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商业化尝试推内容付费,如何把“文艺”掂量着卖钱?

坚持文艺的豆瓣能在互联网的浮躁泡沫中寻得一席之地么?

付费内容市场再添新军,但和大量急着解决“文化中产阶级”知识焦渴症的付费内容供应商不同,这次的入局者选择剑走偏锋,从文化内容市场切入付费。

近日,豆瓣上线了自己的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首期主打的内容为《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形式为音频,共102期内容,收费为128元。

根据豆瓣时间的简介页面显示,豆瓣根据用户需要选择部分行业,邀请学界名家、青年新秀、行业达人,推出精心制作的付费专栏。每个专栏包含数十期至上百期不等的精品内容,以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每周定时更新。而首期上线的6期节目包含北岛讲解瑞典著名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写于1966年解冻》、西川讲解鲍勃.迪伦《在风中飘》、刘文飞讲解普希金《致凯恩》。

而在首期诗歌节目之后,还有多位合作的名家作品也会陆续上线,如白先勇讲红楼梦、杨照讲史记等。内容覆盖文学、戏剧、电影、生活等多个领域,豆瓣上活跃着不少评论人、音乐人、摄影师、设计师等,而这些有趣的内容的提供者,也在豆瓣时间的内容合作计划中。

豆瓣推付费产品,意料之中

豆瓣此番推出自己的付费内容产品,实际上也是内容付费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从2016年开始,内容付费迎来风口,值乎、分答,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现象级产品;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喜马拉雅的付费音频内容,财新推出的“财新私房课”一时间销售火爆;钛媒体的专业版,36Kr的“开氪”先后推出以及微信即将上线公众号付费阅读的消息无疑将付费内容市场的这把火烧到了最旺。相较于其他社区平台,豆瓣的内容付费产品已经推出的算晚了。

而另一边,根据豆瓣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豆瓣注册用户1.5亿,月活跃用户3亿。主要的用户为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和大学生,精神消费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较于知乎公布的 2016 年用户数据,6500万名注册用户、1850 万日活,豆瓣有自己坚守文艺小众市场的独特的用户优势。而豆瓣上活跃的影评人、音乐人、艺术家等,也保证了豆瓣后续内容的策划生产。

小众的文艺市场和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

上文提到,豆瓣入局内容付费时机并不算早。在许多互联网观察者眼中,豆瓣被视做“慢公司”的代表,豆瓣既没有盈利思维,又放任了移动互联网黄金时代从眼前溜走,还错过用户最活跃的时期,如今豆瓣忽然跌落为众人眼中“做什么都慢一拍”的负面典型,甚至被投资圈引以为戒。

但此番豆瓣选择从文艺的角度切入市场,更让许多人捏了一把汗,在他们看来,在中国,文艺注定小众,艺术注定孤独,这与互联网创业的流量思维背道而驰,最后难有“收成”。

在直播火热,“喊麦”盛行的当下,与豆瓣形成鲜明对比的快手,关注中低端用户群体,用户量已经超过4亿,日活跃用户数4000万, 2015年底估值超过20亿美金,数度传出上市消息。2016年崛起的许多直播平台大部分一开始就充斥了“荷尔蒙”,也是在监管层三令五申下才遏制住越界的危险。坚持文艺的豆瓣能在互联网的浮躁泡沫中寻得一席之地么?

如何把“文艺”掂量着卖钱?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当我们在谈论“内容付费”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内容的筛选成本逐日升高,渠道过多导致内容获取效率低下,良莠不齐的信息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价值。用户的兴趣、痛点和内容消费观已经逐渐清晰,而这些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社会环境的变迁之下,“中产阶层”文化焦虑症日渐加深,对“定制”、“特供”类内容的需求增长,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打破了最后的壁垒,消费升级驱使了消费理念的变化。

有业内人士指出,付费内容的不断涌现,本质上是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关于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竞争。所以,在内容付费时代,内容分发者的地位进一步被弱化,内容生产者的中心地位则将进一步被巩固。

从这一点来说,豆瓣推出的文艺气息浓厚的付费产品与其他生产者提供的内容产品没什么不同,都是针对用户的兴趣和痛点,将碎片化的信息加以筛选呈献给用户,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

而豆瓣选择的从文化内容市场切入,是否有其逻辑,这一点有迹可循。

同样文艺类别的专注于读书的十点文化,微信粉丝1300万,推出的付费课程,价格在69-99元之间。其中一款心理课程卖到高达七万份。2017年完成了6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近4亿元。而更加文艺范的新媒体新世相,一份129元/月的阅读产品,在90分钟内3000份服务全部售罄,此后连续三个月分别推出的1万份服务也抢购一空。喜马拉雅上对名著的阅读和解析类的相关课程也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更深层次来看,以诗歌为代表艺术形式至今尚未找到一种成熟的市场化商业模式。在网络文学IP和漫画IP被资本热炒,音乐创作人尤其是民谣歌手迎来春天的当下,诗歌领域的市场化仍旧是荒原一片,让诗歌拥有社会价值,让诗人赢得自信和尊严,为此许多人在不懈探索,这或许是豆瓣将第一期的内容定为诗歌、邀请著名诗人北岛讲解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写于1966年解冻》、西川讲解鲍勃.迪伦《在风中飘》、刘文飞讲解普希金《致凯恩》的原因。如果有人愿意为诗歌按下付费键,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豆瓣的这次商业化尝试成功与否。

如何把“文艺”掂量着卖钱?对于时下已经12岁“高龄”的豆瓣来说,是个不容小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