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滴滴国际业务战略与Uber截然相反,但更具成功潜力

在海外战略选择和企业文化上,滴滴都几乎是优步的反面。

来源:Josh Horwitz,Quartz

在海外战略选择和企业文化上,滴滴都几乎是优步的反面。

【导语】2018年,滴滴出行海外业务明显提速:在巴西收购了最大的本土打车软件;在台湾和香港落地运营;并在优步CEO 达拉访问日本之前抢先宣布和软银成立合资企业进军日本市场。近日,美国知名科技杂志《石英》(QUARTZ)就滴滴和优步的海外战略进行了专文分析。

Uber首次开拓美国以外市场时,该公司的策略很简单:找到新市场,然后闭着眼睛冲进去。

在收购Uber中国业务一年多之后,总部位于北京的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也启动了海外扩张。与Uber相比,滴滴采取了更加谨慎、不那么咄咄逼人的方式。

过去几个月,滴滴不断与各地本土公司合作,与这些公司签订投资协议。最新一项举措于2月9日公布。滴滴和日本的软银宣布,将合作在日本提供基于移动应用的出租车打车服务。软银是滴滴的早期投资方之一,最近也投资了Uber。从今年开始,双方将在包括东京在内的至少4座城市展开试点。

在此之前,滴滴也在东亚的其他市场宣布了类似举措。本月早些时候,滴滴在香港发布了新应用,让用户可以打到本地出租车,并在跨境出行时自动切换至面向中国大陆市场的应用。1月底,通过与当地科技公司乐迪的授权协议,滴滴进入台湾市场。滴滴在台湾提供的应用同样可以用来打本地出租车。在这些城市,滴滴提供的服务要比在中国大陆少得多。在中国大陆,滴滴提供的服务还包括P2P网约车、共享单车、租车、小巴,甚至代驾。

在推出这些新产品之前,滴滴还投资了亚洲地区以外的Uber竞争对手。今年1月初,滴滴收购了Uber在巴西市场主要竞争对手99的控股股权。2017年8月,滴滴还投资了在欧洲和非洲表现活跃的网约车公司Taxify。

这些投资与合作与Uber最初的全球战略形成了鲜明对比。Uber通常独自开拓新市场,几乎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也没有与当地网约车公司合作,或是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通常,Uber会避免与出租车合作(但并非总是如此)。在开拓新城市市场时,Uber通常首先提供高端的UberBlack服务,帮助乘客与有牌照司机牵线搭桥,随后才会推出P2P的旗舰服务。Uber强调速度,而不关心许可问题。在走出北美市场的5年之后,Uber目前覆盖77个国家。

这种咄咄逼人的做法是导致Uber在亚洲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亚洲,政策障碍和激烈的竞争阻挡了Uber的发展步伐。直到最近,Uber才开始与亚洲出租车公司合作。例如,在2013年Uber进入台北市场时,监管部门的反击和政府的高额罚款导致该公司不得不关闭P2P服务,并于2017年推出了以出租车为中心的应用。

滴滴发言人表示:“滴滴在国际扩张中寻求灵活的方式,不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滴滴仍然专注于给用户,包括乘客、司机和交通管理者带来价值。”

滴滴在国际业务扩张中的温和做法是否会比Uber更成功,但比起优步“公牛闯进瓷器店”的做法,这种选择看来能换来一个更可持续的成长空间与时间。

https://qz.com/1203151/didis-global-expansion-playbook-is-the-opposite-of-u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