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消费者对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购买保险的信任度下降

中国保险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上升,而对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购买保险的信心却明显下降。

中国保险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上升,而对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购买保险的信心却明显下降。

今日(3月15日)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

互联金融平台可信度最差

2016年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1.2,比中值50高出42.4%,相比2015年69.2的水平有所提升。

从保险的购买渠道来看,数据显示,保险公司是2016年消费者最信赖的购买渠道,互联网金融平台排名最后。

71%的的受访者表示最信任保险公司,较2015年65.8%的占比明显上升。而互联网金融平台仅占3.3%,较2015年的4.7%有所下降。有消费者反映互联网渠道存在产品宣传华而不实、购买咨询解答响应慢、售后服务连续性不足、理赔便捷性不高等问题。

其次银行渠道占比14.4%,保险中介占比10.3%,消费者也反映,这两类渠道存在解答不专业、服务不主动、人员不稳定、售后服务跟不上等弊端。

而有保险界专家认为,作为销售渠道,互联网对保险行业的支持必不可少,能够充分提高销售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但理想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产品定价、风险评估’。我国互联网保险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找到本土化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模式,市场潜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保监会亮剑保险欺诈 2016年罚款1300万元

不同于传统保险,互联网保险适合销售场景碎片化、易于理解、责任清洗的短期消费型保险产品,具有产品简单、购买便捷、价格优惠等特点。比如车险、短期意外险等,许多消费者都喜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APP、保险公司网站、在线旅游平台等网络渠道购买。

而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互联网保险似乎遇到了瓶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79家财产保险会员公司中,共有60家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2016年1-12月,上述60家财产保险公司的互联网财产保险累计保费收入502.29 亿元,同比下降34.63%。

保监会指出了互联网保险的常见弊端:一是不适合销售条款复杂的产品,例如,消费者表示购买重疾时希望有业务员讲解,以便自身能更好理解保障范围、理赔条件等。另外有消费者认为,当面营销更加表示对消费者的尊重,有利于发掘契合点和保障需求。二是后续服务响应的及时性、理赔的便捷性需加强改善。三是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信度较差。除保险公司微信公众平台、官网网上商城、支付宝等较权威的互联网平台外,消费者普遍担忧其余平台存在安全风险,顾虑个人信息易被泄露、维权困难等问题。

报告还显示,偏好通过互联网购买保险的消费者普遍愿意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认可自己,有消费自信;认可网络媒介的销售模式,相信在线支付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0月13日,中国保监会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14个部门印发《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互联网保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重点查处非持牌机构违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等问题。

保监会消保局局长吕宙在今日发言中表示,保监会这两年展开了“亮剑行动”,重点打击欺骗保险消费者、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重要情况等违法违规行为。不仅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还追究负责人的责任。“是真枪实弹,刺刀见红的。”

吕宙透露,去年保监会进行了71个检查,出动300多监管人员,对75家机构,98人进行处罚,罚款达1300多万,力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