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重压之下,支付宝还能起舞吗?

拓展支付场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盲目拓展场景而忽视了实用性,最终得到的也只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场景。

也就是在去年这个时候,Apple Pay高调宣布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上线当天,绑定Apple Pay的银行卡数量就超过了3000万张。一时间,舆论都认为Apple Pay或许有能力与支付宝、微信一战,在移动支付市场“三分天下”。

但喧嚣了一段时间后,希望的火苗就被掐灭了。入华一年的Apple Pay,如今却后劲不足,最终沦为配角。

场景的缺失是Apple Pay最大的失误,移动支付已经过了比拼技术的时代,速度上快一两秒对用户体验并无大碍,丰富支付场景的多样性才是制胜之道。得场景者得天下,所以深谙这一点的支付宝和微信,在场景决战中拼得你死我活。

盲目出炉的支付场景

拓展支付场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盲目拓展场景而忽视了实用性,最终得到的也只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场景。

不久之前,“支付宝要上天了”的消息引起广泛讨论。据支付宝介绍,芬兰航空的赫尔辛基-上海航线已率先开通支付宝服务,以后在3万英尺的高空上,乘客可以直接用支付宝扫码付款购买飞机上的商品。

看上去很美,但真的有用吗?

拓展场景是为了找到人群,但这一服务能够触及到的受众范围有限,并不能带动支付用户的增加。即使日后支付宝会在多条航线上铺设该服务,但就目前情况看,起码国内的大部分航空公司还未升级机上网络服务,在乘机过程中关闭手机的限制还是有的。放弃国内的市场转攻海外,对支付宝来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说到底,“支付宝上天”只是个噱头,实际意义不大。

类似这样无意义的场景拓展方式支付宝搞了不少,像之前“双12”的时候,阿里表示芬兰北极圣诞老人村将全面接入支付宝,中国游客不仅可在北极圣诞老人村刷支付宝,还能一键查找附近的吃喝玩乐服务。这样的场景创新确实吸引眼球,但无非也只是配合“双12”的一次营销,对于提升用户实际体验并无改进。

场景之下的移动支付之争

支付宝如此费心费力地拓展这些“脑洞大开”的支付场景,除了阿里善于营销的天然基因,也反映出了支付宝面对市场份额被微信赶超的束手无策,找不到发力点,只好四处乱打。

这些年,微信支付凭借社交场景的高黏性,借势打通支付场景,线下门店接入总数近百万家,覆盖30多个行业。短短一年时间,微信的出击使支付宝高达80%的市场占有率骤降到55%。面对微信的疯狂扩张,支付宝自然把其视为自己在移动支付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

然而在这场场景决战中,支付宝却选了一条最不可取的路:以社交拼社交。

众所周知,社交关系链是阿里最大的短板,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支付宝相继推出“往来”、“到位”、“圈子”等功能,但善于营销的阿里并不擅长做产品,这些功能没有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却招来一致差评。支付宝在社交上的尝试,不仅没有帮助避免木桶效应,反而拖了自己的后腿。反观微信,虽然在最初的场景数量上不占优势,但还是坚持从自身的优势社交切入,最终抓住“红包”这个爆发点实现了飞跃。

支付宝选择性忽视了在理财、保险上的优势,偏偏要以自己的劣势去和微信的优势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除了社交,为了能让用户高频使用支付宝,在线下支付渠道,阿里和支付宝也没少费心,口碑、淘票票、飞猪都是为此而服务的。但是这些领域都已有深耕多年的竞争对手,想要分一杯羹似乎并不容易。

如今的支付宝变得越来越重,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不知道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心。作为支付工具起家的支付宝,在理财、保险等大额交易的积累以及以水电煤缴费为代表的场景上拥有自己的优势,这是现阶段微信无法企及的。

综上所述,比起在拓展场景、吸引眼球中“上天下海”,如果能在自身优势领域深耕,支付宝的进化之路应该会顺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