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利:支撑医保全国异地联网,覆盖半个中国

2017年10月27日,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17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记者就“大健康产业建设发展”话题采访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政府事业本部总经理、东软大健康联盟的负责人徐洪利先生。

导语:日前,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徐洪利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表示,备受关注的“全国跨地域实时医保”,随着各个省份陆续接入,已经全面启动并联网运行。在这其中,东软支撑了近20个省份的150多个城市的平台接入服务,负责12个省的异地就医平台建设。

2017年10月27日,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17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记者就“大健康产业建设发展”话题采访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政府事业本部总经理、东软大健康联盟的负责人徐洪利先生。蓝鲸健康为您整理如下:

图为: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政府事业本部总经理、东软大健康联盟的负责人徐洪利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东软在大健康包括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何布局?

徐洪利:大健康联盟在东软内部包含五个组:一个是东软下面的政府本部里面的社保事业部,负责付费方信息化,像城市的医保局、医保中心还有商保里面的大病补充等的管理;第二个是东软集团下面的医疗IT事业部,负责服务方的,包括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监管方也就是各级的卫计委的信息化;还有东软望海公司,负责做卫生和医疗领域内的成本分析;东软医疗设备公司,主要做CT、磁共振、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城市院外区域的影像中心;再一个就是东软熙康公司,负责线下和线上的健康管理。例如,把宁波的49家对外的远程医疗服务的点,273家医院,3000多医生和护士,链接到一个云医院平台,做后端的运营、服务和管理。这五个组织到一个城市的时候,会对其大健康、医疗产业进行一次整合和重构。

比如说医疗设备的产品,我们现在不再是卖的方式,而是到了这个城市投资共建第三方影像中心,投完之后可以和需求方共同运营。

我们医疗付费的产品和健康城市云医院管理的产品平台,不需要当地政府付费建设,只要协助我们把医疗机构、医科大学、商业保险、药厂等相关的系统和机构信息整合起来,最后形成产品。我们把这些产品当做对这个城市的投资,之后政府购买服务就可以了。

从东软2016年报来看,第一个板块就是健康、医疗、社会保障,第二个是智能汽车互联,第三个是智慧城市,第四个是企业互联网和其他,我们现在政府本部里面好多项目都在这个智慧城市里面。

政府信息化,目前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互联网越发达,对后端的信息的共享、交换需要的就越来越多,云计算的商业模式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其对信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

引入社会资本,把数据给你作为运营的机会,我认为这个可能是一个趋势。但政府的信息毕竟是敏感的,隐私的东西很多,那就会产生一个安全可靠的问题。地方政府建智慧城市也好,智慧政府也好,人口和法人这两个是最基本的体系,而国家的人口库和法人库都是东软做的,在这方面我们具有优势。

记者:东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是总包商还是专注于刚才您说的那几个综合治理、智慧政务、大健康这些应用?还是深入到PPP这种模式做整体的运营?

徐洪利:智慧城市我们的定位是依靠我们过去在行业的经验和积累,做软件和服务系统的共享交换集成。合作的模式,如果能走到PPP服务的模式是最好的。

记者:会涉及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吗?

徐洪利:在一些特殊的领域,我们是需要和许多合作伙伴一起参与顶层设计的。比如说我们跟华为、曙光在地方建云中心的时候,他们觉得应该找东软。东软在政府有这么多解决方案,东软的解决方案和他们的建设合作,放到云中心上,会实现共赢。

记者:东软在跨省医保实时结账平台的搭建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做了哪些工作?

徐洪利:全国医保异地一共我们做了150到160个城市,涉及近20个省。这基于过去这些城市的医保系统就是东软做的。例如,沈阳所有的医院都是和我们医保系统相连的,省里的系统也是我们做的,沈阳的系统和省里面的系统对接起来就很方便。因为过去在这里面市场份额占得大,在医保异地联网过程当中我们连的城市也是最多的。

记者:关于跨省实时方面,这个连接里具体会做哪些工作?

徐洪利:跨省实时国家有一个平台,然后这个平台是规定了一些技术上的标准还有(业务上经办)的标准。比如说跨省看病的这些人用的是异地看病的这个城市的药品目录,但结算时用的是本地参保的结算办法。这就是说,哈尔滨的病人跑到沈阳去看病,他要用沈阳的药品目录,而结算办法到底个人账户付多少的钱,自费多少钱,统筹基金付多少钱,这个要按哈尔滨的办法。两个城市之间费用和医院之间的对接,变成医保局之间对接,这就是我们要完成工作。

记者:这个技术上是否存在难点?

徐洪利:我觉得技术上现在没有难处,现在像全国跨地域医保看病,不是技术的问题。难点在于,资金的流转形成的利益分配上的问题。比如说东北,本身医保资金就不是很充足,医疗资源不足,如果患者都跑到北京、上海去看病,把钱都花到北京、上海了,那么,医疗资源越富有的城市,越会成为医保资金最后流入的一个城市,而资金流出的这些地方,心理上肯定会抵触的。

记者:关于数据孤岛的问题,客户可能不愿意共享,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

徐洪利:这些数据孤岛,国家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从国家发改委,国信办,还有国信中心,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在前期国家信息中心,发改委做的这个项目,基于信用库,全国各级的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平台,这是我们做的。我们现在已经参与和得到了这些项目,一期已经验收完了。现在可能就马上开始启动二期。另外一个,这个是信息中心前期为了信用的交换,还有前期为了人口交换,人口最后要涉及到18个部委的信息的交换,法人,是质检,还有工商,还有药监,这几个部门的一个交换,那么,这里边都要有一个部门,应该是政府给他授权,有组织协调权。

记者:政府的云计算项目,去年出过几次0元中标的事情,不知道在智慧城市里面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徐洪利: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不过在招标法里,现在已经进行了一些限制。如果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话,如果关于云中心,特别是关于支付相关的这部分,只有可数的几家公司可以承担。这一个城市基础设施,我免费投了,我免费做了,你只要给TO C的权利就可以。这就表现出之前招标法的一些缺陷,就是允许低价,你零我也行,那这样的话,会有一批企业死掉。目前,据我了解,在招标法里已经进行了限制,这样也就保证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记者:接下来东软在您负责的这个领域有何规划?

徐洪利:未来的几年,如果从市场定位来讲,东软应该做一个健康的医疗产业方向的利用技术的一个推动者,我们是技术的一个整合推动和连接者,这是我们的定位,因为我们有相关行业的经验,我们有自己的技术积累,我觉得我们的定位是这样,如果从行政计划来看,我们可能是围绕着一个一个地方城市,要推动我们的健康城市行动计划,东软要把我们现有的几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去构造这一个城市健康医疗的一个生态系统,和做这一个城市健康医疗资源的一个整合者。

还有一个,要用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去推动这些行动计划,如果按照过去的这种模式的话,我认为走起来比较费劲。商业模式可能是我们的一个重点。

另外,我们可能要继续加大投入我们在这个产业领域内的一些基础的研究,要成立我们自己的智能医疗的研究院,我们会跟许多医科大学,跟一些大的医院里领先的学科的团队合作。

再一个,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数据是有的,他们课题也需要这些数据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