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再升级:帮120万投资者避免购买不合适

陆金所宣布其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成效显著,目前已对121万人、226万笔交易进行风险超配提示、拦截,金额超过3700亿元。

陆金所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上又有新突破。陆金所宣布其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成效显著,目前已对121万人、226万笔交易进行风险超配提示、拦截,金额超过3700亿元。

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线上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围绕产品服务评级(KYP)与投资者“精确画像”(KYC)两大方面再次升级,采用金融及技术手段让产品评级更具参考价值,投资者评估更加精准,提升产品与投资者精准匹配效果。

打造智能风险预警监控体系

2015年,陆金所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理念。陆金所通过准确对金融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分类,按量化模型对两者进行匹配,实现资产和资金精准匹配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最终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产品评级方面,此次陆金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信用评级与资本市场评级全覆盖,范围更广;同时,陆金所正在着力打造基于陆金所、平安集团大数据,结合外部舆情信息的自动化、模型化的智能风险预警监控体系。

例如,针对债权类产品,陆金所已建立了覆盖全行业的信用评级模型。陆金所风控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评级模型客观和准确地对融资人进行主体评级,对融资产品进行债项评级,并建立债项评级和产品风险等级的映射关系。评级维度包括企业资本结构、盈利能力、流动性、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等‘定量指标’,股东背景、竞争实力和业务多元化等‘定性指标’,以及法律诉讼、外部负面舆情等调整项。借助智能风险预警监控体系,企业情况一旦出现变化,我们的体系都会及时动态进行预警。”

针对资本市场产品,陆金所利用大数据、风险计量及投资绩效评估技术构建资本市场产品评级体系。“例如私募基金产品,我们从机构和产品两个维度进行评级。机构维度,主要包括机构资产管理规模、风控及投研能力、负面舆情等方面;产品维度,主要包括产品的投资范围、结构、策略、绩效等方面,从而对产品进行评级。”

通过覆盖更广的产品以及资产评级,同时借助互联网方式呈现,投资者可以在陆金所平台获得充分的产品信息及参考。

已拦截超3700亿交易量

2016年末11月,陆金所KYC1.0系统升级为KYC2.0。KYC2.0与1.0相比,最重要的优化是通过引进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更加精确的“画像”,让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据陆金所风控相关负责人介绍,“陆金所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主要分为客观实力和主观风险偏好两个维度,原来客户的主观风险偏好主要通过问卷获得,但投资者可能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因此,自2017年3月,我们充分利用客户在陆金所、平安集团的丰富数据,建立主观风险偏好模型,利用人工智能,使评估结果更‘客观化’,也更加准确。”

据介绍,对于机器学习模型,陆金所一直进行优化升级。陆金所一方面通过将不同数据来源单独建立模型,减少了不同来源数据相互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子模型也增强了机器学习模型扩展性,模型间采用集成学习,使得模型的稳定性和扩展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助于更精准分析用户实际风险承受能力。

陆金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实践成效显著,帮助超过120万投资者避免购买不合适产品。数据显示,从2016年起,陆金所KYC体系体系已经实现了万亿产品与投资者销售匹配,累计对121万人、226万笔交易进行风险超配提示、拦截,金额3739亿元。同时,陆金所还特别针对风险等级较高的产品及高龄投资者进行电话提示风险,目前电话外呼已超过100万人次。

陆金所KYC体系拦截不匹配的投资者人数和交易笔数从2016年年初至今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目前已经趋于稳定。“现在每月拦截的不匹配交易笔数已经是2016年年初的十分之一左右,这说明,KYC体系真正起到了作用,并且有效引导了投资者去购买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

平安集团副首席风险执行官、陆金所控股首席风险执行官杨峻表示,“陆金所通过不断升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让产品信息更加透明,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同时也让客户更加了解自己真实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最终帮助投资者购买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我们相信,金融科技的价值不仅是让投资理财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流动性更好,而且金融科技还应该帮助广大普通投资者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让他找到最适合投资者自己的方式,实现财富增值保值。这是金融科技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也是我们未来会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