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集团"新媒体记者"杨晓燕:面临大事24小时不停歇

没有容量空间的限制,没有截稿时间的要求,面临大事件时常常24小时不停歇,还要挖空心思做各种策划和手机端呈现……挑战很多,空间很大;拼脑力,也拼体力——这是一个新媒体记者的工作

编者按:没有容量空间的限制,没有截稿时间的要求,面临大事件时常常24小时不停歇,还要挖空心思做各种策划和手机端呈现……挑战很多,空间也很大;拼脑力,也拼体力——这是一个新媒体记者工作的日常。本文的主角杨晓燕就是这样的一位女记者。工作中,她们是奋斗在新媒体一线的“娘子军”“女汉子”,而在生活中,作为一名女性,她们却觉得这些年亏欠了家人许多许多。尽管如此,一回到工作岗位,杨晓她们又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媒体的打拼中。

杨晓燕,先后就职于《温州日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和浙报集团数字采编中心,从事新媒体工作14年,现为浙报集团数采中心浙江新闻部主编。

“没有容量空间的限制,没有截稿时间的要求,面临大事件时常常24小时不停歇,还要挖空心思做各种策划和手机端呈现……挑战很多,空间也很大;拼脑力,也拼体力——这也许是移动新媒体对于像我这样转型中的媒体人最为直接的感受。”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数字采编中心浙江新闻部主编杨晓燕如是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作为一名干过10余年网络媒体,又“转战”到移动媒体的女记者,她对这一番话有着切身体会。

80小时直播“超长待机”

数字采编中心所负责的浙江新闻客户端,是浙报集团“三圈环流”新媒体矩阵的核心产品,目前下载装机量已经超过1000万。作为媒体转型的排头兵,浙江新闻客户端凭借其快速反应、权威发声、多元化呈现等特色,在重大事件报道和日常新闻发布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交流中,杨晓燕特别提到了备受关注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是浙报集团媒体融合转型的一场重要实战演练,浙江新闻客户端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兵布阵、谋划新媒体产品。从大会前一天起,开启80小时不间断直播模式——配合大会议程,无缝承接浙报集团全媒体记者从乌镇现场即时发回的最新、最快的图文、视频报道内容;同时提前谋划组织的动画、H5、可视化图解等新媒体产品,有节奏地穿插推出,为用户奉上了“不在现场却胜似现场”的全景式视野和阅读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12月14日、15日、16日三天,浙江新闻客户端就发布浙报集团稿件近400篇,80小时超长不间断滚动直播,形成对世界互联网大会报道的大规模、大体量和高密度。

对于所有数采团队来说,这是一次“超长待机”的压力测试。而类似情况,也并非个案。“每当遇到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时,考验的不仅仅是新闻素养,更是新媒体采编人员的那股子拼劲儿!”杨晓燕说道。

新媒体报道“大不同”

2015年11月14日凌晨4时许,一个来自《浙江日报》丽水分社的紧急电话惊醒了睡梦中的客户端编辑,丽水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几十人被埋、生命危在旦夕!5时,在值班总编辑的指挥下,一场跨越多日的救援直播开始了。当时正值周末,值班人员人手安排不足,此时,原先在家休息的同事们纷纷不约而同地赶到报社自愿加入了滚动播报的阵营。

新媒体对采编人员来说,有着更为复合型的要求,工作强度也相应大了许多。我们不仅要承担日常的编辑、采写等工作,还要做策划出精品,要学习怎么运营推广好移动端媒体。”这句话道出了每位“蔬菜”小编(数字采编中心同事们的自称)的日常状态。

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也带来了新闻报道传播方式上的“大不同”。2015年一次项目工作经历让杨晓燕对于移动端媒体的个性有了更新的认识。

这一年恰逢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年”。浙江新闻客户端突破以往媒体的报道思路,特别策划推出为高校众筹制作的“文化校园地图动起来”活动,邀请大学师生共同推荐文化地标、共同参与制作和传播。在前后3个月时间内,活动共吸引了40余所省内高校师生参与其中,征集到了超过300多个校园文化地标。采编、设计、技术、运营等多方人员合力,最终为省内12所高校制作并推出20张“文化校园地图”,累计发稿超过40篇,系列活动点击累计超过100万人次,也为客户端带来了好口碑……

12年网络媒体、1年多的移动媒体,杨晓燕也算是新媒体战线的一名“老兵”了。事实上,女性新闻从业者如今在新媒体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例如她所在部门的15名同事中,女性就占了12位。

工作中,她们是奋斗在新媒体一线的“娘子军”“女汉子”,而在生活中,作为一名女性,她们却觉得这些年亏欠了家人许多许多。“要说遗憾,应该是缺席了孩子成长中的很多次重要经历吧。常常在回到家时,懊恼自己不能准时下班陪孩子。”杨晓燕说道。

尽管如此,一回到工作岗位,杨晓燕和她的同事又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媒体的打拼中去了……(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