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媒体试水春运直播,公益商业双重价值背后是情感共鸣

春运给正处在困境的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启发:洗牌在即,平台要活下去,需要的不仅是优质内容,更需要争夺用户的情感共鸣。

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下半年以来,各家媒体也纷纷开始布局,不管是自己开发,还是使用第三方平台,直播业务已经成了标配甚至是重中之重。

对于资讯直播而言,每年一度的春运,无疑是个超级“IP”,年复一年,这个星球上规模最大的人类周期性迁徙拉开大幕,大约四十天左右,这个国度的交通系统要将30.28亿人次运向他们要去的地方,对运力与安全的考验可想而知——那么在这种“极端”场景之中,直播可以做些什么?

为此,各家媒体直播平台展开了借势营销大战。蓝鲸统计,从1月13日2017年春运首日,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新京报、腾讯、凤凰、网易等都在这一天上线了直播内容。

春运是个话题富矿,但各家平台争夺的东西很多,首先自然是时效性和选题的独家性。

以凤凰网“风直播”策划的春运首日直播为例,此次直播开始于凌晨5点,当日上午9点,春运首日直播大战彻底爆发,直到1月15日晚8点左右,这场直播才宣告结束。

据了解,此次凤凰风直播耗费67个小时,三天两夜,行程4856公里,前方直播员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采访50余人次,共生产71条短视频,3场视频直播,284条图文消息,数千条热门评论。全平台累计观看用户510万,其中凤凰新闻客户端250万,一点资讯120万,凤凰网PC端140万。超过10万网友在留言区进行了实时互动。

拒绝无聊,超长资讯直播如何增强互动性

相比于秀场直播、电竞直播、全民素人直播,资讯直播的报道对象往往有很强的时间跨度属性,以春运为例,这是个无比很宏大的母题,如果没有合适的载体作为报道对象,很难把其具象化,虽然67小时的直播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问题,但对于观众而言看一列开往返乡的列车,实在有点无聊。

考虑到用户体验、成本等实际情况,此次凤凰风直播采用了小视频、UGC互动留言置顶、图片、文字各种形态进行直播,前后方同时不间断生产内容,从而及时、真实、适度去冗余地把列车上的故事、人物、情境,体现出来。

另外,67个小时并不是全程视频直播,尽管理论上完全可以,但实际路途上的信号强度无法持续支撑视频直播,“我们没有拘泥于视频直播,而辅之以不间断的图文和短视频,虽然有些内容单独看起来不够精致、显得粗糙,但内容的整体调性很真实、很接地气”。

类似的直播形式,其实之前在春运摩托车大军题材经常用到,近年来央视和地方省市电视台等常常跟踪报道春节返乡的摩托车大军,通过记者蹲点的形式;而更多的直播实践,则是在体育赛事领域,以著名的环法自行车赛为例,平均总赛程长达3500公里,单赛段的距离也有200公里左右,为了能留住电视机前的观众,各家电视台在环法自行车赛上调动的直播队伍和技术,要远远大于足球、篮球等场内赛事。

聚合直播,给春运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

对于春运这样的全民性事件而言,资讯直播不仅是故事的记录者、信息的传播者角色和情感的维系者,还真正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换言之,直播能够给春运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网络直播做为一种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媒介渠道,将通过其较之传统媒体更为高效、较之普通网络图文更为便捷的实现形式,将每一个在春运中的人变成直播源,实现春运信息的全覆盖,成为用户了解春运动态、掌握于自己旅途密切相关信息、解决旅途中的各种难题的入口,并依靠平台的前期布局,有效的连接起交警、媒体、和网友三方,切实解决春运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服务春运回家的人,平安回家过年。

“过去的电视直播、报纸采访以及网络媒体的及时报道,主要还是一种对结果的报道,在解决春运实际问题上,难免呈现出一种滞后性。”互联网产业分析人士张书乐指出:网络直播则颠覆了这种结果性报道,而通过零时差的直播方式,实现了第三方的快速响应和及时解决,让媒体传播变成了一种过程性的公开。从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而来自不同地点的普通人,通过直播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务服务、交通管理的能力。

零时差和及时响应,是直播平台为春运提供公益服务的最大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聚合直播平台有相当的服务潜力,在当下一些代表性直播平台上,我们看到了这种趋势,比如一直播:

作为一下科技旗下一款娱乐直播互动APP,一直播于2016年5月13日正式上线以来已经积累了较高的人气,此次春运期间,一直播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流量投入到直播。在一直播app平台上可以看到诸如“浙江广播之声”、,既有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商业机构等,也有个人,这种类似于新闻聚合的产品,给用户提供了一种类似于360度*24小时的监控系统,可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避免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直播的负责人向蓝鲸表示,此次“2017春运直播”活动中,一直播的媒体属性得到凸显。超过1万家主流媒体、自媒体、行业KOL的入驻,使得一直播在春运报道中形成了强大的聚合能力。

2017直播价值回归:公益和商业并行

2017年春运的大幕才刚刚揭开,随着更多人流、车流、物流上路,话题性和社会讨论度将会持续升温,相信在内容的可看性方面,各家媒体会做出更多的调整。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媒体争抢春运直播资源,让我们看到,在泛娱乐倾向之外,媒体平台在直播内容生产上正在浮现出的社会公益属性,这次直播春运活动也可看出,在“直播+严肃内容”范畴,直播是个不错的实时传播工具,甚至社会舆论窗口。

有人也许说,资讯直播是枯燥的、乏味的,但从一方面看,其巨大的真实性、浸泡感,为“直播+政务”带来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微小的入口。

2017春运直播活动第一个参与的是千龙网,其官方网络媒体的属性,也在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活动得到了来自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

春运直播的本质,带来全民族的情感共鸣

可以说,春运给直播平台提供了一个相当持续的时间窗口和宏大的选题发挥空间,在这其中,有太多的突发、不可控性,也有太多可以热潮的话题,who knows?对于直播平台而言,春运是一场演练,检验的是技术和运营能力,也是获取流量的难得的话题库。

但抛开春云直播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本质还是要落到感情层面:根据中国铁路和今日头条2017春运大数据报告,2017年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78亿人次,创造历史新高。这样一个浓缩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迁移行动,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年到头来维系全民情感难得的机会。

在过去的任何一个记忆中的春运,央视和地方媒体的记者和摄像机都奔波在大江南北,BBC去年的中国新年节目《中国新年》,之所以感动,可能也在于两个老外深入中国农村的那种真实感,在直播的图景里,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这种冲击力远非任何一个电视台的直播要来得猛烈。

2016年,直播行业迎来了爆发,也经历了阵痛和混乱无序,春运给正处在困境的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启发:洗牌在即,平台要活下去,需要的不仅是优质内容,更需要争夺用户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