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南方、澎湃谈媒体融合:做好内容是转型最大机会

新闻舆论工作呈现出崭新气象,涌现一批“现象级”融媒体精品。

编者按:2017年年初,关于传统媒体融合的呼声居高不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相继推出重磅新闻产品,特别是去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给媒体人就如何守住舆论阵地指明的方向。围绕媒体融合的内容生产、记者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变革实践,这其中,北上广主流媒体无疑走在了前面:作为国内传统媒体转型的优秀代表,中青报、南方报业、澎湃新闻等内容团队人员,日前就各家媒体融合做了一次精彩的汇报。

以下全文:(原文刊载于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协调中心副主任 刘世昕

2016年是《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融合再次提速,尤其是在移动端全面排兵布阵的一年。这一年,运用全媒体手段对重大新闻进行呈现已经成为采编人员的日常;这一年,客户端成为青年读者与《中国青年报》联系更加紧密的纽带,“新装修”的客户端成为“中青厨房”的新阵地。

上G20峰会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学习直播技术。中国青年报社 供图

这一切改变的原动力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此前就提出的全媒体融合战略,采编队伍对全媒体呈现与传播有较强的认同,更来源于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给媒体人就如何守住舆论阵地指明的方向。

不脱离热门传播模式

过去一年,《中国青年报》以改版客户端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全媒体报道的力度。客户端的改版突出了打造直播板块、邀请用户入驻共同生产内容、为VIP客户推出周末独家阅读享受等特点。我们所期望的是——24小时中青报掌中看。

“直播”无疑是2016年传媒界最闪亮的字眼之一。服务青年成长的《中国青年报》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为年轻人所追捧的传播模式,因此,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改版时,报社领导层就提出,直播模块的嵌入一定要成为改版的重要举措。

习惯了用笔还原事实的纸媒记者一夜之间要进入直播时代,几乎对所有的采编人员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大家也明白,在这个掌中看新闻的时代,不拥抱新媒体就会被淘汰。当你的读者已经在使用最流行的传播手段认识世界的时候,媒体必须不能落后,必须用一个平台进行对话。

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成为中青报直播的首次尝试。从一开始的羞涩、磕巴到最后的侃侃而谈,淡定自如,中青报的多名一线记者用不间断的58小时直播带领读者认识了一个手机端的峰会,体验了一个G20的杭州。

在这次首秀中,中青报一线采编人员强烈地感受到,在新媒体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当下,纸媒不会式微。传统媒体人的专业性与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相结合,只会是如虎添翼。

当传统纸媒有了更加丰富的传播平台,必然会进一步激发一线采编的创造力。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中国青年报》本部的记者、30多个地方记者站的记者、10多个海外记者站的记者,几乎都尝试过用直播手段进行新闻的解读与呈现。

邀请用户一起生产内容

今天的中青报,不只是一张《中国青年报》,而是包括《中国青年报》及系列子报、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矩阵、官方网站及系列子网、手机客户端在内的全媒体平台。

必须承认的是,尽管《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转型与融合较早也较为全面,但“两微一端”的发展在2016年之前确实略逊一筹,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移动端的追赶,除了直播外,报社确立的另一个战略发展目标是邀请用户一起生产内容。

起步之初,我们在客户端推出两档全媒体产品:《高校新闻联播》《共青团新闻联播》。这两档视频类节目分别邀请高校特约记者、各地共青团特约记者共同生产内容,使得中青报的报道触角直接伸向最基层。目前,两档节目已经常态化,并成为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对外发声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报社连接读者的重要纽带。

除了做好常态化的用户生产内容的工作外,《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还尝试在一些重大的新闻节点邀请用户一起来生产内容。报社曾邀请全国铁路团委的700多名团员共同对春运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既展现了中国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的特殊情结,也展现了铁路人对春运的坚守与责任。24小时的不间断直播由72场分直播组成,直播员都是铁路年轻人,他们首次变身网红,用自己手中的话筒展现了春运中的各种之最。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公众清晰地了解到,原来自己的回家路背后有铁路人如此艰辛的付出。直播员与观众之间也通过《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有了最直接的交流。

