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送别人民的记者戴煌

2月25日上午9点,前新华社传奇记者、《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作者戴煌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

编者按:2月19日下午4时许,前新华社传奇记者、《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作者戴煌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88岁。

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出于爱护的角度,曾劝戴煌:“你要敢于斗争,但更要善于斗争。”郭超人担心戴煌的直言会给戴自己惹上麻烦。戴煌的回答却是:“要是都善于斗争,还有敢于斗争的人吗?”

 

今天(2月25日)上午9点,前新华社传奇记者、《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作者戴煌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

2月19日下午4时许,戴煌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88岁。

戴煌一生,命运沉浮。1957年,因向党中央提出反对深化和特权,他被判刑流放北大荒,命运一落千丈。“右派”二十一年后,1950年他终得平反,继续拾起笔杆子,写出《胡耀邦与平凡冤假错案》一书。

低调而隆重的送别仪式举行了不到一个小时,逾百人前来吊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从河南赶来,在他心中割舍不下的,是与戴煌长达30年的反腐情谊。

这个一辈子说真话的笔杆子终身秉持一个信念:人民的记者,应该具有最清醒的头脑和一副硬骨头。

生前拒绝托关系住高级病房

 

不到8点,前来吊唁的宾客已经陆陆续续地到达,多为花甲老人,有戴煌生前的同事、后辈,也有生活中的老友、亲人。

9点,戴煌的告别仪式正式开始。戴煌的大女儿来到灵堂,看到戴煌生前的好友,她拥抱痛哭。在父亲遗体前,戴女士郑重磕了三个头,失声痛苦。

去年1月8日,戴煌因肺炎心衰住院治疗。在戴煌逝世的前两天,大女儿戴为伟通过社交网络寻求帮助:您的一次献血能够救我父亲戴煌的性命。住院百天,忽然病情凶险,市血库告急,求O血型……

人们在朋友圈转发,为救戴煌而奔走相告。然而,戴煌还是离开了。

吊唁厅里,人们手捧菊花,向躺在党旗下的戴煌鞠躬、致敬。生前,戴煌总和朋友们说:“我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党。”

大约有一百多人前来吊唁,整个告别仪式低调却隆重。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搜狐新闻,遵循戴煌生前的意愿,老人身后事一切从简,没有新华社相关领导致吊唁辞。

吊唁厅外,老人们聚在一起,聊着戴煌生前的故事。“他年前开始发烧,一直没退下来。我在年前去医院看望他,有时清醒,有时迷迷糊糊。”一位与戴煌同院的老人叹息着说。

李女士很早来到灵堂吊唁戴煌,她告诉搜狐新闻,戴煌生病时住在宣武医院,本可以找关系安排高级病房,但他一直坚持要住普通病房。后来,医院人员来往频繁,戴煌肺炎越来越严重,最后被隔离到单独病房。医生叮嘱家属,控制与戴煌见面时间,防止病人感染。几天前,老人还是走了。

“他和我聊得最多的是过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情。后来岁数大了,他还是说那些事情。”一位戴煌的老友说,但戴煌不常和朋友们聊起他被劳改20多年、打成右派时期的事情。关于他的故事,朋友、后辈们多从书中看到。

晚年的戴煌每天要在书桌前坐5小时以上。戴为伟说,父亲还没有完成的遗愿,是生命最后阶段写的十万余字的文稿能够出版。“这本书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讲他这一代人,他这一代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参加到革命队伍的一类人当初的热情和热血以及后来的反思与批判。”

这部已经完成初稿还未来得及出版的书,是戴煌生命终止前,念兹在兹的遗愿。

三十年反腐情谊

 

竹厅外,一位老人驻足注视着戴煌的挽联:崇仁尚礼能善始善终侠肝义胆常助人为乐戴煌一路走好。

眼泪在他眼眶里打转。

老人名叫陈久国,昨日下午乘坐高铁,从河南赶来北京,送戴煌最后一程。他胸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们心中最尊重的人,沉重悼念戴煌老先生,戴老千古。牌子正中间是戴煌1985年拍摄的照片,戴煌身着白色衬衣,双手叉背后,微笑地站在一座白色菩萨雕像前。“这是我特意选的照片,戴老站在白色的天使前,寓意好!”

