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返乡日记引发舆论战:央媒派多人调查当事记者“沉默”

【记者返乡日记引发舆论战:央媒派多人调查当事记者“沉默”】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相继派出大阵容报道队伍,对一篇返乡日记进行“辟谣”,耐人寻味。

​2月14日,《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记者高胜科的文章中,故乡正在不断上演着婆媳矛盾、农妇组团“约炮”、攀比成风的故事。文章发出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轰动。

25日晚,新华社发表文章《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一则虚构报道的背后》,称其记者从辽宁省委宣传部获悉,高胜科所写的“返乡日记”为虚构杜撰。

26日,人民日报也刊发了其记者辛阳和朱俊杰的调查文章《探访东北村庄小东沟》,直指《财经》杂志的文章“实事”。

春节过后,各大媒体的第一波集体稿件却都惊人的相似——地点在农村、主角都是普通小人物、感情色彩偏灰暗。返乡日记,即记者以返乡经历和体验集合而成的手记,并以实名的形式发表,财经杂志也不例外。

2月9日开始,《财经》杂志便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记者返乡日记。此次新华社所报道的即2月14日财经杂志记者高胜科所写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目前,此文显示已被删除。

新华社刊文称为了考证《返乡日记》的真实性,新华社记者“于2月23日,经过一条被积雪覆盖的土路,驱车颠簸1个多小时,记者于傍晚6时多来到了高胜科的老家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小东沟村。”

新华社“辟谣”文章显示,此次报道队伍共派出三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报道显示,此次有两名记者前往东北进行调查报道。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相继派出如此阵容报道队伍对一篇返乡日记进行“辟谣”以及调查性报道,耐人寻味。

“辟谣”文章一经刊出,又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目前,《财经》杂志和当事记者高胜科尚未进行公开回应,但高胜科曾在2月15日通过微博向外界的质疑进行过六点回应,他称:

1、争论之文是随笔杂记,非新闻报道(单位微信公号开的栏目,各类题材写作的返乡日记,自媒体文章,原标题是春节随笔: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各网站篡改歪曲、标题党是另事讨论),且我做的任一新闻报道没有如此带着主观情感行文;

2、幺儿、阿婆等叫法,是行文为之,未按东北方言。

3、无意冒犯东北人,爱家乡才写此文(爱家乡更应正视问题、非回避问题),犹豫很久,后得家人支持,应该严肃记录,也算替淳朴祖先和健在老人出口气;

4、关于真实性,如果村史族事,外人都知道,也没有写的必要了。写是希望引起理性思考,尤其对中国城市化的普遍农村问题,喷则没有必要了。

5、地名、人名甚至部分年龄等信息均做处理,写村族人家事,应该给改过自新留下空间和尊严,也避免当事人自行对号入座;

6、此文写实东北一村微观中的普遍风气,字眼都是村,从未提及是省市及大区域的风气,无黑东北之意,多联想实为自黑;村风凋敝原因,会细化分析。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记者手记”也应该遵从事实原则,《财经》微信号在春节期间把关不严确有纰漏;《财经》杂志的“返乡日记”是否可以被定义为“虚构报道”,新华社记者可以列出原文事实、细加核实,而不要只用亲友或村官的“口头否定”;《财经》记者也应该有义务对事实是否虚构做出回应。这样方能下结论,现在看起来,还应审慎持疑。

有媒体人认为,高的操作是有问题的,但对新华社的实地调查核实也有质疑,其“逻辑上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