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雨素》受中产阶级热捧,这个底层物语不太残酷

这种真实到残酷但诙谐到睿智的文字,是打动到人们的重要因素。

今天很多网友都记住了一个名字——范雨素,伴随着一篇《我是范雨素》自传体文章在朋友圈的刷屏。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在这样铿锵而又节制的文字里,一位底层女子开始自述自己的境遇和身世,没有太多图片,甚至唯一一张作者本人照片也是昏暗漆黑的,然而,作者在文字中释放出的惊人力量和人格魅力,却俘获了无数网友,24日首发在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后,25日上午10点左右,这篇文章阅读量已经突破10w+。

谁是范雨素?

大致算来,上次,一个普通人名字在朋友圈刷屏,应该是《罗一笑,你给我站住》里那个小姑娘罗一笑和她的争议父亲罗尔,再早一点,则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作者,那个湖北农民余秀华。

据了解,范雨素是湖北人,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44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空闲时,她用纸笔写了十万字,是两个家庭的真实故事。她像位人类学家,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生活的故事。这篇文章,是她自己的故事。

人民日报今天评论道,谁是范雨素?一个大城市中的育儿嫂,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酒与甘霖的女人。近日,她的一篇自述,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收获了很多人的赞叹和眼泪。

图片来自正午故事(noon-story)

从评论区来看,《我是范雨素》一文打动到人们的地方有几处:

1、真实

“她不只是个农民妇女,她是读书的农民妇女。其实她骨子里有高贵的坚忍、肚子里有无数作家的故事情节。她写作的才能不是老天赏的,是母亲、经历、图书、善良熏染的!”

“很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当下底层社会的公民的生存现状。国家要强还是要靠大力发展教育,通过这篇文章,深切的感受到受过教育的人气质到底是不一样的。”

2、诙谐:

“我的老天爷,写得可真真是好!像吃了一大包爆炸糖,文字在其中砰砰砰的炸裂。看似轻描淡写,却直击小心脏啊 。

“我喜欢范雨素的文章,因为她个性化的语言和观察,因为她性别的视角,因为她“阅读者-作家”的风格。”

也有读者在微博评价,“读到这样的文章,我才能理解中国历史上那些忽的出现的精灵们是真的。” 也有人说,“这几年见过多少奇妙的女人,都仍然为她们的力量惊叹。”

可以说,这种真实到残酷但诙谐到睿智的文字,是打动到人们的重要因素。

3、文字本身:

也有人说,触动自己的是范雨素的文字,一位网友感慨:我算是服了,如此有力量的文字,“克制中带着力量”,“朴质荒诞”,这女人是强者,内心强文字强。

有人说,写得可真真是好!像吃了一大包爆炸糖,文字在其中砰砰砰的炸裂,看似轻描淡写,却直击小心脏啊 ,有网友更因此感慨,写作是个天赋活,这是老天爷赏饭吃。

一位网友评价:她不只是个农民妇女,她是读书的农民妇女。其实她骨子里有高贵的坚忍、肚子里有无数作家的故事情节。她写作的才能不是老天赏的,是母亲、经历、图书、善良熏染的!

人民日报评论到,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正如她所说,当育儿嫂很忙,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文学可谓“精神欲望的满足”。其实,还有更多普通人,也同样以文学为栖身之所:在湖北乡间的田埂与小院之间,诗人余秀华写下自己浓烈的情感;在广东城镇的厂房与流水线之间,《我的诗篇》纪录下劳动者“骨头里的江河”……他们通过文学感受个人状态、反省生活意义、思考社会问题,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

从新闻写作来看,《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应该属于特稿,从手法来看,则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类,一位资深英文写作者告诉蓝鲸,文章有点欧美自传体风格,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文字,一位互联网企业公关表示,刚开头就读不下去,流水账一般读来无感,不如余秀华的诗,杂草般的人生粗鄙但有生命力,自成一路;文字也味同嚼蜡,反正不是自己喜欢的style。

而平心而论,从主题来看足够平凡,从文字来看,好的文字也足够多,早已不再是路遥平凡的世界那个时代,阅读习惯也已天翻地覆,主题也并非惊心动魄或者争议性的话题,更让人惊讶的是,分享者中相当部分还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连正午故事编辑也在纳闷,《我是范雨素》为什么流行?

