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妖精只能治标,统一监管才能治本

棒打妖精只能治标,统一监管才能治本。

12月5日,保监会发出《监管函》,暂停了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业务。于是,继证监会主席刘士余3日公开讲话之后,前海人寿成为首个受到棒打的险资“小妖精”。

对于姗姗来迟的监管,网友们纷纷表示欢迎。网友“勇”说:“短钱杠杆投机,亏了是投保人的,多赚了是资产管理人的。这种貌似接力打力的手法,实际上是对投保人的不负责。另外,财团在股市利用资金优势对股价兴风作浪,扰乱股价,如同收割机般收割股民,严重破坏股市生态,在如今需要修养生息的大环境下,严重背道而驰,影响金融市场的成长,社会影响也十分恶劣,是到了给这些野蛮人套上龙头的时刻了。”

不过,孙悟空尚需三打白骨精,付出了自身受尽折磨的代价,第三棒才把妖精打死。现在,保监会的一纸监管函更类似亲爹打儿子,前海人寿些许疼痛和丢脸固然难免,但要指望从此天下无贼,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何根治市场乱象?即使是路边的吃瓜群众也心知肚明。网友L君K说:“为防范监管套利,弥补监管漏洞,有必要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清晰的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法规,明确监管要求,是保护投资者、规范杠杆收购的必要举措。”

棒打妖精只能治标

早在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曾就险资举牌所蕴藏的巨大风险,请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进行评价,而项俊波也表态将持续关注和监测险资的举牌行为。

近半年多来,险资举牌未见收敛,而是愈演愈烈。压着举牌线增持和减持的行为层出不穷,挑战监管底线和金融安全的“野蛮并购”也不断出现。

“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强盗,这是不可以的。”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公开讲话,貌似严厉,但也透露出无奈和焦虑。

在宝能系、恒大系等险资的并购活动中,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万能险,属于来自公众的短期资金。杠杆并购一旦大量使用短期资金,就必然异化为“野蛮收购”,其收购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公司治理,获取中长期投资收益,而是为了控制公司经营管理,掏空上市公司,攫取短期暴利。

这类“野蛮收购”活动中,获取暴利的是私人老板,承担风险的是社会公众,受到损害的是优质上市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将成为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重大隐患。

《国际保险核心监管准则》明确要求,保险投资要足够分散化,不能将风险集中于某类特定资产,保持充裕的流动性;但是,国内保险资金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却缺乏这方面的法规监管。对于万能险这类短期资金的投资,应如何分散风险,防止久期错配,仍无章可循。

相关监管部门如能亡羊补牢,严格规范万能险等短期保险资金的投资,就能有效防范“野蛮收购”行为的发生。但是,在现在的分业监管体系中,不同监管部门间标准不一,沟通协调成本高昂,以致养虎遗患,尾大不掉。

统一监管才能治本

证券监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三个层面。其中,事前、事中监管能将违规违法行为化于无形,是对市场和投资者利益最有效的保护。毕竟,当犯罪行为已经实现时,也就意味着公众利益已经受到损害。

如今,在事先、事中监管存在漏洞的背景下,事后监管成为最后一道闸门:在“野蛮收购”的一致行动人中,既有私人性质的资金,也有属于公众的保险资金,如果保险资金后买后卖,就涉嫌利益输送;如果“野蛮收购”是为了在股价波动中获取收益,就涉嫌股价操纵;如果是为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掏空上市公司,就无异于盗窃。这些都是触犯《刑法》的违法犯罪行为。

证券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犯罪,而不是惩罚犯罪。当前,各监管部门亟须统一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要推动《基金法》真正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根本大法,在《基金法》框架下落实各类机构、产品和业务的公平待遇。如此,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