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来源遭监管质疑,华业资本无缘长城人寿

保监会曾表示,华业资本无法满足保险公司股东资格,首先是华业资本母公司在2016年亏损,其次在于拟收购的资金来源不能视为自有资金。

随着《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险企背后股东的监管也在进一步加严,近日,华业资本收购长城人寿一事“告吹”。此前,股东频变、连连亏损的长城人寿还通过多次增资“补血”,如今,在华业资本“弃权”之后,步入新五年规划关键期的长城人寿能否扭转颓势,或仍有难题。

母公司亏损、资金来源成“拦路虎”,华业资本“擦肩”长城人寿

上周,华业资本发布公告称将放弃收购长城人寿股权。早在2017年3月,华业资本为拓展金融业务、加快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布局,就披露了拟收购事项,其拟出资8.1亿元受让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国金鼎兴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广厦京都置业有限公司、拉萨亚祥兴泰投资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长城人寿11.51%股权,后因长城人寿增资使得股比下降为5.86%,但股权数量并未发生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收购事项并未获得保监会的批复,且在审核过程中,华业资本还受到保监会的问询。保监会曾表示“华业资本无法满足保险公司股东资格”,具体来看,包括两方面,一是华业资本母公司在2016年亏损,二是其拟收购的资金来源不能视为自有资金。

对此,华业资本回复称公司主营业务均由下属子公司运作,母公司本身为管理公司并无生产经营业务,利润来源主要是子公司分红及转让子公司股权,且母公司每年财务费用及管理费用支出较大,故而母公司不能保证每年稳定盈利,此外,华业资本还表示“从合并层面看公司已实现多年持续盈利。”

对于资本来源,华业资本表示,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经公司审批后,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可根据需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调拨及划转,“本次股权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司子公司的售楼款及收回的金融产品投资款。”上述回复并未完全消除监管疑虑,据悉,保监会仍存异议。

由此,近日,华业资本表示,公司考虑到收购事项持续时间较长,资金占用过大,能否获批存在不确定性,决定放弃本次收购保险公司股权的事项,并已收回股权支付款。

险企股权管理出台提门槛,华业资本成新规后首家“弃购”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新规出台后首例宣布放弃收购险企股权的公司。

根据今年3月最新发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来看,华业资本拟收购长城人寿5.86%的股份,归类为财务Ⅱ类股东。保监会对此类股东要求具有持续出资能力,最近二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并且投资人取得保险公司股权,应当使用来源合法的自有资金。

细分来看,持续出资能力方面,蓝鲸财经查阅华业资本最近两期年报发现,其并未出现亏损情况,但保监会明确指出其母公司华业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呈亏损状态。现金流方面,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华业资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正值,进入2017年,截至三季末,华业资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现较大额度流出,为-14.82亿元,对此,华业资本表示为“支付税费”。

主营业务方面,蓝鲸财经查询发现,根据华业资本去年四季度房地产经营情况简报来看,2017年全年,华业资本房地产项目实现签约金额28.12亿元,同比减少37.82%;实现签约面积4.5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5.55%。不难看出,整体而言,2017年华业资本业绩表现不佳,无论是签约金额还是签约面积,同比均有下滑。

新增债务方面,在华业资本今年1月下发的《关于2017年新增债务公告》中显示,2016年末,华业资本经审计净资产56.64亿元,借款余额71.48亿元,截至2017年末,公司借款余额82.97亿元,全年新增借款11.49亿元,占2016年末净资产的20.28%。

整体来看,在房地产市场收紧背景下,华业资本发展势头确实有所回落。同时,恰逢保险业加强监管,监管层对保险公司股东资质、资金来源严加审核,险企股东“门槛”不断提高,再者又受到监管质疑,华业资本“知难而退”。

