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锣鼓喧天:如何创新才能筑起护城河

作为未来十年家庭生活消费最重要的场景经济,智能家居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唯有电视是家庭中除手机之外的最受关注的智能终端,成为互联网+家庭最理想的流量入口。

作为未来十年家庭生活消费最重要的场景经济,智能家居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智能空调、智能厨房、智能锁等或使用不够高频、或存在感较弱,无力打通体系庞杂的家庭物联网产业链。

唯有电视是家庭中除手机之外的最受关注的智能终端,成为互联网+家庭最理想的流量入口。随着智能电视走入更多家庭,用户付费习惯的逐步养成,视频点播、游戏、教育、购物等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应用,客厅经济初现规模。作为家庭屏幕的重要一环,智能化浪潮如火如荼的当下,智能机也兼具着【家庭物联网】的关键环节。

智能电视市场的崛起使得传统家电厂商纷纷转型,创维孵化互联网新品牌酷开电视,海尔、长虹、TCL等也纷纷推出更大屏、更智能的互联网电视。新的利基市场下,不少互联网公司如小米、乐视、暴风等也成了“门口野蛮人”,欲与“土著电视品牌”一决高下。清晰度从4K到8k,屏幕从平面到曲面,VR、AI等黑科技也在不断赋能智能电视。品牌主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产品定位背后是不同的发展之路,哪条路径的创新才能筑起行业“护城河”那?  

完善产业链条:防御“间歇式失灵”的“摩尔定律”

近几个月的家电领域发生了一件怪事,最不具保值性的智能硬件居然涨价了。据中国家电网在16年年底的报道:“近日,记者走访中发现,虽然年底的家电促销氛围已经日益浓烈,但整个家电市场已经悄然迎来新一轮的涨价潮,其中以彩电表现尤为明显,以往市面上千元左右的32吋液晶电视如今已难觅踪影,中小尺寸液晶电视整体涨幅在10%-20%之间,其他尺寸的电视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从2月8日0点开始,在小米商城、天猫、京东旗舰店和小米之家等渠道开始执行新价格。

互联网电视品牌玩惯了“免费模式”,深谙“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熊买单”,可以采用植入广告等让第三方付费,借此消弭部分成本模式,或者推出增值业务,售价上一般较低,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比如乐视、小米的负利营销,可即便如此,小米、乐视面对此次涨价风潮也在轮番涨价,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在关键时刻也并未起到作用。

我们都知道,科技产品大抵都遵循着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

【集成电路】作为一项科技产品,其具有普适性,几乎上所有的科技产品都具备了这一特性,而智能电视的售价在年底这么一个促销旺季却在上涨,2016年下半年以来,各大宗材料持续价格上涨,截止11月,主要原材料铜上涨40%,持续在4.9万/吨,钢材价格涨200%以上,塑料、铝材等价格涨幅30%以上。再加上企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物流费用因限超限载等因素上涨30%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原材料、人工成本、物流费用的“三箭齐发”,家电产品涨价也是客观上不可避免的,企业无法自身消化不断增加的成本,只能通过上调售价的方式来缓解成本压力。

尽管摩尔定律对科技产品的价格走势具有普适性,但是商业环境是动态的,这次智能电视价格的上调,摩尔定律也出现了“间歇式失灵”,尽管现在消费升级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不可否认,价格依然还是用户选择购买产品的一个核心参考要素,每当电商节,打折永远是最行之有效的营销利器。

另外,价格上涨的产品主要是因为成本上涨,压力大,本来利润就薄,不调价不行,我们都知道,越是高价的产品,其利润越高,这部分利润完全可以消弭掉上涨的成本,而消除不掉成本压力的产品多属【屌丝版】,这部分人群对价格极为敏感,试想,当同类竞品在调价的时候,如果某一厂商能保持原价,甚至是某几款产品保持原价,再加上适当的公关策略,该品牌很有可能占据用户的心理认知,品牌获取移动互联网诞生之际的【小米般口碑】。

