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数据繁荣”的面子和里子

“刷单”对直播行业来说已经如鸦片一样戒不掉也不敢戒掉了

近日,关于网络直播平台主播打赏收入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前有《北京日报》报道“朝阳区地税局收到网红主播补缴6000万元个税”的消息,继而《沈阳晚报》有消息称“19岁少女月薪两千挪132万公款打赏男主播,家里卖房卖地还钱”,日前新浪娱乐也做了“大四女孩玩直播最少一天只睡一小时,最高日入万元”。自去年直播行业火热以来,直播平台主播就与“巨额打赏”、“高薪”等词密不可分。

但这一现象的另一面,是不断爆出的主播收入差距悬殊以及平台刷单的“双簧戏”,网络直播繁荣之下见不得光的阴暗角落,也随着媒体的报道逐渐展现在公众面前。

平台、经纪公司、主播合谋“套利”用户

直播观看人数注水,经纪公司刷礼物吸引观众砸钱似乎在直播业内已成为了公开的秘密。早前时候有消息称,直播平台映客称自己用户人数过亿时,有用户现场揭穿其数据造假:该用户在黑屏状态下直播了3个小时,甚至声称“看我直播的都是垃圾!”却发现竟然仍有21名“观众”不离不弃,始终在场。有知情人士称,在直播房间中观看直播的并非真实的人,而是直播平台系统自动分派的“僵尸粉”。

同样有内部人士爆料,各直播平台的粉丝和人气值都可以“刷单”,价格也不甚相同,甚至还出现了喊话机器人,“你想让机器人说什么都可以”。一些直播主播的团队跟直播平台本身有合作,在一场直播中,只用花50元就能从平台那里买到5万粉丝。尽管直播平台都表示对买粉、刷流量的造假行为会严惩,但实际上没人会这么做。

此外不断有媒体曝光,一些直播平台、经纪公司、主播三方合谋,从普通网民观众身上“套利”。其逻辑很简单,部分经纪公司低价大量购买平台的虚拟礼物,再刷给自己的签约主播,通过“天价打赏”噱头、水军造势等手段把主播捧成“网红”,提升平台流量,最终吸引大量普通网友打赏。整个过程,直播平台收获了巨大流量和收益,经纪公司和主播虽付出少许成本但收益颇丰,主播也提高了曝光量和知名度,只有掏出真金白银的普通网友的利益受损。

“买流量”对平台来说是鸦片

2016年“千播大战”的热闹场景仍记忆犹新,彼时“刷单”可能是直播平台搞活平台氛围,说服投资者的有力武器。

但自从进入到2017年以来,直播平台融资的消息越来越少,行业洗牌悄然进行,在内容短缺、成本高企的困境之下,刷单在维持行业繁荣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日前,陌陌发布了2016年Q4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陌陌净营收达2.461美元,同比增长524%,净利润9150美元,同比增长674%,另外,2016财年净营收则同比增长了313%,这已是陌陌连续实现盈利的第八个季度了。值得一提的是,陌陌在2016年,直播营收带来的总营收达3.76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0679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超过68%。

随后,YY母公司欢聚时代(Nasdaq:YY)也发布了2016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Q4净营收为人民币24.842亿,2016年净营收为人民币82.041亿元(约合1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净利润为人民币15.239亿元(约合2.195亿美元),同比增长47.5%。直播业务同样功不可没。

相较于陌陌、YY等在直播领域赚的盆满钵满的公司,直播行业早已从早期拓荒时代跑马圈地野蛮生长的时代进入了重运营稳留存的时代,刷单对直播行业来说已经如鸦片一样戒不掉也不敢戒掉了。对更多的中小平台来说,在宽带成本和内容成本以及监管压力之下,还要面临“流量红利”消失后,“买流量”越来越贵的现实问题,注定其生存的压力更加困难。

而对于大的平台来说,“买流量”这口鸦片堆砌的繁荣能否长久,为其争取的“回归内容本质”的时间是否充足,也是值得仔细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