这篇文章的责任编辑郭玉洁认为,除了语言或者流畅感,最重要的是,文章有种道德力量。“如果这个时代的成功学鼓励胆大心黑,如果中产阶级疲惫地重复穆旦的诗句来将自身处境理解为,“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如果这个时代的“非虚构”及其他时代记录常常将梦想等同于财富或创业或享乐,在描述心灵和人性时强调其多变的特质和野心,把贪婪当做普遍人性,把竞争当做伦理上正确且有利于全社会的生存准则,把世界的财富当成一个“非你即我”的、需要抢夺的总体,那么,范雨素笔下的人,笔下的生命力的形态是不同的,她是在赋予普通人尊严和心灵深度,也在礼赞阅读。”

范雨素会怎么看待自己的文章,我们也无从得知,但从她与编辑沟通的微信记录里,能够感觉到这位底层女人对文字的自信源泉:

“现在的农村就是从林法则。童年,因长辈是强人,还没受到欺侮。” 大家在说人文精神时,究竟在说什么?或许关键不在于世界变了,而是理想与准则变了。如今时兴的是保守主义、进化论、自由市场的幻觉。

而正午故事的编辑淡豹也认为,范雨素是在定义活着的丰富涵义,在这个考虑输赢的时代,也是在以作品本身、以作品/写作行为和自己生命的关系,声明阅读的价值,尊敬让人心疼的书,爱护受苦受难的人,人都在受苦,不仅所谓底层。

正午故事在做什么样的事?

随着文章的刷屏,公众号“正午故事”走入公众视野,公开资料显示,正午的前身是“界面·长篇”,创建于2014年9月,隶属于界面新闻旗下,是互联网上的非虚构原创平台。

致力于故事的发现和实现,希望能避开热点和头条,寻找那些不为人知且富含意义的线索,被主流媒体忽视的角落。这是公众号的介绍文字,而内容的具体形式也很丰富,有些是文字,可长可短,有些是影像和美术、音频或其他多媒体。蓝鲸编辑翻看了一下往期文章,主要依靠约稿,文章分为长篇和短章两类,文字篇幅少则三千字多则近万字,标题诸如《一个人的性生活》,作者来源有文艺青年、有单身主义者、也有非虚构写作计划组织成员,文章阅读量一般是1万出头,也有三五万,从已发文章的调性来看,这里面有个重度文艺爱好者组成的编辑团队。

从界面自身来看,作为一家新闻机构,正午故事在众多产品阵营里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对此界面总编辑何力对蓝鲸表示,正午故事的定位是“高品质的非虚构产品”,并将作为独立品牌继续运作下去,其主要使命是“满足城市中产阶级的深层阅读需求”。

蓝鲸试图联系正午故事主编谢丁,对方尚未回应,不过前几日谢丁写了篇稿子,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产品主编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理解和热爱,4月20日,公众号上线两周年,主编谢丁撰文《我脑子里的东西全都丢掉了|两周年》:

正午两周年,不再有派对。我们拍了一组自己人的视频,正午团队局部亮相。两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捆在每个人身上的束缚实在太多。改版后,我们可能是这样的:不客观、不旧、不新闻。我们打算尝试一些新的写作。

而《我是范雨素》一文,可能就是新的尝试的一部分,无论是写作者身份还是文章风格,与此前的投稿相比,风格都更为独特,而编辑淡豹也谈到了自己是如何在无意间发现范雨素其人,并大胆尝试将其文字放在公众号上的:

