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中国电影为何被造假笼罩

不管最终调查出来的《叶问3》票房有无造假、其中的水分有多大,中国电影票房造假一事已经不是秘密了。利益的驱动,让这种扭曲荒唐一再堂而皇之地出现。

编者按:近日,多家媒体曝出《叶问3》票房造假一事。目前,广电总局也已下发通知要严肃排查。对于电影票房造假,《新闻晨报》今日刊文称,不管最终调查出来的《叶问3》票房有无造假、其中的水分有多大,中国电影票房造假一事已经不是秘密了。利益的驱动,让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宣传方敢于如此铤而走险,让人变得越来越面目模糊,也让扭曲荒唐一再堂而皇之地出现。

文章指出,中国电影,一方面被造假行为笼罩,与此同时也被手法低下的宣发占领,这两者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属性。它们的出现和膨胀,均建立在市场太好欺负了的基础之上,观众趋之若鹜,部分影评人属于廉价劳动力,热钱增多,外行聚集,而监管部门面对层出不穷的手段也常常显得无力。

「票房」一边是口碑逆袭,一边是票房造假

以下为全文:

近日有网友和媒体质疑 《叶问3》票房造假一事,虽然被一股神秘力量打压,但种种质疑声以及种类繁多的证据一桩桩地越来越多,包括大V质疑、观众出示证据、宣传人员匿名爆料、媒体调查取证,等等,这难免让在票房市场屡创新高的中国电影,蒙上了一层雾霾。有报道称,广电总局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多个售票方提供票务合作的有关合同,表示要严肃排查这件事。

其实,不管最终调查出来的《叶问3》票房有无造假、其中的水分有多大,中国电影票房造假一事已经不是秘密了。此前也有《捉妖记》这种,因为事关打破票房纪录,而出现“十分钟一场”、“自家院线排出鬼魅的垃圾时间满场”等奇葩现象,虚高票房、票房掉包等等更是屡被曝光。2016年初,就在我们荡漾在2015全国总票房440亿元的喜悦中时,2015年创造中国票房纪录的《捉妖记》,便被国外权威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质疑其票房数据“造假”,Box Office Mojo进而宣布不再提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数据,因其缺失“一致和准确”的数据来源。

为什么我们的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宣传方敢于如此铤而走险,甚至不怕丢了颜面,去做犯忌的事呢?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各家的诉求和状况也不同,但方向最终肯定都是指向牟利的。利益的驱动,让人变得越来越面目模糊,也让扭曲荒唐一再堂而皇之地出现。

《叶问3》 在被质疑票房注水后,随之爆发出来的“电影融资的P2P产品涉嫌金融欺诈”等更加严重和危险的事情,也需要有关部门彻底排查。面对中国巨大的票房市场,不管是票房数字,还是这背后的金融产品,都是一块块巨大的肥肉,原来是有本事的人来分猪肉,现在则是鱼目混珠,什么人都想来叼一口。吃相分外难看,状态格外凌乱。

说到难看,还有一件事,就是关于《叶问3》的宣传。关注娱乐新闻的知道,这部电影的宣传负责人是杨子。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电影上映之前,不少影评人就开始了整齐划一的自媒体运动——占领朋友圈,将自己头像换成海报,不断刷屏庆功票房过了X亿。不是说影评人不能转型做宣传,而是这种相当low的方式真的能吸引眼球吗?即便吸引到,能确保他们的大多数主人不是在看笑话吗?自己亲身参与这么一个笑话,就真的不在乎脸面和格调了吗?

中国电影,一方面被造假行为笼罩,与此同时也被手法低下的宣发占领,这两者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属性。它们的出现和膨胀,均建立在市场太好欺负了的基础之上,观众趋之若鹜,部分影评人属于廉价劳动力(缺乏公信力,分分钟转型为御用宣传),热钱增多,外行聚集,而监管部门面对层出不穷的手段也常常显得无力,等等。所以,我们无法指望靠一次排查就能解决如此困境,因为环境和人心的污垢更难以剔除。(来源:新闻晨报,作者: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