新年伊始,《中国青年报》再次发出坚定转型的声音,2016年年底的一份告读者书已经明晰:“我们正在坚定决然地转型,在各个媒体终端精心谋划竭力运作,我们朝思暮想尽早为千万老读者和新粉丝们打造‘24小时中国青年报随手看’的全新阅读体验,我们期盼更多的用户在欣赏纸媒美文的精彩之余,也领略我们新媒体平台的快捷与时尚。”

南方报业 内容传得开才能叫得响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杨彩珊

春节前,一档反腐脱口秀节目《武松来了》在互联网上刷屏,每集5分钟的短视频以“说书人点评+贪官忏悔视频+动漫”的独特形式,吸引了大量粉丝,已播出的4集全网点击量超过1亿次。这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创新反腐倡廉宣传工作、精心打造推出的“现象级”融媒体精品。主讲人赵扬是《南方日报》时政记者,他身穿中式长衫、手拿折扇的主持人形象,成为南方“主流网红”的代表性造型。

10余名南方报业记者成为首批“南方名记培育工程”培育对象。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供图

去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原则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年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育优才”“出优品”“强平台”为抓手实施内容供给侧改革,新闻舆论工作呈现出崭新气象,涌现一批“现象级”融媒体精品。

培育“南方名记”打造“主流网红”

当全球传媒业进入移动优先的新阶段,南方报业是否还具有引领风潮、再创辉煌的能力?答案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娴熟掌握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全媒型领军人才。

2016年10月,南方报业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在全国率先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一批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队伍”要求从概念变成实操,提出将南方名记者从“纸红”打造成为更具人气也更贴近新媒体用户的“网红”。经公平演讲、严格评审,来自《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15名记者成为首批培育对象。集团采用“一人一策、因人施策”的方式进行精心培育,在资源调配、工作团队、教育培训、作品推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倾斜。

这批有特长、有激情的年轻人快速成长成才,他们写稿子、拍图片、玩直播、做编导,熟练掌握全媒体十八般武艺,短短3个月就产生1亿+作品1篇,1000万+作品3篇、100万+作品7篇、10万+作品28篇。

生产融媒体“爆款”产品

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一年来,南方报业将主战场从传统纸媒向报、网、端、微等全覆盖,全面提升全媒体供稿能力,全方位推进内容创新,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打造出一系列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爆款精品。

“准”——踩准节奏、准确阐释、精准引导,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南方日报》在全国地方媒体中率先开设《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评论栏目,成为地方媒体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高地,一年来推出逾100篇重磅评论。

“新”——内容新、形式新、风格新,让正面宣传的接受度更高。在南方报业各媒体中,大数据、短视频、移动直播、H5、无人机采集等在采编制作环节得到普遍运用。

“微”——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微言大义,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去年7月,《南方日报》摄影记者张由琼在日常采访中了解到一只丹顶鹤因群居打架后折断了上喙,科技公司运用3D打印技术为丹顶鹤装上钛合金嘴,图文报道从《南方日报》各端口独家始发,引发海量传播率,所有网站累计浏览量超过5000万,科技创新造就“无敌打架嘴”一时成为最火热的新闻话题之一。

“快”——反应迅速、即时推送,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南方日报》打造《叮咚快评》网络专栏,“叮咚一下,评论来了”,就当天的舆论热点事件及时发声,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专供“南方+”客户端、南方网、南方评论微信公众号,积极抢占新媒体舆论场的话语主导权。

打造传播矩阵做强新型主流阵地

再好的作品,传得开才能叫得响。没有强大的传播平台,制作精良的优品也会淹没在海量信息中。

南方报业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向互联网拓展,将传统媒体的资源向移动端汇聚,着力打造“南方+”客户端、南都“并读”客户端、“南方周末”客户端、阁壁社区矩阵等四大新媒体拳头产品。

此外,南方报业各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也在全国媒体中名列前茅。在新浪平台的官方微博粉丝量超过500万的有7个,微信公众号超过50万订阅量的有6个。

南方报业一盘棋统筹各级各类媒体资源,高音部、中音部和低音部融合发声、立体传播,那些有价值的报道像水波一样形成传播圈层,实现广覆盖、大影响的传播效果,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独特传播优势。

澎湃新闻 转型“澎湃路”更需落实处

□澎湃新闻总编室主任 帅群

澎湃新闻 资料图

澎湃新闻作为国内媒体融合、整体转型的先行者,致力于成为党在互联网时代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的一支“尖兵”。“澎湃新闻”客户端上线以来,从零起步,下载量目前已超6900万,日活跃用户过500万,成为国内备受瞩目的新媒体产品,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澎湃之路”。