“2016年3月底,我到位于北京东五环外某城中村采访......就在这里,我读到了油印本的《皮村文学》,也就是2014-2015年在工友之家参加“文学小组”活动的工友作品合集......其中范雨素的文章《大哥哥的梦想》在其中显得很独特。她好像一位局外人,带着冷峻的幽默和理解力,写人物的可笑可叹,周围人的关怀与无奈,描述聪明机警,有讽刺性,语言风格强烈,有很大的距离感和同情心,不大写苦难、反抗、工业劳动过程和工厂空间细节。这种不符合大多数人对“打工文学”或“底层写作”界定的主题、故事、和语言,或许也是她的文章没有被此前去“觅稿”的其他媒体搜罗走的原因。

“正午故事”的编辑读到后也很喜欢它,3月30日,我们找到范雨素,在5月20日以《农民大哥》为标题发表了这篇文章。后来,我自己也去皮村教过书,感到范雨素和一般人想象中的“打工写作者”不同。用老师张慧瑜的话说,皮村文学小组成员来源各异,年纪从60后到90后都有,其共同目的是“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因此,他们以书写在城市和工厂中的压迫经验、思乡之情、迁徙经验为主。同时,“工友的文学经验一般来自于初中和高中语文”,一般大学教育的文学经典和工友有一定经验距离,张慧瑜在教学中引导大家写家书、日记、散文等,逐步锻炼写作能力。

这个底层物语,并不残酷

在评论区里,也有人将这篇文章贴上了“底层写作”的标签,这让人想到了被称为底层残酷物语的短视频产品快手,然而相比于快手上俗套的荒诞现实主义风格,范雨素的底层物语显然更有吸引力,正午故事的编辑淡豹评价道:

她不是现在流行的分类“工人文学”“打工文学”下的写法。她的长篇中,大哥哥是不认命的农民,小哥哥是少年早慧的神童,小姐姐是提笔成诗的女诗人,都不是常见的农民形象和农村生活经验。她关注的不是血泪和反抗,不是以命运和不公为中心,是一些很博大慈悲的、有凉意、有距离感的人世观察,一些多情的诗意,语言中有很多的反讽杂义,有流畅轻盈的幽默感。范雨素并不是口语写作,她的语言也并非从日常生活到文字的简单翻译下造就的“底层写作”的朴素。她的语言,是典型的“阅读者”的语言,是文学造就的,不是生活造就的。这是一种习惯性地借助文学理解生活、早早就在日常生活上叠加了一层文学世界、并让灵魂栖居其中的生活方式。

此外,还有不少人拿范雨素跟诗人余秀华比、跟《穷时候、乱时候》比,跟新凤霞比,甚至跟小说《活着》的内容比,类似的是,这些文字里都能够发现另一种乡村生活,苦难但充满诗意,这与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影像世界里的中国乡村截然相反,而有雕琢、反讽、充满暗示的文字风格,更是乡村表达里的一股清流。她的身份和经验给了这样的常见表达以实在意义和力量,召唤回来词语本应有、却在庸俗的大众媒体和空洞的政策表达中失落的含义,召唤回一些失落在今天的书面语、网络语言、政策语言中的真挚。

撇开阅读量和传播量,这篇10w+的诞生,在当下的自媒体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也不符合任何手把手教你获取十万加的教材里的任何套路,其成功的关键可能仅仅来自于真实带给人们的感动。微信用户“米菲Femi”称,我看得泣不成声,记不住上一次被文字感动成这样是什么时候了。

文字可以拿来刷存在感,可以拿来付费,可以拿来撕逼、洗地、玩套路,但说一篇文字让人感动到泣不成声,这似乎既不符合当下的阅读习惯也不符合内容生产规律,像《平凡的世界》那样的纯文学作品,很难在自媒体时代传播,也正因如此,人们太难有机会消费自己的感动,为什么《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篇文章能够得到上百万打赏,或许正是因为人们需要挥霍这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