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发布,4成受访者对健康知而不动

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为60.6,处于基础水平的低区位置,总体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个人商业健康保险配置不足,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3月22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2017中国健康保险峰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举行。会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次正式发布了“2017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这是中国首个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监测和评价指标。该指数研究项目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4成受访者对健康知而不动,商业健康保险提升空间大

具体来看,指数选取36个大中城市调研,调研对象为20至54岁的居民。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为60.6,处于基础水平的低区位置,总体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数据显示,健康认知度得分78.3分,但保障认知度仅为55分。报告显示,4成受访者对健康知而不动,个人商业健康保险配置不足。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商业健康保险天然就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深化医改的持续动力,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服务产业链条的重要整合者。近年来,商业健康保险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服务健康中国的能力和作用明显增强。

具体来看,黄洪表示,一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二是积极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开创中国式医改的新途径。三是积极参与各类医保经办服务,着力服务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响应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利用健康保险实现精准扶贫。五是探索服务医改新途径,不断助力医改深化。

黄洪提出,商业健康保险要实现腾飞快速发展,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努力:一是统一认识,创造应有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夯实基础,切实推动专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创新,服务好国家医改全局。四是强化监管,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表示,随着“健康中国”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体系,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全社会在基本医保全覆盖的基础上,需要构建多层级、多结构的医疗保障体系。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需要进一步发挥可扩展和针对性的特点和优势,为构建“多支柱”医疗保障体系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大的力量。

朱进元指出,2016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占人身险业务的18.18%,同比上升3.38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同时,还需要看到健康险与民众健康之间是否实现了很好的匹配和衔接。首次发布的中国商业健康保险指数,定位公益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旨在从保险行业视角,服务社会经济管理和民生,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进行全方位跟踪评测,为国家、企业、个人提供有力参考,致力于成为保险行业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监测和评价指标。

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的健康保障存在较大差异,学历越高健康充足越低

据介绍,该指数由健康与保险两个维度构成,涵盖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评测居民的认知度,充足度和规划度。本次指数调研发现,指数分值走向基本与GDP分布一致。指数分值呈现从东到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如东边城市杭州得分64.4,西边的拉萨得分55.6,南边的广州得分63.2,北边的呼和浩特得分56.5。指数分值基本与中国各地区GDP分布一致,这也印证了经济发展是健康保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指数得分最高。本次指数调研覆盖了国内各种单位类型,数据显示,外商独资/合资工作人群的得分最高,达到65.6,而个体工商户、无单位人群的得分最低,分别只有55.8和54.6,相差超过10分。这表明个体工商户和无单位人群健康保障不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是商业健康保险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群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61.7)低于事业单位(63.6)和国有企业(63.5),民营企业需要提升其健康保障水平。

男性和女性的指数得分相当,但女性保障类指数表现偏弱。调研显示,男性和女性得分均为60.6,但各有偏重。女性健康维度得分普遍高于男性,但保障维度得分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与女性群体就业人群占比较低,单位提供的健康保障得分较低导致总体保障得分较低。

30-39岁居民指数得分最高。调研显示,30至39岁居民得分达到64.7,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这与该群体的年龄层次、健康程度和保障意识较高,以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关。

学历或收入越高指数得分越高,但健康充足度得分却相反。 调研显示,学历越高,指数得分越高,高中及以下、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学历及以上的总指数得分分别为52、60、65、67,但健康充足度得分却分别为75、74、73、71,下降趋势明显。这也说明高学历人群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承担责任大,健康水平相对下降。收入指标的表现与学历趋势一样,收入越高,总指数得越高,个人收入在20万(含)-50万和50万(含)以上的居民得分最高,分别为69.7和68.2,个人收入在3万以下的居民得分最低只有52.8,同样健康充足度却持续下降。

指数调研发现:广大民众普遍存在重视健康,轻视保障

中保协方面表示,此次调研发现,健康类指标得分均高于保障类,如健康认知度、健康充足和健康规划度得分分别为78.3、73.7和69.5,而保障认知度、保障充足度和保障规划度得分却只有55.0、52.0和48.3,分值普遍相差超过20分。这表明广大居民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度普遍很高,但对保险认知还不够充分,还没有认识到健康保险其实是促进健康的一个有力工具。

近4成的受访者对健康知而不动。调研显示,有59.6%受访者了解健康并采取行动来促进健康,但仍有近4成的人仅停留在知道健康的层面,没有付诸行动和养成健康习惯。近7成的受访者采用散步和散步的运动方式。调研显示,散步、快走和跑步分别占比达67.0%和49.3%,是居民主要的运动方式,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配套健身设施建设。同时,调研显示,居民睡眠时长尚可,睡眠时间6-8小时的占比达78.7%,但整体睡眠时间偏晚,其中35.5%的受访者在23点以后睡觉。

从身体健康和保障储备来看,35.4%受访者存在慢性病问题,其中肠胃炎和慢性咽炎占比最多。调研显示,有35.4%的受访者在治疗慢性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肠胃炎和慢性咽炎,占比分别为10.0%和9.1%,这与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空气环境的变化有关。超过8成的受访者依赖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来应对重疾费用。调研显示,面对万一罹患重大疾病的情况,受访者中有86.5%希望依赖基本医疗保险来提供费用支持,35.3%的受访者表示依靠储蓄和亲友救济,21.8%的受访者计划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来抵御风险。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态度,16.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46.3%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需要。其中25-44岁的居民配置意愿最高,45-54岁居民的配置意愿最低。

近5成的受访者认为26-45岁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比较合理。调研显示,受访者对商业健康保险配置年龄的需求出现分化,认为0-7岁需要的占比12.1%,8-18岁需要的占比7.1%,19-25岁需要的占比13.5%,26-35岁需要的占比23.1%,36-45岁需要的占比24.5%,46至55岁需要的占比13.3%,55岁以上需要的占比4.2%。居民对婴幼儿商业健康保险配置意愿还有待加强。

同时,调研显示,受访者购买第一张商业健康保险的平均年龄为27.7岁,其中厦门的平均购买年龄最低(23.6岁),南京的平均购买年龄最高(32.1岁);有计划为家庭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受访者中,每年为家庭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预算上,17%的受访者为2000元以下,42.5%的受访者为2000元至5000元,其余40.4%为每年愿意投入5000元以上。医保卡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居民认同度高。调研显示,对于已实施医保卡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政策的城市居民说,有59.7%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该政策,49%的受访者表达明确愿望希望购买。

报告建议,推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政府方面从顶层设计、政策试点、机制创新、公益宣传等层面,加大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全面扶持;需要保险行业从产品、服务、定价、第三方保险服务发展、精准扶贫等方面,满足人民在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障方面的需求;需要全社会和各市场主体适当增加员工健康保障投入,加强职场建设;需要社会公众有意识地获取和掌握健康知识,增强行动力,促进个人健康管理和全面保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