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寿险一哥”易位?局面或更明朗

上市险企年报披露,拨开迷雾,一览寿险业真实生态,揭秘“个险一哥”乃至“寿险一哥”之争的新局面。

四大上市险企2016年报纷纷出炉,除中国平安净利润同比上涨15.1%外,国寿、新华、太保净利润都出现同比30%—45%的不同程度下滑。从业务层面来看,谋求转型调结构的四大上市险企,纷纷从寿险业务着手,各险企寿险业务你追我赶、快速增长。

聚光灯下,媒体纷纷探讨国寿、平安谁是“个险一哥”,大多数媒体将两家险企年报上的增速直接进行对比,却未发现在偿一代和偿二代过渡期中,统计口径的差异将带来巨大的数据变化。今日,蓝鲸保险将数据还原统一口径,拨开迷雾,一览寿险业真实生态,揭秘“个险一哥”乃至“寿险一哥”之争的新局面。

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增速超平安人寿?数据say no !

从媒体引用数据来看,大多直接摘取2016年报数据,中国人寿2016年一年新业务价值实现两年翻一番,达到493.11亿元,同比增长56.4%,而横向对比平安人寿该项数据则发现,平安寿险一年新业务价值达508.05亿,同比增长32.3%。增速看似差距较大,但纵向对比历史数据则发现,从偿一代到偿二代,要进一步探讨该项数据是否进行标准转换,因此,简单将国寿、平安人寿年报数据进行单一对比,并无直接可比性。

首先来看中国人寿的数据口径,中国人寿2016年年报显示,2015年、2016年中国人寿一年新业务价值分别为315.28亿、493.11亿,其中,2015年数据仍是以偿一代口径为准,并未进行偿二代口径换算,基于此,中国人寿2016年该数据同比上涨56.4%。

再来看看平安人寿的数据口径,中国平安2016年年报显示,平安寿险2015年、2016年的一年新业务价值分别为384.20亿、508.05亿,而对比2015年年报,则发现数据有所不同,2015年年报显示,当年一年新业务价值仅为308.38亿,对于数据的变动,中国平安在业绩发布会时就已做出说明,中国平安解释称,2016年数据全部基于偿二代口径,因此2016年该项数据同比增长仅为32.3%。

若平安人寿与中国人寿同口径计算,即以2015年一年新业务价值308.38亿,2016年一年新业务价值508.05亿来进行计算,则可发现,同比增速高达64.7%。统一口径后,平安人寿一年新业务价值64.7%的同比增速高于中国人寿56.4%的同比增速,平安人寿胜出。

营销员数量VS营销员质量,持续发展以“质”取胜最关键

当然,新业务价值的持续增长得益于人力的持续增多、产能的持续提升。由此,媒体聚焦另一项数据——个险人力增速,2016年报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个险人力扩至149.5万人,同比增长52.7%,但有效人力则未公布。平安人寿个险人力则扩至110万人,同比增长27.7%,从“量”上来看,确实,中国人寿2016年卯足力气扩充队伍。

但值得指出的是,保监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保险营销员达657.28万人,较年初增加185.99万人,而根据某家中型险企分公司透露,2017年开年,该险企正计划清退约15%的无效人力,而这关系到营销员的产能指标。对此,媒体也曾指出,保险公司大幅增员的同时,新人活动率(月均出单率)没有相应提高,一家寿险公司透露,在月开单人力中,新人活动率为30%,有七成新人月均不出一单。

看来,相对于“量”而言,“质”更重要。2016年中国平安年报显示,目前,在平安人寿的新业务价值中,营销员渠道占比超九成。平安人寿2016年代理人人均每月实现首年规模保费7821元,同比增长8%,而人均每月实现新保单1.22件,有效活动率达65.1%。在同行业还在追求“量”的提升之时,平安人寿早已开始追逐“质”的稳健。产能的持续提升,才是未来寿险公司持续“高增长”的重要抓手。

以“质”取胜,效果或已显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累计“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约为0%、60%、55%和10%。中国平安领先业内,进入“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增速的稳健增长期。

四大险企寿险业务大比拼:转型榜样哪家强?

截至目前,四大上市险企都已发布2016年年报,具体来看各家公司寿险业务的含金量则可发现,与其他三家上市险企对比,平安人寿成为净利润金额最多,同时也成为唯一一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保险公司。

平安寿险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44亿,同比增长6.3%。而同期,中国人寿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有191亿元,对比2015年347亿元的数字同比下挫45%。新华保险实现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亿元,同比减少42.5%。太保人寿去年85亿元的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则同比缩水19.3%。

缘何在国寿、新华、太保收紧“钱袋子”的同时,平安人寿却还能释放利润空间?年报显示,平安人寿新业务构成中,以保障型业务为主,长期保障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在寿险业务中占比74.5%,而长期保障型产品对利差依赖程度较小,截至目前,平安人寿已从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转向提升死差和费差在利源中的占比。

而寿险业务中,真正均衡盈利模式应该是“三差鼎立”结构,即除“利差”产生收益之外,“费差”、“死差”也应实现盈利,这样方能在利率、投资等风险叠加时,避免业绩的大起大落。

在此方面,平安人寿过去十年的“利差”、“费差”、“死差”都实现了正收益,利润结构相对均衡。同时,最能体现寿险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是负债端的剩余边际,平安人寿此项指标高达3863亿元。这也意味着,平安人寿有近4000亿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寿、新华、太保三家净利润下滑情况下,保险公司纷纷强调近两年的转型,无论是砍掉趸交、专注期交,还是加强保险供给侧改革,去劣存优,回归保障、强调“保险姓保”,都似乎是在走平安人寿的“老路”,早在2002年,平安人寿就开始忍痛调结构。看来,目前致力于提升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等指标的平安人寿,俨然已成为同业学习与赶超的标兵。

从传统观点来看, “寿险一哥”主要看业务规模,但在当前新形势下, “一哥”标准似乎不应仅看规模,也应强调业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