否对风险偏好及经营行为产生扭曲,如何运用现代科技进行风险防控创新。

具体来看,刘明康表示,首先,基于金融体系和金融业务复杂化而进行的监管规则设计,是否会导致自身过度复杂化,造成监管成本高企,加重市场规避监管的冲动,造成无意义的“猫鼠博弈”。其次,通过股改上市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造,需要同步反思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完备性对上市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缺乏耐心、短视的资本市场是否也会对上市银行的风险偏好和经营行为产生扭曲。

第三,刘明康特别提到科技的重要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影响金融商业模式和风险形态的重要变量,不同金融业务和机构之间的边界,似乎正在变得模糊,因此,拥抱互联网,拥抱区块链,同时要控制它们的风险,取得平衡”。

利用科技来助力风控,这点引发了在场业内人士的探讨。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银行业要主动挖掘和应用大数据,建立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捕捉风险变化趋势。他认为,风险管理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适应监管要求和形势变化,提升风险治理能力和水平。

如何提升,陈四清也给出建议:一是健全风险治理架构,强化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的风险管理职责,把风险管理纳入银行总体战略;二是完善风险偏好体系,把风险偏好确立为风险治理的重要工具;三是提升风险计量能力,主动挖掘和应用大数据,围绕数据、系统、模型等风险计量因素,建立信息系统。强化数据治理,推动风险管理由人控向机控、智控的转变,及时准确地捕捉风险变化趋势;四是大力培育风险文化,坚持风险管理人人有责,风险管理以人为本。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金融科技,全面融入银行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其发展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维、新手段”,

中国农行副行长郭宁宁表示,金融科技帮助银行风控架构更加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风险管理模式由线下向线下线上一体化转变;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推动商业银行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场景化”的转变。未来,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仍将发生巨大变化,前沿科技必将进一步助力风险管理,重塑金融生态。(蓝鲸保险 熊一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