而要想【敌退我进】,无疑要增强对成本的议价能力,有完整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涉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无疑可以消弭“间歇性失灵”的“摩尔定律”。

比如在这次的一片【涨声】中,早在2016年9月,家电未涨价之前,苏宁就对下半年彩电价格将出现大面积上调作出准确预测,并就此与各一线品牌进行深入沟通,提前为下半年促销签订了上百万爆款机型和大单包销产品,涵盖32英寸到75英寸所有尺寸段。

供应链管理能力之重要性可见一斑。智能电视厂商也是一样,要能提前预知行业风向,并合理布局,成为这波涨价浪潮中的赢家。

我们都知道苹果机一直都攫取着智能机市场的大部分利益,除了惊艳的外观、流畅的OS,这些就像航母一样,漂浮在水面上。而苹果的实力远不止于此,例如在供应链、质量管控和渠道管理方面的积累,应对经济周期、残酷竞争的经验和教训,都沉淀在水下。尤其是库克,乔帮主仙逝世后,库克担当CEO,库克供应链管理能力在业内有口皆碑,苹果一度被评为全球最优秀的供应链管理公司,甚至在快消零售品之上。

AI还是VR/AR:硬件慢慢来,软件充当急先锋

近年来最为全民级的黑科技无疑是AI、VR,该类黑科技之所以能达到全民的量级,与其自身的普适性不无关系,VR可用于购物、家装、社交、游戏等,AI更是像一种万能的魔法,可与一切智能硬件产品嫁接,面对这两个全民级的应用,智能电视厂商又该如何出手那?

在志刚看来,对于智能电视厂商来讲,VR/AR不用慌,AI技术可以大胆尝试。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VR/AR不用慌。

从目前来看,涉足VR/AR的电视厂商基本上走了两条路,一条是标榜自己的电视本身就是VR或AR电视,而另一条则是在自己的系统中设置VR专区以最小的成本来满足用户的好奇心。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两条路都没有走通。

先说第一条路。今年的五月份,暴风TV率先在国内发布了一款号称为VR电视的产品。但是经过实际体验你会发现,所谓的VR电视实际在应用上依旧还是靠附带的暴风魔镜来实现,与电视本身完全处于一种“割裂”状态。而所谓的第二条路,看似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办法,但实际上也只是提供了一些房产、旅游、教育等质量并不是很高的周边应用,同样不可能为我们的实际体验带来多大的帮助。

相比与AI来讲,VR属于硬件产品,目前看来,VR技术尚不成熟,用户长期观看会面临着眩晕感、头戴不适等问题,这个是赤裸裸的硬伤,硬件产品不像软件一样,可以采取MVP(按照常规的开发方式,从调研、到设计、到开发再到推向市场,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很难有人会保证成功率。但当换一种方式,以MVP进行小样调研,快速进入市场、接触客户并得到反馈。透过反馈不断修改原型,并进行不断地的迭代开发,极大减少了试错成本。),软件可以先推出demo版本,后期系统再自动升级,硬件不能,如今VR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面临着很大的硬伤。

相比较VR来讲,AI虽然尚未完全成熟,处于爆发的初级阶段,但是AI属于软件系统,即使前期不完善,后期可进行版本升级,另外AI包装的智能电视,在产品逼格上,还有定价能力上都能占据很高的权重。

不仅如此,智能电视较传统电视而言,最大的改进之处不是外向化的联网,而是智能,人工智能作为智能硬件的人更高维度,对智能电视的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这其中巨大差别体现在“人机交互”上,人工智能电视的研发除了智能语音识别外,还需要人工(深度)学习、机器(自主)学习、机器人学、大数据、应用软件迭代等复杂技术作为支撑,需要科研团队常年累月投入巨大的心力、脑力、财力,绝非擅长短平快打法的企业所能担当的。

人工智能产品都必须跨过“认知”、“决策”、“反馈”三关。伴随人工智能电视的诞生,既保留了智能电视屏幕大、播放画质更清晰、内容丰富的长处,又结合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个性化推荐的优点,增强了电视的使用黏性与用户体验,成为互联网+家庭最理想的流量入口。