股东、高管连连变更,成立以来长城人寿增资“补血”不停歇

再来看看收购标的长城人寿的情况,此次华业资本“接盘”失败,涌金投资等股东或需重新寻找买家。事实上,长城人寿也并非首次被股东“出售”。根据保监会披露公告显示,2014年8月,保监会批复同意北京庆云洲际科技有限公司将持有的1.9亿股长城人寿股份转让给北京华融综合投资公司和北京金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交易后,北京庆云洲际科技有限公司出清长城人寿股份。

2016年3月,保监会批复同意大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将持有的0.95亿股股份转让给北京华融综合投资公司,将持有的0.72亿股股份转让给厦门华信元喜投资有限公司。而此次外资股东大新人寿同样“清仓出局”。

2017年1月,保监会批复同意北京金宸星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持有的1.7亿股股份转让给中民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转让后,中民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有长城人寿1.7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6.04%,据悉,此后北京金宸星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不再持有长城人寿的股份。

而在去年7月,长城人寿股东上海完美世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同样萌生退意,资料显示,该公司曾在7月挂牌欲清退手中持有0.96%的长城人寿全部股份,但从公开资料来看,上述交易尚未完成。由于完美世界并未参与去年下半年增资计划,目前,其对长城人寿的持股比例下降已为0.49%。

目前,长城人寿共计有19名股东,控股股东为北京华融综合投资公司,持股比例19.99%,实控人为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剩余股东中有14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均低于5%,股权相对较为分散。除了股东变更较为频繁之外,蓝鲸财经注意到,在2014年至2017年这四年时间内,长城人寿也历经4位董事长“掌舵”。

值得关注的是,成立于2005年的长城人寿更是多次增资。具体来看,长城人寿分别在2007年1月增资4.8亿元、2007年11月增资14.08亿元、2011年12月增资15.61亿元、2012年9月增资15.75亿元、2013年2月17.7亿元增资以及2016年9月增资28.14亿元,去年年底,长城人寿再次增资50亿元,而这也是7次增资中,单笔增资金融最高的一次,其注册资本增至55.32亿元。除连续增资之外,蓝鲸财经还发现,长城人寿曾于2013年底获批募集10年期次级定期债务,募集规模不超过1.53亿元资金,充盈资金规模。

情况有好转: 2017长城人寿亏损收窄,但业绩不佳仍需发力

综合来看,股东连连变更、多次“增资补血”的长城人寿能否扭转颓势,仍需时间检验。从其披露的历年年报数据来看,长城人寿2005年成立至今,在2012至2015年4年之间实现盈利,其中2012年微弱盈利0.02亿元,之后三年盈利相对扩大,但在2016年长城人寿“转盈为亏”,全年累计亏损5.19亿元,从偿付能力报告看来,2017年,长城人寿亏损有所收窄,但仍然达到3.4亿元。

据悉,长城人寿董事长白力曾在2018年新年致辞中指出,2017年是其新五年规划的起始之年,2018年是优化提高、战略规划落地的关键年份。但纵观去年,严监管之下,去年长城人寿共计实现50.78亿元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相较于2016年的68.99亿元而言,同比下降了26.39%。今年1月,下滑趋势仍然明显,长城人寿1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13亿元,同比去年而言,缩水近半,下滑49.10%,虽然整体行业“开门红”情况不佳,但对比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5.50%的平均水平,长城人寿明显下滑情况更为严重。

除业绩下滑之外,长城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同样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17年前三季度,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一路下滑,从一季度的127.24%下降至三季度的119.65%,但在50亿元增资之后,其偿付能力有所提升,达到202.83%。

监管方面,今年1月,长城人寿是因为是在备案产品计算现金价值时,变相突破了定价利率和预定费用率约束,以及拉平了不同年龄客户的现金价值,变相突破了发生率的约束。对此,保监会表示其”违反了一般的精算原理。“为此,长城人寿及其总精算师领到了保监会下发的“罚单”。

看来,踏上新规划五年之路的长城人寿,未来仍有漫漫长路需努力。(蓝鲸财经 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