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晋的幽灵仍在徘徊,私募监管面临新挑战

从表面上看,整个私募行业欣欣向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国私募基金行业起步晚,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最早监管的二级市场基金,其实就是信托通道对于私募的一些硬性指标要求,比如注册资本金、风控、发行规模等。一级市场基金最早则是通过有限合伙企业的约定成立的,随后才通过银行通道。如今的市场环境,监管力度,行业规范都逐步成型。

但是,到底是什么因素促成如此转变呢?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私募基金行业认缴规模已经超过8.5万亿元, 而同期我国境内各类型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为8.83万亿元。由此可见,私募基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今年以来,伴随着私募行业管理规模的加速扩展,私募管理规模与公募管理规模的差距越来越小,并开始有了反超的势头。

从表面上看,整个私募行业欣欣向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自去年以来,数不清的所谓财富管理公司(市场又名:P2P)轰然倒塌,其中最引管理层注目的就是中晋资产。事实上,其他财富管理公司都是用传统手段进行集资,比如手机支付、POS机刷卡、网络支付,这些都归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领域。唯独中晋资产,钻了市场监管漏洞。他们拥有多达220多家有限合伙公司, 在产品结构上和传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似。虽然仅一家公司完成《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的备案,但重复使用登记证书宣传,并不多见,尤其对私募股权类基金。

通过这个包装,外加富丽堂皇的办公场所,他们在市场上招揽了无数大客户、散户投资他们的“私募股权基金”。 这种高利息获取的资金,是有多么烫手?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无效,甚至是非法的商业模式,简称庞氏骗局。今年年初,中晋开始出现兑付困难等资金链紧绷的态势。在2016年4月4日,实际控制人徐勤因涉嫌集资诈骗,在上海机场被公安逮捕。 更巧合的是,10天后的4月14日,国家多部委颁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国范围暂停注册名称或经营范围出现和“金融”有关字样的机构。这项规定打击面很广,是一种宁愿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举措,但也并非没有其合理性。通过所谓私募股权基金的模式包装和注册公司, 居然可以最终累计诈骗近400亿人民币,涉及13万投资人(人均30万), 此过程完全绕过了监管部门的监管,这应该是史无前例的。

在此情形下,2016年7月18日,被誉为私募资管业务“八条底线”升级版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以进一步规范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对于正规私募基金而言,这些政策无非就是增加了手续和文案成本。 但对于图谋不轨的伪私募而言,以往套路不攻自破。

如今面临这般严峻的问题的,不光是这些已经出问题的平台。私募基金规模突然猛增,绝对离不开新增同行的加入。该数据出来后,引起了一些质疑。笔者发现去年年底到今年,经历了如此惨烈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诈骗风波后,众多p2p和融资平台都开始逐步“转型”。而转型的唯一合理方向,就是做私募。

传统的私募基金有个特点,就是没有庞大的销售团队,更依赖第三方机构或沉淀的机构客户基础。这是因为销售团队的成本过高,从而提高了总体资金成本,另外也没有足够产品能连续滚动发行。而且更重要的是,专业投资的人对风险认知是很敏感的。一直用固定收益的资金去“投资”,违背了众多投资管理原理,尤其是投一级二级市场。传统私募的管理人,比较专注于投资技能本身,不希望分心去做零售直销,这是行业有目共睹的。

传统的销售机构也有个特点,就是只融资不投资。私募投资,私募融资的隔离是金融市场的自然规律。在我国,更要区分开,因为这会涉及“自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也是法律规范所要求。我认为现在这个私募趋势,存在很多企业转型造成的假象。或许很多转型中的机构认为,这是市场自然的发展现象与趋势。但笔者可以负责任的说,这种假象必将带给投资者更多伤害。私募基金体现的是专业化,多数明星基金经理、管理人,都是创业团队的一份子。通过多年的磨合才走到投资生涯的巅峰。很少会有投简历招聘来的,因为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对专业化以及道德人品要求极高。一个从未管过正规基金的p2p老板,突然想招聘一批人管理基金产品,这何等艰难,风险何等高?如何界定此人是否具备当管理人的资格,如何界定此人符合道德规范,如何考核和管理?甚至于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准则,都可能不达标。我想绝多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依据更没有经验做出准确判断。 隔行如隔山,一级和二级市场投资都如此,更何况p2p与私募基金。

因为自身不够专业,为了转型而包装成私募的企业,用了固定收益的资金(老百姓的血汗钱)投资,若在市场上出现巨额亏损,我想这个影响,不会小于放贷收不回或资金链断裂。专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衍生销售,最多导致因规模上升而收益率递减,就算出现亏损,也是在相对可控或已约定好的范围内。但一家p2p或融资公司转型私募, 极有可能带来又一场浩劫。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监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一定要排查私募的资质和资金来源,如同这次出的一系列对分级基金还有基金子公司的规范。也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不知情的散户投资者不再遭受一轮接一轮的打击。

                                                                     (作者:郎基金总裁  郎世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