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基报晓:公募基金突破4000只, 18只量化基金已受理

次新基金整体收获正收益;新基金加速“去库存”,超百只同时在售;违规私募有六个“标签”,投资者需谨慎投资。

【导读】量化基金扎堆来袭,今年已有18只新品获受理;次新基金整体收获正收益;新基金加速“去库存”,超百只同时在售;公募基金突破4000只,谁是真正的“长跑健将”;违规私募有六个“标签”,投资者需额外关注谨慎投资。

[公募基金]

1. 量化基金扎堆来袭,今年已有18只新品获受理

越来越“红”的量化基金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公开资料显示,近期又有多只量化基金提交了发行申请,实际上,仅以基金名称中含有“量化”二字的基金来测算,今年以来,证监会受理的此类基金发行申请就已有18只。证监会网站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核准进度表显示,这18只基金中,有16只属于常规基金,这些基金的申请与核准走的是简易程序,从受理日算起,审核期限为20个工作日,还有2只是FOF产品,走的是普通程序,审核期限为6个月。(中国基金报)

2.次新基金整体收获正收益

由于权益市场小幅回暖,大部分主动管理型次新基金成立以来斩获正收益,其中,沪港深基金和投向美股的QDII基金业绩表现抢眼,不过,次新基金建仓态度仍较为谨慎。具体来看,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基金公司成立、且有业绩记录的主动管理型次新基金合计425只,在此期间上证综指累计涨幅约为7.77%,425只主动管理型次新基金成立以来平均收益为1.25%,其中,358只次新基金成立以来斩获正收益。(证券时报)

3.新基金加速“去库存”,超百只同时在售

尽管开年以来A股市场表现相对平淡,但新基金发行市场却异常拥堵。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新基金发行监管趋严,抢在相关监管政策最终落实前的空窗期做委外业务,或许也是促使基金公司近期加快新基金批文“去库存”的原因。新基金发行量维持高位。翻阅今年新成立基金公告,可发现多只疑似委外产品的身影。多家基金公司人士也透露,目前正在发行或刚成立的产品中仍有不少委外定制的基金,这些基金多是在去年获批,目前正在加速“去库存”。(证券时报)

4.公募基金突破4000只,谁是真正的“长跑健将”?

公募基金发行一路狂奔,本月初一举突破4000只。疯狂发行新基金的背后,是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对于规模的“渴求”,然而,在A股大起大落之后,偏股型基金的规模相比10年前反而严重缩水。这是公募基金表面繁荣背后的困局,整体而言,偏股型基金依旧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不少基金业绩大起大落,“冠军”魔咒频频上演。但依旧有一批基金脱颖而出,陪着投资者一起穿越牛熊,经历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动荡,享受一次又一次的牛市硕果,最终收获“时间的玫瑰”,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据Choice数据统计,共有42只基金净值增长了5倍,其中,有5只基金净值翻了10倍。2004年8月成立的华夏大盘依旧是偏股型基金的“标杆”,期间净值增长了17.45倍,成为公募基金的长跑“冠军”,年化回报率达到了25.7%。而2003年7月成立的嘉实增长混合期间净值增长了11.61倍,年化回报率为20.07%。业绩表现同样亮眼的还有2005年11月成立的兴全趋势、2002年5月成立的国泰金鹰增长以及2005年1月成立的博时主题,上述基金净值增长均超过10倍,年化回报分别率为24.21%、17.4%和21.47%。(上海证券报)

[私募基金]

违规私募有六个“标签”,投资者需额外关注谨慎投资

私募违规违法行为在证监会依法、从严、全面的监管要求被一一揪出,仅广东证监局就查办了广州穗富等6家私募机构案件,并将个别机构涉嫌非法集资情况通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处理,有力遏制了日益多发的私募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促进私募机构规范发展。私募机构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第一,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宣传和推介私募基金产品。第二,私募机构未按规定办理基金产品备案手续。第三,私募机构募集时未对投资者进行有效风险测评,并向不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第四,私募机构投资运作行为违规,挪用或侵占基金财产。第五,部分私募机构管理的私募基金存在保本保收益情形。第六,私募机构二级市场证券投资行为违法违规。(证券时报)

[每日一学]

什么是定开债基?

定期开放债基是一种创新封闭式债基,结合了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特点,采用封闭运作与定期开放相结合的方式。

顾名思义,定期开放基金在特定的时间段才能购买和赎回。相比普通的封闭式债基,定期开放债基提高了产品的流动性,目前市场上定期开放债基的封闭周期一般在1至3年,也有短至6个月或采用季度受限开放模式的债基,满足了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

相比普通的开放式债基,定期开放债基在封闭期内无需应对赎回压力,也无大额申购摊薄收益,闲置资金较少,资金利用效率高,在利率中枢下降时期,可以运用杠杆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