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年薪迷住双眼,基金业充斥假话套话

蓝鲸基金3月15日讯,基金业20周年之际,国泰、博时等各大基金公司的高管们纷纷登场,高调发言,却充斥假话套话。

2018年是中国基金行业20周年。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广大基金投资者,都希望各大基金公司能借2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深刻反思,继往开来,不负持有人重托,切实肩负起为百姓理财,振兴资本市场的艰巨使命。

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近两三个月来,国泰、博时等不少基金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们纷纷登场,高调发言,要么空洞无物,徒有华丽辞藻,要么充斥假话套话。基金业这种虚伪、浮躁、欺骗之风,已如同重度雾霾一般,对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阻碍和毒害。

在一片自欺欺人的喧嚣中,今年两会前夕,民盟中央委员、交银施罗德副总裁谢卫发自肺腑的谈话弥足珍贵。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公募基金行业事业部制、高薪酬等,行业的浮躁气氛比较严重,追求短期业绩和个人名利行为较为明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基金行业很难承担起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责任。”

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国内首家成立的基金公司掌舵人,陈勇胜先后任国泰基金的总经理、董事长,是一位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基金业20年几乎整个完整历程的大佬。他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与公募基金共同成长。”

是啊,拿着数百万以至数千万的天价年薪,又不用做多少事情,每天悠哉悠哉,这种好事搁在谁身上不都会倍感幸福吗?但是,国泰基金的广大持有人们能感受到同样的幸福吗?

无论是在2007年前作为一家老国企的不思进取,还是2007年起急于求成的盲动,或者是再后来通过发展分级基金冲规模的大肆投机,国泰基金曾经一次次给投资者造成了惨痛的伤害。国泰基金20年发展历程中,有不少教训需要总结。遗憾的是,在该公司近期的高管发言中,却只有涂脂抹粉,没有反思,更没有对投资者的丝毫歉意。

“三年重返第一梯队!”博时基金董事长张光华说:“人生要创造,更要体验。加入公募行业又一次丰富了我的人生。”

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张光华口若悬河,大谈特谈他对公司和行业的贡献,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然而,对于博时基金在2016年起疯狂发展委外基金,带头扰乱行业秩序的错误行为没有表示出一点反思或悔改。对于博时基金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操纵股票价格、“老鼠仓”等违规违法行为更是只字不提。

天价年薪和个人私利,已经让一些基金公司高管们迷住双眼,从而失去了应有的自我反省、辨别真相和是非的能力。

现状需要直视

诚然,20年来,基金业取得了不少成果,值得肯定,但也远非陈勇胜、陈光华们所描绘的那样喜洋洋。

“20年公募基金到底给基民赚了多少钱?”资深专家郑志勇在发表于公众号“合晶睿智”的文章中如此发问。

郑志勇写道:“基金年化收益率高并不代表基民收益率高,之前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在力捧FOF的时候给出一个数据,就是根据南方基金统计,基民基本是七亏两赚一平。如何解决基金亏损的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公募FOF,在老郑看来公募FOF未必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接着说:“分红的钱表示基民的盈利吗? 老郑负责任的说绝对不一定,例如我投资10万基金,赚了30%,基金公司给我分红30%,但是绝大多数的分红的都是红利再投资,名义是分红3万元,其实我是多了3万份基金,结果13万份基金,后来跌了50%…… 基民赎回了,结果就是亏损的。 这个到底怨谁? 基民没有坚持长期投资,还是我们基金波动率太大? 讲不清楚……”

最近,证监会发布了《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以引导和推动养老目标基金。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发表文章指出,国内符合子基金标准的主动操作股票基金只有119只,反映了公募基金主动股票管理能力与规模的严重滞后。“近年来,基金行业很少发行股票比例不低于80%的股票基金,大量实际上是股票基金均冠名混合基金。”

他接着指出,混合基金是个“筐”,风格特征模糊的基金都在里面,在其中有大量进行资产配置的基金。养老目标基金就是从上层从事大类资产配置的FOF,但下层挑选的子基金也在进行大类资产配置,这样增加了实际投资运作中的难度。尤其是很多混合基金0-95%宽泛的股票投资比例,加上缺乏对业绩比较基准的硬性规定,增加了FOF投资难度。

经过20年发展,养老目标基金将依然缺乏可以配置的子基金,各大基金公司的高管们应该为自己的不作为、乱作为感到羞愧!

良币期待回归

劣币驱逐良币,良币难以生存。

兴全基金前总经理杨东被称为中国基金业的“良心”。如今,这个良心已挥别公募一年了。今年1月9日,他在上海注册成立了宁泉资产,开启私募生涯。

杨东任职兴全基金期间,他领导的投研团队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了持续稳定的丰厚收益,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市场泡沫严重时,不再进行持续营销,且大声提示风险。他是一位坚守信托责任,能切实为持有人利益负责的职业经理人。

收取了1.5%基金管理费,就应切实为持有人尽到专业能力的义务、忠实诚信的义力,杨东确是这样的做的。然而,在基金业,他的这种做法却显得太异类了,成了大新闻!

杨东离职后,兴全基金不知不觉间开始泯然众人。今年,该公司以透支公司十多年的品牌为代价,发行成立了兴全合宜,首发规模超过300亿元。认购该基金的投资者难免要失望了,由于规模过大,建仓和调仓难度高,该基金未来的业绩表现将大概率难如人意。

在杨东离职之后,与他齐名的东证资管董事长陈光明最近也离职了,全身心筹办属于自己的公募基金公司——睿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陈光明对基金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人们期待相关职能部门能采取有效措施,让基金业不再劣币驱逐良币,而是应该大力吸引更多优秀英才重回公募基金业,让中国基金业充满光明,让普通百姓能够安心购买到优质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