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协报告:建议设医改实验区,探索保险+医保新模式

2017中国保险业发展年报显示,我国保险业“大而不强”,保险服务深度、广度欠缺,要进一步做强主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转型。

11月15日,中保协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会暨《2017中国保险业发展年报》发布会”,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保险业发展年报《转型与发展——保险保障与供给侧改革》,同时强调保险业要充分发挥保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治理功能。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进步明显,保费规模全球排名由2010年的第六位升至2016年的第三位,约占全球市场10%的份额,业务结构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但值得关注的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险业“大而不强”,保险密度与深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不小,保险服务的深度、广度也不够,一些风险保障型产品还无法提供,保险保障层次有待提高。报告提出,保险业要做强主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成功转型的目的,进一步发挥市场化的保险机制在社会保障体系、扶贫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农业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现代化等中的作用,同时完善金融制度,支持保险主业。

具体来看,报告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方向。一是要深化基本护理保险供给侧改革: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寻求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有机结合;二是深化保险扶贫供给侧改革:完善保险扶贫机制,包括改革政策性保险保费分摊机制,推动农村保险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等;三是深化绿色保险供给侧改革,建议保险业与地方政府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要求强制投保,优化绿色投资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等;四是深化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建议政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发挥对基础产业和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五是深化健康保险供给侧改革,提升健康保险业的发展定位,把健康保险业作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与基本医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优化健康保险业的发展路径,设立医改实验区,探索保险公司经办政府基本医疗保障业务的可复制模式;六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解决保险资金“长债短配”问题,支持长期保障型业务发展。

自2014年以来,中保协汇集社科院、国研中心、麦肯锡、波士顿、北京保研院等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连续四年发布中国保险业发展年报。据介绍,今年的发展年报以“保险保障与供给侧改革”为主题,针对保险业当前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围绕保险的社会责任,集中论述了保险在养老、扶贫、健康、环保、农村互助等最核心最紧迫的民生保障痛点领域开展的探索与实践,服务保险业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保协会长朱进元提出,目前,中国保险行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时代,保险行业应该直面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新,为保险业转型升级积蓄强大动能。朱进元强调了当下保险业转型发展新时代的四个典型特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最高原则。保险业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坚持党把方向、谋大局,才能确保保险行业始终行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上。二是服务国家战略是主攻方向。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等七大发展战略。保险行业要着力发展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科技保险、绿色保险,为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三是增进人民福祉是永恒追求。要坚持“保险业姓保”、回归本源,着力发展健康保险、养老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普惠保险,扎实推进保险扶贫事业,让保险行业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深化自我革新是兴业之基。”

中保协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时代,保险业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同时注意防范和化解风险,充分发挥保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治理功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在经济、金融领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中保协首席金融专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提出。中保协首席金融市场专家、长江养老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补充到,“就经济而言,“不平衡”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内容:收入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富国强民需要保险业发展从解决“不平衡”这个新的主要矛盾着手,培植新的产业机会”。

而提到保险业需要肩负的使命与任务,中保协首席经济政策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认为,保险企业责任重大。他提出,“一是要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社会的稳定器,二是要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助手,三是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优质的机构投资者,四是要成为普惠金融的推动者,五是要成为绿色发展的支持者,六是要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践行者”。“保险业要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确保保险回归保障本源”,殷剑峰补充道。(蓝鲸财经 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