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总编辑陈朝华透露辞职已获批,“有些人离去不值得大惊小怪”

陈朝华认为,媒体人不再服务于一个机构媒体,而是自己内容创业或服务于新媒体,我还是认为这不是转型,而是换一种活法,换一种工作方式。

日前,蓝鲸传媒第一时间报道陈朝华辞职的消息,引来广泛关注,随着陈朝华离职的消息被确认,外界对其离职的原因及下一步的去向产生强烈好奇,而关于他本人,特别是他对于新闻、对于门户网站、对于媒体人转型等问题的看法,也引来业界广泛的探询。

日前,陈朝华接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朱秋雨、聂国娜专访时表示,搜狐的工作比起报纸要忙一些,“报纸杂志都有个出版周期,而网站这边面特别广,需要快速地反应”。访谈中,陈朝华讲述了当年离开南都加盟搜狐的原因,他做新闻的“初心”以及对这个行业未来的看法。

陈朝华

以下部分采访内容:(原文标题《陈朝华:我在悲观中坚守》 作者:朱秋雨 聂国娜)

选择搜狐,因为张朝阳是个有信仰的人

Q:2015年前后,当时门户的知名大佬们如陈彤、刘春纷纷离开门户网站,你却离开了南都,加盟搜狐。为什么会选择搜狐?

陈朝华:我在南都做了很多年,从来没想过离开纸媒,但确实是看到大势所趋,移动互联是未来的方向。

那时,我与张朝阳有了一次深谈,觉得他还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同样是希望优质的新闻报道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推动力。搜狐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快更丰富,到门户网站可继续实现我的媒体愿景。

Q:为什么会选择门户网站?是不是门户更能做到这一方面呢?

陈朝华:纸媒的内容和用户是割裂的,而门户实际上就是一种渠道,一种链接内容与用户的渠道。在移动端,搜狐的布局也很早,有较大的用户基础。过去确实有很多机会找我,但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开南方报业。后来我一些朋友的遭遇(注:指21世纪报系沈颢案)让我感到悲凉,很不舒服。在萌生去意的那段时间,刚好张朝阳通过朋友来找我,机缘巧合,价值观也一致,我就去了。

我到门户来,其实也不叫转型,是换一种呈现方式。互联网的手段更新更丰富。

Q:在新闻生产方面,搜狐和其他门户网站(如腾讯、网易、新浪等)有什么不同吗?

陈朝华:现在几家对新闻的处理都差不太多。搜狐更重视平时的及时报道这一块。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我们重视独家报道、每天快速报道,以及对每周社会热点及时、理性的评论和独家深度调查等。其实,我还是比较传统的,是媒体人用互联网的速度来做一个新闻媒体真正该做的事情。

Q:到现在为止,你觉得你和当初来到搜狐的初衷有没有什么变化?

陈朝华:还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过去,我觉得自媒体是个补充;现在,觉得自媒体是媒体平台的基础,它供应的量甚至超过传统购买版权的机构媒体。我们编辑部做的原创,只做能体现我们价值观的内容,来体现我们的与众不同。慢慢地,我们的媒体属性会减弱,平台型的、生态型的、服务运营型的网站属性会更强。

“我的媒体愿景实现了一大半”

Q:我很好奇,你是读法学专业1992年毕业的,为什么会去媒体当记者?

陈朝华:年轻的时候,虽然学了法律,通过一年的实习,觉得一些政法部门实际运作和自己大学学的东西有差距。自己从小就希望能写点东西,通过报道披露真相,促进事情的解决。也就是那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学法律的能从事法制报道也挺好,最初的想法就是这样,想通过观察了解社会,更好地洞察人性。1992年投简历,是第一年可以双向选择的,我给广州几家媒体都投了简历,包括南方报业、羊晚、广日。最后也很幸运,《南方周末》要了我。

Q:你觉得在媒体里有没有实现当初你对媒体的设想?

陈朝华:我觉得,我的媒体愿景还是实现了一大半吧。纸媒发展,特别是后来都市报发展的黄金十几年,我都基本参与了,见证了。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同事们的努力,实现了一个优质媒体的价值。如果让我再次选择的话,我还是无悔、无憾。

Q:你当记者那么多年,有没有印象深刻或一辈子难忘的时刻(或挑战)?

