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基报晓:机构对定制基金需求仍旺,监管将剑指基金流动性风险

三类爆款产品基本绝迹,基金业回归“主赛道”;“港基”业绩规模齐飞,多只基金净值涨幅超10% 。

【导读】监管酝酿新举措,剑指基金流动性风险;多只委外基金成立,机构对定制基金需求仍旺;三类爆款产品基本绝迹,基金业回归“主赛道”;“港基”业绩规模齐飞,多只基金净值涨幅超10% ;1月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发行同比下降7.8%。

[公募基金]

1.监管酝酿新举措,剑指基金流动性风险

近期一则信息在基金圈内流传——监管层日前召集全国多家公募基金相关人士召开了一个内部讨论会,会议上谈论了多则针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管理的意见。虽然相关规定仍处于小范围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环节,还没有开始向业内广泛征求意见,但就本次会议讨论的十大内容看,如果相关规定最终实施,将对委外定制基金、基金投资集中度和货币基金投资和规模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基金报)

2.多只委外基金成立,机构对定制基金需求仍旺

去年底,新的委外定制基金申报被暂停,已获批的委外基金开始“去库存”。今年以来,已有多只疑似委外基金陆续成立。业内人士认为,只要“资产荒”格局不变,机构资金对定制基金的需求仍将延续,委外基金的相关规则急需完善。多家基金公司透露,目前正在发行或刚成立的产品中仍有不少委外定制的基金,这些基金多是在去年获批,目前正在加速“去库存”。 (证券时报)

3.三类爆款产品基本绝迹,基金业回归“主赛道”

今年以来,公募类的委外基金几无获批;此前大量放行的保本基金,“去库存”意味更为浓厚。而牛市中曾风靡一时的分级基金,从2015年下半年起就再无获批发行。无论是保本基金、分级基金产品发行退出历史舞台,还是公募形式的委外定制产品的锐减,都显示出基金公司公募业务着力点不足,政策及市场等外部环境都在倒逼行业回归投资、管理的本源。 (上海证券报)

4. “港基”业绩规模齐飞,多只基金净值涨幅超10%

港股继续高歌猛进,资金滚滚南下。春节假期之后的7个交易日,通过港股通净流入香港股市的内地资金达到了156亿港元,沪港深主题基金及港股基金业绩突出。 港股火热,一批港股基金业绩表现突出。今年以来截至2月14日,汇添富恒生指数分级QDII、嘉实沪港深精选、华宝香港中小盘QDII-LOF、恒生H股指数、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精选、前海开源沪港深核心驱动的净值增长率都超过了10%。(证券时报)

[私募基金]

1月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发行同比下降7.8%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报道,1月私募产品发行总量为1063只,其中以股票策略产品数量居多,1月份共发行了378只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与去年相比同比下降7.8%。分析认为,1月份私募基金发行数量少,除了一定程度上的数据滞后因素外,其实历年来每逢春节月份,私募基金的发行数量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今年春节月份也不例外。(证券时报网)

[每日一学]

详解基金红利再投资

投资者选择基金分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现金分红;另一种是红利再投资。

红利再投资指的是将基金分红所得的红利,按照权益登记日的净值,直接用于申购该基金,理财专家将这一分红方式形象地比喻成“基生蛋,蛋生基”。一般情况下,多数基金的默认分红方式是现金分红,投资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投资需求和市场的具体环境灵活选择,以下四个条件可以作为投资者选择红利再投资时的参考。

第一,牛市是投资者选择红利再投资的有利条件。将分得的红利直接转投为基金份额,使投资者在牛市行情中保持较多的基金份额,从而分享牛市行情带来的资本增值。但是在熊市中,现金分红落袋为安就成了较好的选择。

第二,降低购买基金的成本。红利再投资将投资者分得的现金收益再投资于基金,并折算成相应数量的基金份额,对基金管理人来说,红利再投资只是持有人的基金份额数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因此不需要投资者重新交纳申购费,同时也就省去了投资者的选时成本,是一种省钱、省时、省力的再投资形式。

第三,红利再投资能够更好的发挥复利效应。短期投资是为了通过博取短期的基金净值价差收益或者是获得现金分红,而实现短期投资目标和计划。而长期投资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财富积累,使收益发挥“复利”效应,因而红利再投资理所当然成为投资者长期资金的选择。对于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等生活所需的长期资金,更适合利用红利再投资的方式,而短期投资理财现金分红则比较合适。

第四,优选稳健成长的基金。不同的基金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而基金管理人也会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收益分配方式。特别是在分红政策的制定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化。投资者选红利再投资的计划,应当选择具有较强分红预期的基金。且被选的基金能够持续保持应有的投资风格,保持与历史业绩一贯的成长性。具体基金的选择上,投资者可以以历史业绩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