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回中传校园开课,新媒体业务培训能否做成一门精品化生意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讲座集锦,集锦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是行业视角的思考和业界前沿动态,但不是成系统的课程。”他表示。

9月12日,《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突然出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讲堂上:“我来这里是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但我绝没有要求你按照我这也做。即使你完全按照马云的人生过一遍,你也创造不出另一个阿里巴巴。所以我在这主要是跟大家探讨。”

这是中国传媒大学近期开设的新媒体创业与创新课程的现场,主持人是从央视回归的何海明,共有16节课,而罗振宇是第一节课的明星讲师。

超豪华师资,全部来自商业一线

相比于其他大学传媒专业的课程师资,该课程的师资力量几乎全部来自产业一线的大咖级创业者: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辉、微博副总裁王雅娟、一点资讯CEO李亚、汽车之家副总编辑刘涛,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余建军、京东集团副总裁门继鹏、前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凯、原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

而在16次课程中,听众将会听到关于新媒体产业趋势、产品创新、商业模式、企业家与创业者、风险投资、实战案例、公司管理等主题观点,以及16位嘉宾愿意为大学生分享的一切话题。

相比于其他新媒体课程,从师资到课程设置的实战姿态,也让该课程在媒体人中引起热议,而据不完全统计,首节课在各大视频、音频平台播放已超过10亿人次。

在公共场合频频以商人自居、号称“时间是未来战场”的老罗,能专程回到学校花几个小时给学生上课,或许是其校友身份、情怀使然,但也让新媒体培训染上了一层生意色彩。

蓝鲸间接联系了该课程创办人何海明,希望了解到邀请到这些主讲人的更多细节,对方表示,目前整个精力和重心都在课程上面,暂不接受媒体的采访。而在谈到课程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系主任周艳表示,其实不只是这次讲座,平时在必修课中本身就有很多新媒体与网络、终端、内容、产品设计、广告营销,大数据方面的专业课程。讲座的目的也是加强学生对主修课程的理解。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侧重新媒体传播的运营与管理,而不是传播理论与相关技术,新媒体系也制定了差异化的专业定位,即新媒体传播运营与管理。

据了解,中国传媒大学早在2010年就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从目前国内大学课程设置来看,虽然新闻传播专业、影视艺术专业都有关于新媒体内容的课程,但单独将网络与新媒体作为独立专业学科存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内第一家。

“这样的定位一方面迎合了业界对于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广告学院专业信息的策划,运营和管理的特色,与其他高校新媒体专业形成差异。”她表示,基于这样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就强调运营和管理,培养学生掌握新媒体的网络运营、内容信息集成、产品设计策划、终端运营、互动营销、数据分析与应用、用户需求管理等知识和技能。

侧重新媒体运营实务,行业反应热烈

新榜高级运营编辑夏之南在评价该课程时认为,开课肯定是件好事,现在市场上对新媒体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可以说是求贤似渴。新媒体重在实战,真正在这个领域做的好、做到头部的人,都在拼命往前,基本没有时间总结和回顾经验,更没有时间去整理系统化、理论化的东西。“如果中传能搭建这样一个舞台,让这些优质的头部KOL和学生分享什么是现在正在发生的新媒体世界,肯定比教材和理论更生动”,但他同时对一节课能够承载多少信息量、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存疑。

从毕业校友来看,不少人对这一课程理念也持肯定态度。中国传媒大学13级校友、现任职于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合作发展部的薛娅菲对蓝鲸表示,记得自己上学时(2009-2013)国内的新媒体、社交媒体刚刚兴起,广告学院就开设了新媒体研究的新课程,还成立了新媒体与网络专业。“广告学院的每一项举动都踩在点儿上,既充分显示了战略眼光,又展示了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资源深耕。”

