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委外的繁荣假象下,公募基金陷销售困局

一边是委外基金频频提前结募,一边却是部分公募基金正在遭遇销售困局。

今天(3月21日),有6只基金发布提前结束募集公告,其中鹏华基金公司旗下两只债基仅募集一日即成立。与部分基金短时间内迅速成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近期却有多只基金遭遇到了发行难的窘境,将募集时间延长至90天的顶格期限。

委外造成的繁荣假象

提前结束募集,短时间募集成立,900亿巨无霸基金诞生。基金募集的好消息频频传来,看似繁荣假象的背后实则却是委外去库存的后遗症。

兴业 18 个月定开债券首募10亿元,却仅有256户认购;中银丰庆定期开放债券基金短短两天募集到了50亿元,募集户数仅有281户;招商招享纯债两天募集到100亿资金,募集户数为231户;3月1日成立的909亿元巨无霸基金工银瑞信丰淳,仅有223户认购,平均下来都是上亿资产的富豪;国联安一连成立5只“鑫”字辈的疑似定制混基,募集规模和募集户数都高度一致,200多户,6亿元。

上述公司其实都是一些大型的基金公司,他们依托机构和银行资源,能很快募集到大量的资金。细数这些短时间内迅速成立的基金,不难发现,都是机构定制基金。

2015年下半年,银行委外业务节奏放缓;2016年底委外定制的纯债基金和灵活配置混基的申报已经停止审批;年初以来,证监会明确提出监管通报,将规范机构定制基金的监管要求。所以,多只去年获批的委外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密集发行,加速“去库存”的节奏。

公募基金的销售困局

一边是委外基金频频提前结募,一边却是部分公募基金正在遭遇销售困局。

遭遇了2015年下半年的熊市,2016年末的“股债汇”三杀,普通投资者对公募基金行业的信心有了明显的下滑。在委外一片繁荣假象的背后,部分基金正在遭遇着销售困局。除了今年比较热的沪港深基金外,其他基金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年初至今,已经有超过60只基金发布延长募集的公告,其中部分基金甚至将募集期延长了两次,还有的基金干脆将募集期延长至了90天的顶格期限。

在这些延长募集基金的背后,大部分是资产总规模较小的,还没有形成品牌特色的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这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往往没有强大的股东背景和渠道资源,并且缺少品牌效应和业绩支撑。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资产总规模长期处于几十亿的水平,两极分化更为明显。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蓝鲸基金坦言:“除了机构定制基金外,其他基金都卖的比较一般。权益不敢买,债券一直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