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继续倚重公开市场操作

未来,针对市场流动性变化,央行一方面会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今天,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报道,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第二季度例会中,会议在继续重申要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的同时,明确要求,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自今年5月以来,流动性问题持续升温。近期,央行加大了稳定市场流动性的力度,通过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做到收放有序,有效保持了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了资金面平稳跨季。

7月4日,央行连续第8个交易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就此,央行表示,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是因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当日数据显示,Shibor全线下跌。

7月5日,央行继续发布公告称“近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对冲金融机构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7月5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强调要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显示出当前做好流动性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这既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防范金融风险、稳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的需要。”

衡量“流动性基本稳定”的维度

“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题中之义。”温彬表示,“下一阶段,在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央行货币政策没有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及国内通胀水平没有明显快速上升的态势下,我国货币政策还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基调。‘稳健中性’一方面指量要适度,另一方面指价要合理。其中,量的适度是指流动性要保持基本稳定。”

而在中金所研究员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看来,衡量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可观测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M2增速是否相对稳定,而非大起大落;二是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是否总体保持相对稳定。

谈到具体指标,长江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孙超表示,从期限上看,较短期限可通过隔夜回购利率(DR001)、7天回购利率(DR007)、14天回购利率(DR014)水平来观察资金面态势,其中7天回购利率是央行最为关注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锚,在流动性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该指标一般在2.70%-3.00%的区间范围内;而中长期观测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为3个月的Shibor,另外1个月、3个月和1年期的存单利率也可作为中长期观测流动性水平的参考。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总体稳健,美联储加息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在不断减弱、我国外汇占款负增长情况得到进一步好转,市场对未来政策预期逐步明朗。这些积极的信号都有助于增强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信心。总体上看,市场对下半年流动性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来自华安证券的市场分析师表示。

继续倚重公开市场操作

“当前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手段还是比较充足的。”孙超表示,从使用的工具上来看,短期的流动性主要通过7天逆回购来调节;而面对资金面的季节性扰动因素,诸如缴税、缴准以及跨月、跨季时,央行也会搭配使用其他期限的逆回购进行“削峰填谷”操作,中长期流动性主要使用1年期MLF的投放和回笼来进行调节,这主要是用来弥补外汇占款流失造成的长期流动性缺口。另外,央行也逐渐开始使用预期的引导来平稳市场预期,减少机构的流动性、预防性需求。

对于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赵庆明认为,在工具方面预计仍将保持前期风格,主要是综合利用正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以及MLF、PSL、SLF等适时适度调节流动性以及货币市场利率。

“当然,也不排除通过降准的方式释放流动性。”温彬表示,前期没有采用降准方式主要是考虑到这一操作可能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而目前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相关的市场担忧情绪正在下降,用降准的方式替代正在不断扩大的MLF规模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在温彬看来,用MLF补充流动性主要针对一些大型金融机构,而降准的政策效果则更为普遍,可以使金融机构流动性得到更为普遍的补充。此外,金融机构通过MLF和逆回购等方式获得流动性补充,除了期限有一定限制以外,相对而言其资金成本也较高,在当前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降准有助于金融机构获得更为稳定的、成本较低的资金,进而鼓励金融机构将这些资金更好地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及增加对利率债、信用债的投资。

在专家们看来,未来,针对市场流动性变化,央行一方面会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会延续前期特点,继续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有效沟通,引导各方形成对未来政策路径的合理预期。

金融去杠杆成效显现

从年初至今,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一直维持稳健中性,其效果在近期公布的5月M2(广义货币)数据上也得到了印证——9.6%的同比增速创下历史新低。

不过,5月尽管M2增速下降至历史低点,但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11万亿元,同比多增1264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也高于预期目标。就此,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来看,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缩短资金链条有积极作用,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也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总体上看,此轮金融去杠杆是有效的、温和的、科学的。有专家表示,一方面此轮金融去杠杆并没有骤然缩减流动性供应,也没有骤然抬升市场资金成本;另一方面,操作上也逐步从数量框架转向价格调控。

孙超认为,当前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具体表现为:5月M2增速超预期下降至9.6%,部分是受与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放缓的影响,体现了金融体系主动调整业务,降低内部杠杆。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理财规模下降创下10年来最大单月降幅,同样与M2增速的下滑相验证。

“金融去杠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杠杆率并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指标,在监管政策未实质性落地抑或经济出现显著下滑前,预计一段时间内去杠杆政策仍会继续。” 孙超表示,金融去杠杆对实体经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影响仍比较可控。从企业情况看,部分企业融资需求转向贷款,不过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有限,甚至有些大型企业凭借其地位能获得基准以下利率。

“金融去杠杆的效果已经显现,未来仍可能继续推进,但可能我们还需更加兼顾市场稳定。”赵庆明表示。

“比如,前期一些通道业务和项目由于监管的要求可能出现资金到期不能续做的问题,从而出现资金链断裂,进而引起债务风险上升,这就需要我们平衡好去杠杆和防止资金链断裂风险的关系。另外,我个人比较担忧下半年投资增速有可能出现放缓态势。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对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致使一些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进而项目建设可能受影响,这些问题和潜在风险需要平衡和关注。” 温彬说。

(来源:金融时报  原标题《货币政策继续延续稳健中性基调,市场分析人士谨慎乐观看待下半年流动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