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雪佛兰销量大跌48%,肾不好,怎能好?

2月雪佛兰销量大跌48%,肾不好,怎能好?

近日,通用汽车发布了2月份数据,上个月其在华销量因季节性因素同比下跌9%。雪佛兰的销量数字上演“跳崖式大跌”,销量同比大幅下跌48%,为27,349辆。而今年1月份,雪佛兰品牌销售42,351量,同比减少37.32%。

诚然,因为春节间期的缘故,节前的1月份提前透支了2月份的体力,这也是导致多数品牌销量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的主要原因,但对于雪佛兰而言,这个借口恐怕难以成立。

雪佛兰去年在华销量同比减少了9.7%至612,024辆。彼时通用方面给出的官方解释是:销量下滑主要是受到产品更新换代的影响,2016年锁着迈锐宝XL等数款新车型的上市,雪佛兰品牌的销量有望得以提升。

2016年,雪佛兰的双车战略将继续升级,推出全新迈锐宝XL以及科鲁兹XL,届时,迈锐宝以及科鲁兹都将以新代同上一代的升级产品同堂销售。这对雪佛兰的产品阵营也是一次丰富和提升。即使如此,今年的雪佛兰也不太可能重回增长轨道。

缺失的品牌力

公历2016年2月27日,农历的丙申年庚寅月已卯日,万年历上写着宜祭祀、祈福、斋醮、出行、开市等,上汽通用选择在这一天亮出它的旗舰车型——全新迈锐宝XL。通用特别希望迈锐宝能够大卖,这是肯定的。

上一代迈锐宝即使请来了梁朝伟,那一部广告片再美,也没能照亮雪佛兰在中国的路。这一次,上汽通用请来了张震站台,并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一起捧红的还有那位年轻帅气的设计师。

不知是不是主办方为发布会注入了太多的娱乐元素,全新迈锐宝XL除了引发了短时间内的价格讨论,更多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两位帅哥的身上。平心而论,全新迈锐宝XL够帅气,颜值一点也不差,而且其产品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按理来说是应该成为焦点才对,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惯性,品牌力缺失导致的惯性。

屌丝有三宝的调侃广为熟知,这应该是上汽通用雪佛兰万万没想到的,即使迈锐宝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身上背负着美国传奇车型的光辉,有梁朝伟那深邃、迷人的双眸。

是药三分毒,赛欧帮助雪佛兰一局奠定其在中国市场的基础。在那样一个年代,赛欧成为了A0级别的代表,这款车为雪佛兰带来的深远影响无需着墨,堪称是雪佛兰的第一功臣。站在赛欧的肩膀上,连景程都能够活的有滋有味,科鲁兹更是沐浴着赛欧的东风将雪佛兰品牌带向了新的高度。

美国人热爱的金领结此时已经有了向同门的别克叫板的资本和野心,于是第八代迈锐宝来了。在2012年的上海世博中心,在梁朝伟的伴随下,迈锐宝宣告雪佛兰在中国的“全系列时代”到来。

不幸的是雷声大雨点小,迈锐宝持续的疲软,导致业内人士纷纷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销量表上的尴尬数字。无奈之下的雪佛兰只能采取降价的策略,此时的迈锐宝才有了起色,2014年12月录得17080的最高月销量。

好景不长,整个迈锐宝2015年的销量趋势图来看,迈锐宝就是在震荡中下滑的趋势,2015年1月,迈锐宝销量为1.13万辆,到了11月销量仅有2900辆。到了2016年1月的销量仅有1847辆,同比下滑83.7%。

这个销量,避开大众的双塔、日系的三强不谈,别克君威的稳定性已是其难以企及的。虽然B级车市场的萎缩已经竞争格局的变化都事客观存在的因素,但归根结底,雪佛兰的品牌力不足无法支撑迈锐宝才是关键所在。

雪佛兰还能把肾补起来吗?

受到冷落的不仅仅是全新迈锐宝XL,整个雪佛兰都在逐渐失去关注度。

雪佛兰在中国市场长期依靠赛欧的局面,虽然赢得了一定的市场,虽然与通用当年进军中国对其定位的原因,但品牌形象自然会受些折损,也难怪消费者将其放入了起亚和现代所处的二线合资品牌阵营。当雪佛兰期待着迈锐宝能够结果科鲁兹的枪时,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已经悄然改变,轿车市场开始萎缩,SUV市场成为车市救市主,雪佛兰的产品线开始显露出不足。

轿车市场萎缩的重灾区A0级细分市场,赛欧还是带头大哥,但整个小型车市场的声音已经衰弱到了谷底,赛欧的细分市场冠军在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最为致命的一点,接过这杆枪的科鲁兹哑火了。

针对科鲁兹的改款迅速以失败告终。网络和车主们通过各种渠道,在各种场合表达着对改款决策和成果的不满,当然,也包括中期改款的全新迈锐宝。

经过一些列的折腾,雪佛兰2015年销量同比减少9.7%。赛欧、科鲁兹、迈锐宝难以为雪佛兰难以分泌出足够的肾上腺激素,雪佛兰的“肾”衰竭了。

雪佛兰的另一项“进补”战略——双车战略开始实施了。随着雪佛兰新一代旗舰轿车迈锐宝XL的上市,其与先期上市的全新迈锐宝形成同堂销售的局面。

从以往的两代同堂销售的实例来看,只有南北大众在这条路上尝到了甜头,更多的则是失败的案例。比如,马自达6、睿翼和阿特兹的失败,索纳塔8和9同堂的失败。因此,业界认为,雪佛兰的双车战略走的危险。

产品需要更新换代,几代同堂销售不利于长远发展。这一销售模式等于在“无研发、无投入”的前提下坐享其成,变相扩大车型产品线,但最终的结果是伤害厂家的品牌价值。对于雪佛兰而言,这个“肾”难以通过这种方式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