陈朝华:做记者,其实我还是经历了很多。我记得,当年与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合作做一个调查。那是 1995年吧,在深圳有个叫ABA的外贸骗局。一个团伙,假冒了很多外贸项目,在深圳设局,把全国各地很多中小企业都骗过来谈合作,至少骗了几千万元吧。后来,我和“焦点访谈”的记者联合进行调查暗访。对方直接把电话打到办公室威胁我,说要砍我之类的话,还通过CALL机留言威胁要找我家人麻烦。当时,我确实有点紧张,那时才毕业两年嘛。最后,我向公安局报案了。当然,这个报道还是做了出来。我对这件事印象比较深。

还有一次去广州火车站,以前那里比较乱,我去暗访那些黑旅店。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没啥,一方面有点紧张,但另一方面,越做下去越觉得他们是有问题的。

优质内容最终还会获得尊严,但在这个时代要懂点技术

Q:像你刚刚说的,你们那个年代有很多调查类报道,很多报道会伸张正义、抱打不平,但现在这种优质报道越来越少,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陈朝华:哪怕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认为还是有一批人会努力提供更真实、专业的报道,只是在这过程中,会有更多不和谐的东西在干扰记者的调查、转移读者的视线。现在这种有热血、有情怀、有勇气的记者还有不少。也许是现在社会更加多元,大家更加浮躁了,更加功利了。相对来说,整个社会在以自我为中心,大家对重大事件、热点的关注度没那么高了。我觉得,有信仰的记者还是相信新闻报道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对社会的转型进步有助推作用。有时候,受访对象通过新闻报道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间温暖,对调查报道记者来说,这很有成就感。

Q:搜狐有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独家娱乐新闻。抢娱乐新闻的独家,是不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陈朝华:对。现在因为技术的发展和多平台竞争,很多消息已经没有什么独家的概念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希望能快点把消息发出来。过去,纸媒把报纸做出来,时效性实际上是减弱了,而现在网络媒体是以一分钟、两分钟的单位来计量时效性的。这就是现状!

很多娱乐新闻实际上就是一个短消息,能够第一时间发出来就是独家新闻。当然,我们也用融媒体的手段做深度分析、做策划,也有比较强的出品,但这些始终不及以八卦、独家等方式发出去的报道获得的关注度高。我也是很无奈。但我相信,除了快速消费资讯,慢慢地,用户也会对文本有要求、有期待的。更加有内涵的文章,慢慢地还是能找到它的用户的。

Q:你还是保持乐观?

陈朝华:我不叫乐观,我是在悲观中坚守。我是略悲观的,但不至于绝望。虽然现在是比较喧嚣,比较浮躁,但慢慢的会回到还有自己那份尊严、使命和存在价值的时候。

Q:那你觉得传媒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内容、技术还是渠道?

陈朝华:内容是基础、王道、最主要的入口,因为有内容才能吸引用户去打开;

技术是霸道,在平台竞争中更加重要。移动互联智能时代,数据挖掘能力和机器对用户精准判断,都是技术优先。例如,聂树斌案各家传媒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技术好、渠道强的平台,其资讯传播的速度就更快,用户体验也就更好。

不过,在这样同题竞争的背景下,采编能力的高低和重点挖掘角度的差异往往更能体现职业媒体人的价值,比如搜狐在这次同台比拼中,一篇《聂树斌案沉冤昭雪,所有的赞美都是可耻的》的评论,就被刷屏被很多人记住了。

“有些人离去不值得大惊小怪”

Q:在这种媒体的发展趋势下,你的前同事苟骅做过判断——未来的三到五年,至少会有一半媒体人要离职或面临转型的问题。你怎么看这个观点?传统媒体人转型的方向你觉得怎样是最好的呢?

陈朝华:媒体人不再服务于一个机构媒体,而是自己内容创业或服务于新媒体,我还是认为这不是转型,而是换一种活法,换一种工作方式。

自媒体更多的都是一些情绪型、观点型的内容为主,呈现事实的文章不算特别多。但能够提供事实性报道且质量比较高的自媒体,以后也会慢慢机构化。

同一个城市如有五六张同质化的日报,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碾压之下,肯定会继续洗牌,更加的少。就像《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停刊,但他们最后也还会是一个网络发布的媒体。我去年就说了,这是机构本身受到了挑战。有些人离开,不值得去大惊小怪,这是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和市场化共赢的改革。过去同质化媒体太多,也该好好调整了。如果去掉行政化手段,很多纸媒的存在和其价值已经相背离,本来也不值得惋惜。

Q:传统媒体记者转型时,原有的技能不足以适应新媒体,这种情况会不会导致一些人失业?

陈朝华:有三五年历练、比较称职的记者,如果他的适应环境能力、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比较强,不管过去跑社会、时政、文化、娱乐、财经或者其他新闻,都比较好找工作。转型的话,很多会去自媒体做平台、做公关,以前一些人脉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会发挥作用。很多人过去就有出色的选题把握和采写能力,到了门户网站或互联网公司之后,如果能掌握内容产品化的能力和自媒体、融媒体的呈现手段,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和活跃的思维,在商业网站里做原创报道,你会明显感觉他们的出品质量会高一些。

我一直认为,从纸媒到商业网站,不算是转型,只是换一种方式去从事原来的工作。而去自媒体,像黎贝卡、咪蒙这类的,通过自己过去的积累然后融通了网络表达的精髓,在这个时代做得特别有个性,能够吸引一大批人,它们让你能得到更多更有品味的资讯。

你想换的一个工作,没有说哪个方向是最好的,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好。没有哪个方向最好,能发挥过去的积累就好。越专业越垂直,价值越大。自媒体包罗万象,会有自我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