据了解,她目前一项重要工作是“数据派”新媒体编辑和运营,工作要求她把枯燥、偏门的科技知识和看起来很boring的科研机构的内容推广给社会。据了解,从2014年至今,她运营的公众号历年KPI都是翻倍完成,这个账号在科技圈里也算是小有名气。

薛娅菲认为,这离不开在广告学院接受的媒体素养和媒体敏锐度的培养,“在课上,老师也确实贯彻了这个理念,带着我们做研究探讨,互动性课程代替了普通的填鸭式教育。除了带我们入门新媒体,更教会了我们勇于探索、拥抱不确定性、不断尝试等日后变得很时髦的“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思维”。这些理念帮助我在工作时迅速上手并持续拓展”,她也表示,对新媒体创业课程的开设充满期待。

 此外,这些年传媒大学也开设了相当部分的传媒、营销、公关传播等领域的课程,也无一例外引入了行业顶尖机构的合作:

如与全球知名的媒体代理机构群邑合作了新媒体传播策略课程,与阿里巴巴合作了电子商务营销传播课程,与昌荣传播合作了互动营销传播课程,与搜狐合作了视频营销课程,与ADmaster合作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与央视索福瑞以及尼尔森网联等机构合作了媒体传播与广告数据监测专题等,周艳介绍说。

也有人士认为在课程的实用色彩太强,会影响理论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系谢金文教授在接受蓝鲸采访时认为:“新媒体发展太快,还是建议多讲(新闻传播)基本原理,以不变应万变,少讲具体策略和方法,绝大多数学生根本用不上,用时再有针对性地学也不迟。”

新媒体学者魏武挥在评价该课程时指出,大学课堂对课程有精准定义,一般是成系统和体系、有若干知识点,这种课程确切说是讲座,形式挺好,但他同时表示,讲者前后之间应该不会太沟通,可能会出现第一个讲者和第二个讲者讲授内容重叠的情况,因而不能成为一个体系。“我更愿意把它看作讲座集锦,集锦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是行业视角的思考和业界前沿动态,但不是成系统的课程。”他表示。

新媒体培训市场的前景和问题

将课程定义为讲座集锦,自然让人联想到“一席”、TED等产品,有不少网友表示虽然这样的公开课越多越好,但是没有直接经济价值和商业变现的课程是否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新榜总编辑邓璟认为,“中传的这个课程,品牌PR效果比较好,但目前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大。”他认为,从商业化来看还是很有潜力:首先学校缺少业界资源,但业界缺少PR机会,这是彼此信任背书和品牌赋能,是双赢;其次,未来可以尝试做成付费课程产品,在各个渠道面向自媒体人群和新媒体从业人员销售,他表示,从目前市面来看,真正能把新媒体付费课程做到精品化的产品还是不多,挣一笔就走的投机氛围较浓;而第三种模式,则是针对B端客户即企业, “从历史上看,非考试类和技能型培训业务,最大市场不在C端(普通用户),而在于B端(企业)。”而从市面上的新媒体培训业务来看,市场处于鱼龙混杂的初期。

新媒体产品和业务形态的快速变迁,也加速了人才缺口的出现,以大数据新闻业务为例,人才缺口相当明显,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至2015年自媒体人数量增涨迅速达37.0%,2015年至2016年间自媒体人仍在增长当中,但增长速率大大放缓,预计2017年将达到260万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经过前两年的市场筛选与淘汰,行业对于自媒体人内容质量等方面要求有所提升,能够长期坚持内容更新与运营推广的自媒体人规模增速不高。

针对这一现状,而不少机构都选择了自己开设培训课程、内部培养人才,以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为例,目前机构会邀请大量企业导师,拿真实数据给学生做项目来学习大数据知识,“这类培训在学校里还相对很小众”,一位负责人表示。以“得到”APP的知识付费模式为例,其中新媒体相关课程的阅读和付费情况也相当不错,但从得到模式来看,付费的前提是有良好的品控模式,即规模化生产品质、调性一致的干货分享,而这可能是媒体知识付费产品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