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入场监管趋严,私募行业迎来大变局

私募行业即将迎来大变局,一个更加规范化、多元化的市场正在形成。

一边是私募监管持续升级,证监会在本周五例行发布会上宣布,在2017年上半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中,对328家私募机构开展了专项检查,其中83家私募机构因违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另一边是外资私募跑步入场,继富达、瑞银后,英仕曼和富敦两家海外私募也成功拿到外商独资私募牌照,进军中国市场。

私募基金即将迎来大变局,一个更加规范化、多元化的市场正在形成。

83家私募机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9月8日,在证监会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通报了2017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执法情况。

2017年上半年,证监会组织对328家私募机构开展了专项检查,包括私募债券基金20家、跨区域私募股权基金88家、其他私募证券和股权等各类基金220家,共涉及基金2651只,管理规模1.27万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14.8%。

针对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相关证监局对83家存在公开宣传推介、承诺保本保收益、未按合同约定进行信息披露等问题的私募机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对6家存在挪用基金财产等严重违规问题的私募机构立案稽查,并对其中4家私募机构先行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将涉嫌违法犯罪的8家私募机构的违法违规线索通报地方政府或移送公安部门,并对其中6家机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或立案稽查。

就在数日前的8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私募管理条例》),私募基金行业监管的顶层设计随着《私募管理条例》的发布将最终落地,监管部门对私募基金违规行为的打击决心颇为明显。

《私募管理条例》共计10章、58条,其中第四十四条至五十六条合计多达13条内容,均直接涉及到私募机构违规、违法的法律责任。

业内人士表示:“在过去的数年中,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跟上,违规宣传、承诺收益等问题时有发生。《私募管理条例》的颁布,必将对私募行业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一个更加规范化的私募市场正在形成。”

外资私募跑步入场

在私募监管政策愈加严格的同时,我国的私募行业也在变的更加开放。

继富达、瑞银成功以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身份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后,英仕曼和富敦两家外资私募也成功注册为私募管理人。

英仕曼是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公司,于1783年成立于英国,距今已有230年的历史,是英国富时250指数的主要成分股之一,管理的资产规模959亿美元,有量化股票、大宗商品、房地产等多只基金。中基协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信息显示,英仕曼于9月7日登记,登记名称为英仕曼(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缴资本为100万美元。

富敦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是富敦资金管理公司(富敦新加坡)旗下外商独资企业。富敦2003年在新加坡成立,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达170亿新元。9月8日富敦宣布,获得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授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

外资私募跑步入场,受益于外资私募备案登记的政策逐步明确。

2016年6月30日,证监会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申请登记成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二级市场证券交易等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业务。

2017年1月5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填报说明》,外资私募备案登记的政策正式落地。

近年来,外资私募备案登记的政策逐步开放,越来越多海外知名资管机构跃跃欲试,希望进军中国市场。国外私募机构的投资历史相对国内机构更长,投资策略和投资经验更为丰富,在风险控制上也较为严谨。

相信更多的海外私募陆续跑步入场,会对我国本土私募管理人产生正面竞争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私募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