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想靠明星记者带来收益?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那些被视作明星的记者通常并没有广泛的追随者,绝大多数读者并不会关注作者署名,除了极少数专栏作家。

《纽约时报》内部“2020集团”报告的一大亮点是要吸引更多的付费读者。其中的建议包括引进更多的顶尖记者来做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好的新闻报道。

新闻业似乎把知名度视作其雇用员工的天然标准之一——Condé Nast集团这类顶尖的杂志媒体更视其为悠久的传统。但是最近,这一标准又呈现出了新的重要性,尤其是Mashable和BuzzFeed等数字媒体在风投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它们为了快速建立起认知度与可信度而挖走已有名气的新闻记者。社交网络让新闻记者能够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地位。

缺乏广告收入的出版商们为了吸引读者、提高订阅收入而努力着,他们正在思考读者愿意为什么样的内容付费。人们愿意为优秀的新闻报道付费,也愿意为那些强烈的呼声埋单。《纽约时报》历来被认为是一个编辑占主导的地方,但是它培养了大批专栏作家和记者,例如DealBook的创始人Andrew Ross Sorkin和他的迷你媒体帝国、可视化技术型记者Jenna Wortham等等。

《纽约时报》正在寻找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Salmon预测这种趋势会成为主流。他表示:“你拥有的明星记者越多,愿意订阅的用户就会越多。当你对世界的认识不再基于网页浏览数时,你雇佣的员工、分配给他们的工作以及下放给他们的权利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必须打破限制,多激发些创造力了!”

随着权力从广告商转移到读者,一些记者积极拉近与核心读者的关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从而赢得声誉也就变得意义非凡了,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Jay Rosen表示。Politico(美国政治新闻网站)的作家Jack Shafer指出挖明星记者的确是媒体招兵买马的重要举措,这可以帮助你吸引更多的读者。

然而,这种明星效应也有一定的缺陷。Politico(美国政治新闻网站)的成功,是媒体借助明星效应来积累人气的优秀范例(该网的共同创办人Jim VandeHei正在把同样的方法应用到他的新公司Axios)。

但是像《纽约时报》这样的行业巨头,其本身自带明星效应;记者的确可以通过新闻写作来获得声誉,但如果他们供职于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世界知名媒体,那么就很难说清楚这种明星效应是到底是来自他们本人还是其所处的平台,Shafer如是说。

付费订阅的定价和权限授予向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05年,《纽约时报》推出了TimesSelect,只有会员(每年付费50美元)才能访问档案文件和作家专栏,但是两年后订阅收费被取消了。后来,《纽约时报》又推出了Times Premier(高级内容付费服务),年费用达585美元,它给用户一种仿佛置身新闻编辑室的感觉。它的收费策略已经相当成功了;它拥有130万的纯数字用户。

当然,明星记者和优秀新闻报道并不总是相关,观察家们表示。《华盛顿邮报》的记者David Fahrenthold在其独家揭露特朗普基金会的黑幕前就已经被媒体界所知。基于这些报道,他现在成为了CNN的撰稿人。但去询问普通的新闻受众是否听过他的名字,答案是否定的。

“那些被视作明星的记者通常并没有广泛的追随者。”Gawker传媒的联合创始人Nick Denton说,“Fahrenthold真的需要为了躲避粉丝搬家了吗?事实上,绝大多数读者并不会关注作者署名,除了极少数专栏作家。”

那些拥有发言权和众多追随者的记者可以自主选择他们的表演平台,就像Nate Silver(美国专业数模分析人士,成功预测过08、12年美国大选结果)那样,Rosen说。“你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他们比之前更难控制了。”

这种造星机制需要大量的付出,Haile说。“难道你是为了打造记者个人品牌,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吗?一旦选择走造星路线,你必须得不断打造新的明星记者。”

(来源:百度新闻实验室  编译:杨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