这是1985年陈久国给戴煌拍下的照片。“我能认识他,就是因为反腐!”一开口,陈久国忍不住留下眼泪。

1985年,首都钢铁一下属绿化公司从农民处收购树苗,职员在上报时虚报数据,把10万棵报成50万棵,以少充多,并贿赂该绿化公司的领导。戴煌得知之后非常生气——他前不久才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赞扬首钢的文章。

一辈子对腐败恨之入骨的戴煌,来到河南,决心把背后的腐败问题“挖出来”。

陈久国当时是一名种树的农民,他协助绿化公司官员纪录收购树苗数量,因而了解真实的情况。他把自己掌握的情况如实告诉戴煌,并陪同戴煌找到了时任河南省地委书记、该县纪委和首钢的纪委书记反应情况。

在陈久国的帮助下,戴煌花了一年时间,调查清楚了这起腐败案子,并把收集的证据和材料写进内参,直接反应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后,首钢内部调查处理了一批涉案官员。

“在我心中,戴老是个非常正直的人。”陈久国说。他与戴煌相处的时间里,两人谈论最多的,是官员的腐败。

案子处理完之后,陈久国与戴煌近30年没有再联系,但心里一直惦记着他。去年9月27日,陈久国来到戴煌北京的家里探望他。“这么多年你都不联系我!”戴煌一见到陈久国,就用他洪亮的嗓子喊道。

陈久国没想到,这已是他与戴煌的最后一面。

“口无遮拦”说真话

 

让友人们深感佩服的,还有戴煌的“口无遮拦”。

1978年,戴煌被分配到新华社国内部政治民族组担任记者,负责人大、政协、党派等“上层建筑”的报道。当时与戴煌在新华社一同共事的窦老告诉搜狐新闻,在每个星期的业务会上,戴煌时常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一些他看不惯的领导。“他是一个很直的人。”

当戴煌在会上“口无遮拦”时,他的领导和同事们都不敢吭声。“当时没有人站出来反驳他,也只有他敢这么说。”在老同事们看来,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是戴煌一生的显著特点。

关于戴煌生平的故事,同事们多从他写的书中得知,在日常的交往中,戴煌说得最多的,就是腐败问题。“在外人看来,听上去就像是在发牢骚。其实这不是发牢骚,他这是忧国忧民。”窦老对搜狐新闻说。

“他说的话,在我们看来,有时候是不合时宜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傻的。”戴煌生前好友吴老说,“在外人看来,戴煌为人不够圆滑。但要是人都圆滑,这个社会恐怕要完了。”

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出于爱护的角度,曾劝戴煌:“你要敢于斗争,但更要善于斗争。”郭超人担心戴煌的直言会给戴自己惹上麻烦。戴煌的回答却是:“要是都善于斗争,还有敢于斗争的人吗?”

“我这一辈子啊,就这个脾气,看不惯的人,天皇老子我也不怕,也不理。”戴煌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八九岁时,戴煌的私塾老师常在他的大字本行间写上联让他对。“文无论长短贵在精,话不在多少贵在真。”这两句话让戴煌印象深刻,奉为人生信条。

他在工作中,常和同事们提到这句话,这一辈子遵循着这句话来做。

吴老回忆,北大荒邀请曾在那里劳改的回去看望聚聚,这本来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主办方认真准备了很多食物来接待,但戴煌从北大荒回来后,还是写了篇文章,批评主办方大吃大喝,桌子上的食物堆得像宝塔尖儿,还继续上食物。戴煌的文章让主办方十分尴尬。

这就是戴煌。“他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对于一些小事情,大家已经麻木不仁了,或者习以为常了,在他眼里,都是无法容忍的。”吴老说。

10点还未到,戴煌的家人撤下了吊唁厅里戴老的遗像。但竹厅外的人们久久不愿散去。

告别仪式低调地开始,亦无声地结束。戴煌用他一辈子新闻人的文字与话语,提醒着世上的人们:讲真话,讲老实话。(来源:搜狐  作者:付珊 姚舜)