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转型效果不佳,四成基金规模不升反降

“基金转型还是比较麻烦,也挺费钱的,既要修改基金合同条款,也要召开持有人大会,清盘是比较省时省力的做法。”

除非万不得已,基金公司是更乐意以基金转型来代替基金清盘。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至今,23家公募旗下的39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完成转型,其中17只基金在转型之后,基金份额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占比达到43.58%。除此之外,转型基金的申购并没有明显回暖的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转型的39只基金中,分级基金和保本基金分别为14只、12只,这显然与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有很大的关系。

四成转型基金份额缩水

8月17日,中欧基金公告称,旗下的中欧鼎利分级债将实施转型。2天前的8月15日,国金基金旗下的国金沪深300指数分级也宣称,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已经表决通过基金转型的事项,该基金也将实施转型。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至今,市场上共有23家公募旗下的39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完成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17只基金在转型之后,基金份额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占比达到43.58%。其中,7只基金的份额缩水比例在50%以上,银河丰利的缩水比例最大,达到89.85%。

包括银河在内的多家公募向蓝鲸表示,基金转型之前有一个赎回期,一些持有到期的投资人就选择赎回了,这也是基金份额缩水的主要原因。

金鹰基金向蓝鲸表示,“原来购买保本基金的客户,在保本基金转型为混合型产品后,发现产品已经不适合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这样就会有一部分人选择赎回。”

相比之下,12只基金的基金份额在转型之后有不同程度地壮大。其中7只基金的基金份额涨幅在100%之上,德邦德信企债A转型后的份额增长率更是达到惊人的2107%,这显然与其转型前的规模过于袖珍相关。当然,即便一些基金的份额在转型后有所壮大,但仍旧低于清盘线。

某公募人士向蓝鲸表示,“部分小微基金会选择转型,另外一部分则会选择清盘,关键要看公司的态度。基金转型还是比较麻烦,也挺费钱的,既要改基金合同条款,也要召开持有人大会,清盘是比较省时省力的做法。”

“当然,有的公司就很聪明,一开始就在合同里写了不用召开持有人大会就能清盘基金,这样也能省下一笔钱。”

新政策之下的转变

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转型的39只基金中(份额分开计算),14只基金是分级基金转型,12只基金是保本基金转型,10只基金是封闭式基金转型,占比分别为35.89%、30.76%、25.64%。

转型的基金中,分级基金与保本基金占比权重大,与监管政策的出台有很大的关系。

2017年2月10日,针对保本基金存在的保障机制问题及投资策略可能失效的问题,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

新的指导意见取消了现有的保本基金普遍采用的连带责任担保方机制,并明确对避险策略基金依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过渡安排,相关存续保本基金仍按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运作,无须变更基金名称。相关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当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符合新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不符合的应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予以清算。

多位公募人士向蓝鲸表示,根据今年2月出台的指导意见,行业内现存的保本基金在到期后,大多都不再符合保本基金的存续条件,并最终迎来转型或者清盘。

相比保本基金,受政策影响更加明显的非“分级基金”莫属。2017年5月1日,《分级基金业务管理指引》正式实施。紧接着在7月1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法规也正式实施。在最严监管和低迷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分级基金的规模逐步缩水。

Wind数据统计显示,157只分级基金中,122只分级基金的规模在二季度出现了缩水,占比77.70%,规模较一季度平均缩水3.05亿元。相比之下,仅有34只基金的规模出现了正增长。

分级基金过小的规模让基金公司倍感压力。上半年,多家公募在推进迷你分级基金转型。数据统计显示,1月份和2月份各有1只分级基金申请转型;3月份有3只分级债基申请转型;4月份、5月份各有1只分级基金申请转型;6月份申请转型的分级基金增至3只。

对于分级基金的未来,富国基金曾表示,“分级基金,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势下,由市场来决定其生长。”

然而,针对个别基金公司的分级基金“保壳战”,某接近监管层的业内人士表示,“分级基金是必须要被取消的品类,要么转型,要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