警惕盲目大屏化:系统与内容双轮驱动

随着液晶面板生产结构的升级、价格的下降,55英寸、65英寸,甚至更大尺寸的产品逐渐成为了主流。年初,巨头三星、索尼,互联网厂商乐视、小米均发布了65英寸、70英寸、75英寸的产品,而随后,长虹、海信、创维等老牌厂商也一拥而上,发布了多款大尺寸机型,甚至有着牌照方背景的新晋互联网电视品牌看尚发布了一款85英寸的产品,可见大尺寸机型已经成为了今年国内彩电市场的一个明显趋势。

大屏幕电视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强的视觉震撼力和临场感,同时大屏幕电视放在家里时也会显得更为“大气”。但是智能电视不能一味的追求大屏,也要考虑具体的用户使用场景,随着去年房价的上涨,对于大部分的刚需群体而言,购买的房子多为小户型,比如90平的小三房,60平的两房等,该类人群多为80、90后,是互联网的核心主干,应该是智能电视的主流人群,房子小了,客厅必然也小,智能电视不仅承载着娱乐属性,还是家庭装饰的一环,智能电视的大小讲究的是相得益彰,与户型搭配,因此主要用户群体为小户型,智能机屏幕不能太大,因此适当即可,智能机厂商也没必要一味的追求大屏幕。

对于80、90后群体这一核心人群而言,内容与电视的操作系统是最为在意的两大因素。尤其是在当下硬件的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谁能掌握更多的独家内容谁就有拥有更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户要换掉还能用的传统电视?毫无疑问,是传统电视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本质上是用户初步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付费习惯。智能电视的重点不在于“电视”而在于互联网,在内容。对于互联网电视而言,能不能分享付费视频用户爆炸式增长的盛宴,关键在于品牌内容生态的建设。

另外,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增强用户粘性,提高开机频次,智能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另一大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电视的单向的,不可交互的,而智能电视与网络连接,可以采集用户数据,成为家庭物联网的大数据库,也是智能电视厂商新的赢利点。

内容服务归根到底是信息价值最大化利用。和手机终端一样,当不同的人用电视实现了自己不同的需要,并且花在其上时间越来越多时,证明其对用户的信息价值越大,也就有着越多的信息增值的空间。智能电视商业服务最后的落脚点,最后则是用户直接变现过转卖给可以变现的广告商。一个最好的服务,则是让所有人都获得好处,用户获得服务价值,终端获得广告费,商家获得用户。

操作系统作为硬件的灵魂,一直以来都是各大厂商要攻克的要塞。我们以智能机为例,尽管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唱衰苹果的文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与未来,国产手机依然无法跳脱出系统限制来做整体的优化与创新,软硬件优化的脱节导致国产手机在软件体验环境与苹果的iOS系统体验始终有着差距。

在硬件上,苹果电池不耐用,容易自动关机,同等价位段来看,苹果的硬件配置也绝非最高,但IOS系统完善,很多苹果的忠实粉丝,多年来一直用苹果产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苹果的操作系统。

对于智能电视来讲,系统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目前,Android操作系统是智能电视比较主流的选择,包括TCL、康佳、创维、索尼等彩电厂商都推出过Android智能电视。智能电视常用的操作系统还有Windows系统,它因其庞大的用户群和强大的兼容能力,是目前全球最主流的操作系统,也被彩电厂商在智能3D电视新品中广泛采用,长虹等智能电视主要采用了Android系统,外资品牌部分采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TCL则同时采用了Android+及Windows双系统。

不止于有Android与Windows操作系统,松下旗下有火狐操作系统, 三星有智能中心与Tizen,LG配备WebOS,可以说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种类丝毫不逊色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如今各大操作系统各有利弊,并未向手机操作系统一样,有明显的优略,因此加大智能机厂商提升操作系统的流畅性在未来越发成为核心竞争力。

文/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