从《东方早报》到澎湃新闻,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澎湃之路,是一次顺应潮流、承担使命、有准备的主动作为,而且也是一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全面、彻底的转型。

不忘初心坚守底线

澎湃新闻从创设之初,就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希望按照传统媒体新闻三审制的流程和职业操守,以权威、具有公信力的原创新闻,迅速抢占互联网舆论主阵地,努力通过创新的形式、创新的表达来尝试打通两个舆论场。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内容呈现方式、语言文本上可以有所不同,但在导向把关、尺度把握上必须坚持同一标准。澎湃新闻作为胎脱于传统媒体的新主流媒体,拥有互联网新闻一类牌照,这是澎湃新闻的先天优势,是对澎湃新闻坚守社会主体责任的要求,也是澎湃新闻相比于商业媒体、自媒体的优势,澎湃新闻走的就是一条把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优势相结合的道路。

在坚守底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澎湃新闻创新表达方式,积极进行时政报道、正面报道的创新探索。例如,在福建宁德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先进事迹的报道中,中宣部特别指定上海市委宣传部,安排澎湃新闻精心制作新媒体产品,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推出。澎湃新闻发挥自身的创意和技术优势,引入了H5、动漫、视频、音频结合的模式,制作完成了《好人耀仔》,该报道在澎湃新闻平台的点击阅读数超千万。这是澎湃新闻打破先进典型报道传统形象的一次大胆创举,被读者点赞称:“触碰到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做好内容是转型最大机会

继承与坚持纸媒时代延续下来的“内容为王”原则,是澎湃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重要原因之一。澎湃新闻原创新闻的质量、发稿量在国内各大新闻网站占绝对优势,稿件被转载的比例几乎达到100%。2016年,澎湃新闻发稿量和原创新闻量较前一年提高约一倍。正是因为这份坚守,澎湃新闻成功树立了中国互联网原创新闻的品牌形象,成为互联网原创新闻最重要的内容供应商之一。

《东方早报》为澎湃新闻留下了一支有经验、有思想的团队,他们成为持续生产优质新闻的保证。这是其他互联网商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澎湃持续竞争力的后盾。

澎湃新闻的与众不同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精准的产品定位,二是专业的新闻生产。

澎湃创造了互联网产品的一个新门类,即原创新闻客户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新闻,填补了互联网市场的空白。

在移动互联网上,时政思想类的新闻品牌极度稀缺,澎湃强势介入这一垂直细分领域。例如有关中央领导人报道的《中南海》栏目、有关公共政策的《中国政库》栏目、有关法治报道的《一号专案》栏目、有提供思想文化交流平台的《思想市场》《有戏》栏目等,虽然总体发稿量远远少于几大门户网站,却在互联网上迅速掌握了话语权,同时也紧紧抓住了一大批高质量用户,成为大流量的入口,也成为一个可以与腾讯、网易、今日头条正面竞争的纯粹新闻产品。

坚持创新彻底转型

澎湃之路,就是一条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彻底转型之路。

2014年,上线之初,澎湃新闻便率先实现了传统媒体团队整体建制向新媒体转型。同时,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了适合互联网生产的新型组织架构和流程架构,内容生产模式上,内容与技术并重,实现新闻信息实时生产、数据化生产、用户生产。这些,让澎湃新闻生产流程更加顺畅,更具活力。

追风逐浪,走在浪潮之巅。澎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紧扣互联网思维,作为第一个直接切入移动客户端的新闻转型产品,第一个定位于互联网原创新闻生产的新媒体,在页面设计上,率先使用大图模式,适应大屏智能手机阅读;建立多元传播渠道,客户端、微博微信、手机网页、网站等全平台多终端覆盖。

追求内容与技术的并进。创新《问吧》栏目,为用户提供互动式的专业问答社区,在问答中让新闻得到最大限度的解读与诠释。目前,该栏目承担了澎湃新闻80%的互动量,每周话题总点击量达近200万。

2016年12月底,上海国资战略入股澎湃,澎湃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的良机。澎湃将抓住此次增资带来的契机,改革内部组织架构,引入完整规范的现代互联网企业管理模式和治理规范。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澎湃快速成长为平台级的新型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