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银行业助力科创中心建设成绩抢眼,去年贷款超1500亿元

据上海银监局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上海银监局辖内机构为430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余额合计1500.36亿元。

上海银监局日前发布《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发展报告(2016年)》(下简称:报告)描述了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业务中银行与科技型企业的基本情况,用数据和案例展示了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支持作用。截至去年末,上海银监局为超430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1500亿元。

自上海确立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战略以来,金融管理部门相应出台系统支持举措,这份报告提交上海银行业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成绩单”。

据上海银监局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上海银监局辖内机构为430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余额合计1500.36亿元。其中,为39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余额合计835.01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中,2264家科创企业获得贷款余额合计418.85亿元。此外,政策性银行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为40.76亿元;金融租赁公司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融资租赁余额为189.65亿元。

在上海银监局的引导下,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2015年8月,上海银监局发布了《关于上海银行业提高专业化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倡导“六专机制”和新“三查”标准,制订了科技信贷专业化标准。

其中,“六专机制”指专营的组织架构体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专属客户的信贷标准。新“三查”标准则鼓励商业银行执行具有“创投基因”的信贷标准与流程。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之后,辖内重点机构的“六专机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6年12月末,辖内机构已设立6家科技支行,77家科技特色支行,设立了11个专属的科技金融部门,科技金融从业人员1788人;辖内机构根据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其中初创期科技企业的信贷特点和风险特征,不断优化作业模式、风险补偿方式和风险分担机制;辖内机构普遍在内部资金成本核算、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差异化政策,重点机构已开发专用的评级模型和内部评级指标体系。

上海银监局对最近五年的科技信贷业务进行抽样分析,共抽取5.7万余笔业务,涉及3189家企业。调查显示,科技信贷品种主要为一般贷款和贸易融资,金额占比分别为59.33%和35.68%。科技信贷投向位居前十的行业,贷款金额合计占比33.12%。其中,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的金额占比最大(5.25%),其次分别为通信终端设备制造、通信系统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计算机整机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行业。

在样本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比达94%,其中小型企业客户占64.71%。信贷客户的分布状况说明,科技信贷服务重心已经偏向小型企业。按笔数计算,贷款期限小于1年的业务量占比为70.49%,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合计约为29.51%。

另外,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在上海有序开展。截至2016年12月末,辖内银行通过投贷联动方式为183家科创企业提供贷款余额26.13亿元,整体业务运行风险可控。其中,内部投贷联动业务存量客户数为26家,贷款余额9.20亿元;外部投贷联动业务存量客户数为157家,贷款余额16.93亿元。

上海银监局抽取了82家开展选择权投贷联动业务的科创企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投贷联动业务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对盈利指标的约束。在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有45.12%的企业处于未实现盈利状态,这个指标体现了银行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开展信贷机制创新。

第二,企业处于股权融资的初级阶段。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标的企业中有57.32%做过前期股权融资,其中15.86%的企业刚刚完成首轮融资,而42.68%的企业则尚未开展股权融资。这一分布说明,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联动处于企业发展早期阶段,有助于双方合作发现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在获得客户资源、风险评估和提供资金等方面的优势。

第三,企业获得较好的发展动力。上述82家科创企业自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以后至2016年末,各项经营指标与财务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改进。企业平均总资产增长46.70%,平均净资产增长37.51%;企业员工平均人数增长14.89%;企业平均经营收入增长124.24%,原先没有产生盈利的企业中,59.46%的企业经营收入增加,且部分企业扭亏为盈。在前期已开展股权融资的企业中,有42.56%的企业产生后续股权融资。企业平均总负债增长43.52%,但在股权融资的支持下,整体资产负债率由原来的53.22%降至52.07%,下降1.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上海银监局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要求,指导辖内机构推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