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线上的品牌为什都掉入了周期性陷阱?

“为什么不在电视上投放你的广告呢?”我曾经多次对不同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这样建议过。

“为什么不在电视上投放你的广告呢?”我曾经多次对不同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这样建议过。

市场变化日新月异,在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广告与营销方式之后,你不必怀疑这一批人也将成为市场中的守旧者。他们这一群人当中,或许有99%都仍旧沉迷在落后的市场调查结果:传统广告与营销已经彻底沦为小众了。

如果是在几年前,这一结论显然是无比正确的,当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我们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营销成本,并获得无比有效的目标用户触及率,那么这种营销方式当然值得令人追捧。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市场的变化往往与高端时尚一般具有周期性,当众多品牌纷纷投往新媒体线上营销时,传统广告与营销就有了机会。

回过头来看,很多品牌似乎都已经掉入了线上营销的陷阱之中:我们的营销成本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降低,淘宝商店并没有因为放弃线下门店而大幅度减少了硬性成本,更多的利润却被流量的购买所吞噬了,而且最为可怕的是,与过去基于线下硬件、真实可靠的营销手法相比,线上营销的效果更难去考察,而造假的成本却大大降低了。

以现在的房地产中介来说,按照“传统”的思路来看,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一键查看附近房源,通过在线沟通,可以完成一套完整的“互联网找房”流程,那么再根据“传统”的营销手法,我们是不需要所谓“重资产”的线下门店的,然而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是,当其他品牌都开始使用互联网思维时,房地产中介领域最大的品牌链家却在线下开了上千家门店,当链家董事长左晖告诉大家,链家线下门店运营费用不过仅占总成本的8%时,很多人都会大跌眼镜。

的确,在几年前,或许互联网给很多品牌带来了“一夜爆红”的幻想,少数品牌通过互联网,用很少的成本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这种幻想直到今天依旧存在。很多公司在招聘市场部员工时,都希望这些人拥有事件营销的能力,期许在互联网上引起“病毒式传播”。

但更多的结果却是,找了很多营销大号,做了很多线上推广,也获得了很漂亮的数据,回头看销售成功,依旧不见起色。

再举个例子,现在中国手机厂商中,曾经引领互联网营销数年风骚的小米手机,也宣布在未来几年增添上千家线下门店,而永远处在鄙视链最底端的OPPO与VIVO,却早就将门店开到了全世界。

如果在曼谷甚至美国,你看到蓝绿联姻的门店,你都不需要去惊讶,因为这不过是冰山一脚。

至于OPPO与VIVO为何会总是在鄙视链最底端,不过是水军以及一些自以为有格调的人,肆意抹黑罢了,因为即使是我,也因此对这些品牌心生不屑。不过我们并不能代表全部网民,先前的例子已经证明,我们很多“自以为意”的想法,不过是我们沉浸在自我世界的守旧行为。

事实是,OPPO和VIVO已经成为中国前三大手机厂商,这一结果也表明了一个更重要的现实,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按照我们想象的一样,都活在了互联网之上。

在过去,好事不出门恶事尚且还能行千里,而现在,发达的互联网都没有将主流网民认为的“OV鄙视链”传达出去。即使是在这么多的口诛笔伐之下,这些品牌依旧获得了大量的用户买单,这不正是周期性陷阱的最好作证吗?所以早日摒弃“互联网即全部”的落后思维,是当下许多迷恋线上的品牌要做的。

最后一个例子是美国的铁路泡沫,这个例子在很多地方都能听到,但用在这里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美国在建立之初,很多资本家看到铁路建设的丰厚利润,于是纷纷运用资本加入进来,短短十年不到,美国铁路建设就迎来饱和,于是大家就想方设法,同一个城市之间多建设几条铁路,到最后都赔到血本无归。这个时候聪明人发现,发达的铁路基础也带来了低廉的物流成本,于是跟多的人又靠此发了大财。

这个时候就要发问,如果大家都来做物流,那么后面的发展状况会是什么样?结果是,跟风而来做物流的最后依旧血本无归,而聪明人早就又去修铁路去了:更快速、高效、平稳的铁路,才是物流竞争中的优势。

回到现在的品牌周期性陷阱,难道不是一模一样吗?当线上营销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时,企业蜂拥而上,结果是效果越来越差,而成本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当在线上营销成为主流时,不也为线下营销带来更多机会吗?因为那些损失了销售额的线下广告运营商,会给广告主更多的优惠,同时也避免了线上营销那不可控的“注水效果”。

需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说线上与线下哪一个更为高明,因为总有一天,线下的成本会重新高企,而聪明人又会研究出更为有效的线上推广方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虚心接受并密切观察市场变化,不能说是把握先机,避免陷入周期性陷阱也总是好的。(文|一只林三哥 TMT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