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值得期待的保险业•寿险篇:监管“严紧硬”,未来仍可期

2018年寿险业务“开门红”遇冷,严监管下态势是否会延续,对此,专家给出意见,认为后续发展仍可期待。

从“76号”文到一脉相承的“134号”“136号”文,再到对销售乱象、渠道乱象、产品乱象的“治乱打非”专项行动,监管层在人身险领域的“强监管”延续至今。对此,有媒体报道称2018年寿险“开门红”业务“遇冷”,并给出相关支持数据,指出过去两个的多月里险企寿险业务出现了“负增长”。对于新年度的寿险业务是否会在监管层的严管之下持续“低迷”,有专家持否定态度,并表示会看好严监管下“回归本源”的寿险行业发展。

回首:连续五年保费规模上涨,同比增幅最高达33.12%

蓝鲸财经查阅过往数据发现,寿险业务在过去五年里均保持上升态势,具体来看,2017年人身险业务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6746.35亿元,同比增长20.29%,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1455.57亿元,增长23.01%。

而在2013年,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8847.15亿元,同比增长6.79%;2014年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0279.79亿元,同比上涨16.19%,相较上一年度有长足增长;2015年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2437.64亿元,同比增长20.99%;在2016年,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共收入16556.68亿元,同比增长33.12%,并实现近五年的最大增幅值。

对于寿险公司保费规模的持续扩大,广发非银陈福团队给出了观点,其认为经过近几年以“个险、期交、价值”为方向的转型,大型寿险公司代理人渠道的保费占比有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依托于近两年代理人队伍的高速发展,保费规模持续扩大,新业务价值总量加速增长,并对公司价值的成长进行了长期稳定的贡献。

在监管方面,去年5月,保监会连发134号、136号两文件,分别对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人身保险公司销售管理工作加强监管。文件在规范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市场秩序、整治市场乱象。从产品设计源头和渠道加强管理,这也彰显了监管层的治理决心,在监管高压态势下寿险公司月度保费曾一度出现下滑,但从全年来看,保费收入并未收到影响。

远眺:红利“三期叠加”,监管将“严紧硬”

对于过往业务增长的怀念无益于前行的脚步,在“强监管”下的新发展更值得各寿险公司去追求。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近期召开的2018年全国人身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指出我国人身保险业进入了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期、保险需求爆发增长期和国家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期的“三期”叠加期。

而在去年11月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2017年中国寿险十月前海峰会上指出,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81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1万美元,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率居全球首位,今年8月末住户存款余额达64万亿元,银行理财余额28万亿元,合计将近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扩大,将对人身保险业产生巨大需求。而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日前也在《保险业风险观察》上发表署名文章,其认为从人口老龄化程度来看,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速度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年均提高约0.38个百分点。对此,他给出了数据支持,在2016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亿人,占比10.8%,袁序成说到,“人口老龄化将大大激发社会的健康、养老等保障需求”。

同时袁序成还通过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方面的数据来支撑了其观点。具体来看,保险密度方面,2016年我国人身险业保险密度为190美元/人,而全球平均水平为343美元/人,发达国家则达到了1954美元/人,美国达到了1725美元/人,港台地区则为7066美元/人、3599美元/人。保险深度方面,我国2016年的人身险业仅为2.3%,全球平均水平为3.4%,发达国家则达到了4.5%,港台地区甚至达到了16.2%和16.6%,“我国人身保险业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寿险公司自身来看,广发非银陈福团队认为虽然寿险公司在2018年面临保费规模的增长压力,但一方面,监管政策对保险产品的保险期间、风险保障比例等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使保险期间得到延长、风险保障水平得以提升,尽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销售难度,但客观上有利于产品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整个行业对保障型产品的重要性认识也在逐步增强,以大型公司为代表的寿险公司更加关注保费的构成和价值贡献,并且居民对保障型产品、特别是健康险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同样有利于公司发展高价值的产品。

在新年度监管工作方面,监管层也提出要维护行业稳定经营的局面,推动监管逐步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同时实现新突破,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关键地位,转变发展方式,让行业从“靠天吃饭”走向更加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确保行业发展行稳致远。(蓝鲸财经 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